分享

拜读丁甘仁《墓表》

 鉴益堂 2018-07-16

孟河医派“丁派”创始人丁甘仁之墓位于江苏省丹阳市丹北镇高桥村北约350米处的凤山,该山又名土庚山,当地的人们称其为高盘山。凤山山脉自常州孟河蜿蜒至丹阳丹北镇,形似展翼的凤凰,山虽不大,却也一片葱绿,景色宜人。今年秋,我携弟子数人,前往拜谒。

凤山北坡半山腰的丁甘仁墓前,有1块高大的墓碑,碑后是水泥坟包。墓碑由冠、身、座三部分组成,碑文标题为“清授中宪大夫衔花翎四品衔丁公甘仁墓表”,由清末举人、著名学者、丁甘仁的同事郑传芨撰文。丰镐书刻,碑文清晰,清雅秀丽,流畅雄健。碑曰:

清授中宪大人花翎四品衔丁公甘仁墓表

自淞沪以滨海偏隅,繁盛冠各行省都会要害。士之负异才,挟奇术,欲凭胜地以自显者,猬集凫趋不绝,于业医者亦然。沪之医招于市,前后左右相望,数不啻千百计。然或内外科不相兼,中医习不相宜,或始亦负名一时,继以无实阒寂。求其术精内外,望孚中西,数十年如一日而有盛无衰者甘仁丁先生一人而已。先生江苏人,家于武进之孟河,苏名医多出孟河,始受业于圩塘马仲清先生,复从诸老宿游,尽精医家内外要术。隘乡邑地僻,袱被趋沪渎,居有顷,道大行,同志咸推为祭酒。欧风东渐以来,厌故喜新者每讥中医蹈于虚,非若西医验诸实。先生雅不以为然,惟谓中医良莠不能齐,且西医院校遍沪上,中医独寂无所闻,亦未尽整齐鼓舞之方,于是开设中医专门学校,女子中医专校以毓才,复建南北广益医院以施诊,而延名师肩其任。学医者业既日精进,而慕院校之裨益人民者,闻风相继起。先生取人诊资于沪渎非至昂,惟以历岁久,应诊广,用度复有节,故历计频年所出。在外辅助善堂善会暨善举既不赀,建乡则建祠修谱地方公益外,置田以祀祖先者亩至百,建庄以瞻宗族者亩盈千,宜乎其邀大总统博施济众之奖也。先生教人医术,每以内难二经金匮伤寒立其本,唐宋以后诸贤及近时医说通其变。治疾不拘于经方,必视其气体之强弱,时日之久暂而随症立方。出外赴诊归虽晚,犹必参考各书批削学课,夜分不稍倦。晚年,名益重,道益行。不独沪地绅商争相招致。即西商之侨居者,积资数千万,出其百一足以尽集诸西医,而有疾必折衷先生,亦可见轩外轾中者之徒自轻矣。

先生卒年六十一,墓葬于孟河凤山新阡主穴,庚山甲向兼申寅三度。著有《药性辑要》《脉学辑要》《喉痧症治概要》《诊方辑要》《思补山房医案》。子三:长元均,有疾居于家;次元彦;三元椿。长孙彬臣。皆以家学名于世。余于先生始未通音问,丁巳冬偶至沪,同郡张君禾芬以相告。次日即蒙枉驾订任校医课,兼课其家少子长孙者数年。揭其所知之大者于石。

清授奉政大夫花翎同道知衔福建补用截取知县温州泰顺教谕光绪戊子科举。人世愚弟镇海郑传笈拜撰。

碑文的大意如下:

上海从一个滨海小城演变成大都市,繁华居各省之首。有志之士怀揣绝技,都想在这块宝地上一显身手,趋之若鹜,行医者亦是如此。上海从医者众多,前后左右互相都能看见,可称得上是成百上千,有的内外科不能贯通,有的中医很不相称,有的开始时有点名气,到后来因无真才实学而销声匿迹。其中能够医术精湛、内外兼修,声望高于普通中西医,数十年如一日且有盛无衰者仅有丁甘仁先生。

