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54期:太极佐高寿“两金”足千秋 —试谈太极拳与药王孙思邈养生文化的关系

 文苑书店66 2018-07-16


作者/胡克禹⊙编辑/张宏婉


导读学练太极是为了养生,学中医也可以是为了养生,但太极养生与中医养生存在着哪些内源联系呢,我们不妨看看本文作者怎么说。

真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以自我养生、自我保健、自我锻炼为核心的“生命自救医学”。



太极佐高寿“两金”足千秋

—试谈太极拳与药王孙思邈养生文化的关系


孙思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嘉惠医林,泽及后世,功昭天地,名垂千古,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但他不只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养生学家,他对唐以前的国内、国外、佛教、道教养生理论和方法刻苦钻研,认真实践,吸收借鉴了印度的天竺国按摩法,春秋时代老子按摩49法,黄帝内视法,彭祖和神导气法等多种养生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使我国当时养生理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他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巨著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养生保健论述,他又以享年141岁的高龄直接见证了自己养生理论的功效。可以说药王孙思邈既是中国历史上唐代以前养生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是运用养生理论的亲自实践者,他的养生理论博大精深,是中国养生保健方面的宝贵财富,他对药疗、食疗、气功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作了全面总结,值得今人认真挖掘,深刻研究,广为宣传,使之能为今天的人类健康和我国快速增长的老龄化社会服务;我本人是研究太极拳的,主攻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我结合自己练拳35年的实践,深深感到:太极拳的理论与药王孙思邈“两金”(《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的养生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文化是太极文化的一个源头,太极文化只是孙思邈养生文化的传承,太极文化是“流”而不是源,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药王孙思邈养生文化才是重要的“渊源”之一。

下面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太极拳与药王孙思邈养生文化的关系。

第一,太极拳强调整体调节、全面锻练的健身理念和孙思邈“防重于治”的养生理论是相一致的。

孙思邈养生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预防保健为主,治未成之病,在《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七关于养性篇中谈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千金要方卷二十》“医有病之病为下医,医欲病之病为中医,医未病之病为上医”。说明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名魁大医孙思邈,就已经提出了要从单纯的有病治病发展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上来,前几年国内有位养生专家曾经谈到中国医学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四个时代即:第一医学时代是“临床与生理医学时代”;第二医学时代,是预防医学时代;第三医学时代是“康复医学时代”;第四医学时代是以自我养生,自我保健、自我锻炼为核心的“生命自救医学时代”。这样的概括并不一定完全准确,因为康复医学和生命自救医学仍然属于预防医学,但是,这种强调自我养生、自我保健、自我锻炼为主的生命自救医学,充分体现孙思邈“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思想,近来,八卦掌传人,中里巴人也写了两本《求医不如求己》的专著,把自我保健提到了更高的地位,由此更说明孙思邈提出的“防重于治”的养生理论,确实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伟大创举。那么回头来再看今天风靡国内外的太极拳,它把武术和养生保健结合,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虚实分明,速度均匀,上下相随,呼吸自然,它能够起到治病防病、延年益寿的效果,太极拳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第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强调运动和平衡的统一。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生命的基本要素,人的肌体从最小的细胞到最大的器官都在不间断的运动着,而又是以这种运动保持平衡为生命的存在条件。这种平衡一旦遭到破坏或失调,身体就会发生问题,当平衡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时,生命就终结,因此,运动和平衡的对立统一规律是生命的基本规律。太极拳的第二个最基本特点是整体和重点相结合大多数体育项目多是以局部锻炼和以筋骨肌肉的锻炼为重点的运动,而太极拳则是要求全身同时运动,它不仅是身体外部肢体各部分运动,而且身体内部的脏腑,经络都在同时运动,它是整体的运动和调节,而且重点还强调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身体内部各大系统的运动,认为经络通则一通百通,进而达到予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因而太极拳被称为“内功拳”。

第二,太极拳“动中求静”的练拳要领和孙思邈“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境界是相一致的。