丁甘仁是江苏孟河人,江苏名医多出自孟河。他开始拜圩塘马仲清(绍成)为师,后来师从很多年老而资深的医家,精通内外科诊治的要领。孟河地处偏僻,他用布巾卷捆衣被来到上海,很短时间,大行其道,中医界同仁一致推举他为首领。上海开埠后,西医东渐,欧风四起,喜新厌旧的人讥讽中医是虚妄的,不如西医实在。甘仁先生却不以为然,认为中医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西医院校遍布上海,中医教育默默无闻,缺少大张旗鼓的方案。于是,丁氏开设中医专门学校和女子中医专科学校,培养人才,建立沪南、沪北广益医院以施诊,同时聘请名师担任教学任务。学医者仰慕学校是一心为民谋利益的,闻风接踵而至。

他收取的诊金在上海并非最贵,在开销上有节制,统计多年的支出,在外辅助善堂、善会、善事等无从计量。在家乡建祠堂、修家谱等地方公益外,购置祭祀祖先的田地百亩,建立庄园以瞻念宗族的田地超千亩。因其乐善好施,当然被孙中山授予“博施济众”的褒奖。

丁甘仁教人学医,皆以《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作为根本,以唐宋之后诸家先贤及近代医家的学说作为变通。治病不拘泥于经方,必观察个人体质的强弱和得病时间的长短,辨证立方。外面出诊回来即使很晚,还是参考各种书籍批改学生功课,到深夜也丝毫不懈怠。至晚年,他的名气更大,业务更忙。不单是上海的绅士富商争先恐后的就医,就连西商(商业资本集团)的华侨,集资数千万元,出其百分之一就足以请到所有的西医,然而有病还是必请丁先生,从中可以看到崇洋媚外、轻视中医之徒的自轻。

丁甘仁先生61岁去世,墓葬于孟河凤山新筑的主穴,方位是庚山甲向兼申寅三度。他著有《药性辑要》《脉学辑要》《喉痧症治概要》《诊方辑要》《思补山房医案》。有三子:长子元均,有病在家。次子元彦,三子元椿,长孙彬臣,都传承家学而闻名于世。公元1917年(丁巳年)冬,我到上海后,被同乡张禾芬告知丁先生的情况,第二天丁公屈尊相访,请我到校任教,自此我兼任教育丁家少子和长孙者数年。我所知道的大概情况刻于石碑。

郑传芨(1861—1939年),浙江宁波镇海人,字秘研,号云仲,又号七仙。光绪戊子(公元1888年)正科举人,曾任温州泰顺县学教谕。他熟读文史,精通医学,参加修编民国《镇海县志》,负责分纂。在张禾芬的推荐下,我国中医教育的先驱、一代医宗丁甘仁先生聘他为上海中医院专业学校教务主任,主要担任该校国文教员。

丁甘仁于1926年8月6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日)病逝于上海,享年60周岁。当年11月举行公祭和追悼会,社会名流、医界同道、医校学生、门人弟子和华侨及6个国家公使代表等近千人为其送行。遵守其归葬家乡的遗嘱,上海各界派22个团体、10个乐队,携带230幅挽幛编组形成运灵柩船队浩浩荡荡地来到孟河,先停丧于娘娘庙内,开斋3日,远近绅士与民众纷至吊唁,络绎不绝。因被传为“天医星”下凡,他的墓茔建成后,登山凭吊者成群结队,据说有人甚至抓回一包墓地泥土,以作治病“灵药”,可见丁甘仁在民间影响之大。1928年,丁公子孙重修墓地,立碑纪念,郑传芨撰写《墓表》,迄今已89年。时至今日,这篇《墓表》仍不失为一篇上乘之作,全文700字,文辞优美,言简意赅。短短篇幅,包涵了丁甘仁先生的身世、成名、医德、学术、为人、著作、褒奖等多方面内容,具有很全面的史料价值和极高的文物价值。丁甘仁墓被列为丹阳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读罢《墓表》,感慨万千。中医泰斗,一代宗师,流风遗韵,历久且远,业绩彪炳,德范长存!(单德成)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211748274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