孙思邈非常重视调心养性。在《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七中,孙思邈提出一个重要的养生境界,那就是始终坚持《黄帝内经》中关于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思想,强调要抑情养性守精神,“夫奈形之类,心存摄养,将养失度,百病萌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体精神处于恬淡虚无,无优无虑的状态,身体内部的真元之气,才能顺从人体循环的规律,运行畅通,周流往复。这样精神内守而自得,身体内部正气旺盛,病邪是无从侵人为害的,否则,将养失度,就会百病萌生。至于如何才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他接着又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惧,其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闲不消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这些人便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其德全不危也”,这些话都是告诫人们要注意精神调养,清心寡欲,在利害面前不患得患失,在无原则性的事情上不要斤斤计较,这样便能心安理得,健康长寿。孙思邈的抑情养性,内守精神的养生长寿观,对晚唐时期影响很大,晚唐大诗人白居易也说:“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静能益智,静能养心,心静者寿高,静极见哲理,已经成为后来历朝历代人们对养生问题的普遍认识,太极拳也不例外,吸收传承这一重要的养生思想。太极拳属于武术,但这种武术是一种在动中求静,动静相宜的武术,他强调松、柔、缓、慢、圆、活、连、贯,以“动中求静”为其基本要领,努力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身无其身,心无其心,百虑俱消,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在天人若一的状态下,进行柔圆缓慢、浑然一体的太极拳运动,这样各种不良情绪和相似于噪音性的外来刺激,都被过滤摒除了,人体进人最佳的生理状态,如大脑皮层进人良性的保护性抑制,大脑各功能区域协调同步,各种内分泌也处在协调适中的最佳状态,这些生理条件又进一步使练拳者感到“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随清风明月而起舞的愉悦心情,这种返朴还真的精神状态,能够使人获得保健和祛病的力量。太极拳锻炼有素的人,不仅在操炼太极拳时,能够很快进人这种良好的身心状态,而且随着练拳修养的提高,功夫的长进,也可以把这种身心状态带进生活、工作之中,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临危不惧,处惊不变,遇事不乱,平和恬适,精力充沛,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去看待和处理各种事情,这样,就能“七情平和”胸怀旷达,收到强身固本、祛病延年的效果。另外,练太极拳时要求要“锁心猿、收意马”心静体松,神不外驰,还十分有利于解除人体神经和肌肉的紧张状态,使体内外周血管阻力减低到最小程度,使全身上下血液循环顺畅,生机无限。

第三,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以练气为重点”的练拳要求和孙思邈关于惜气、音神的重要养生思想是相一致的。

孙思邈对于养生保健的论述非常全面,在他晚年的巨著《千金翼方·养性》中总结了养性的十大要妙,“一曰音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论,六日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日医药,十曰禁忌。”他把音神、爱气的“气补”摆在首位,其次是“食补”最后才是“药补”。实际上在养性十大要妙中就已经提出了“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的观点,孙思邈把爱气、惜气、养气、补气看得非常重要,在他的第一部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七中,他引用抱朴子的说法;“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宫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这里孙思邈把百姓比做气,把封建社会的君王政权比做人体,国家离开了人民就要灭亡,人离开了气一分钟也不能生存,讲的人木三分、一针见血。再来看太极拳对炼气、养气、补气更为重视,它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太极拳要求练功时要全身松开,不用拙力、不用蛮劲,以意领气,以气行血,气之所至,血脉必通,经络畅通,循环旺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会得到充足的补养,进而,身康体健,益寿延年。太极拳重视炼气,强调要调整好呼吸,行拳要与呼吸相配合,提倡要逐步把自然呼吸转变为腹式深呼吸,做到“胸中空洞洞,腹内沉甸甸,修变“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变“胸实腹虚”为“腹实胸虚”,“上实下虚”为“上虚下实”。按照中医的阴阳虚实学说来看:实为火,虚为水,心火在上,肾水在下,通过练太极拳,可以把心火降下去,把肾水升上来,形成坎离颠倒,阴阳易位,水火既济,补肾强肾,滋润百骸。太极拳的拳理还认为,宇宙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宇宙的原动力在于太极,人身的原动力也在于太极,人身这个小太极指腰腹命门,太极拳运动要求以腰腹为中心,此处一动全身无有不动,加强腰腹的运动可以使肾脏得到较好的按摩。另外,腹式深呼吸还十分有利于胸腔内脏器官的保护,因为胸腔内的心、脾、肺、胆都比较脆弱,容易损伤致病,又有外部肋骨限制,伸缩性差,长期采取胸式呼吸不利于胸腔脏器的保护。而腹式深呼吸可以通过横腼肌的一升一降和腹腔压力的一张一弛,推动腹腔内动脉和静脉血液的输送及回流,既有利于减轻胸腔心脏的压力,又能促进肠功能蠕动,改善下肢微循环,增加血管的弹性。所以,从太极拳的锻炼重点来看,它和孙思邈音神、惜气、练气的养生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第四,太极拳以“阴阳相济”为核心和孙思邈“法则阴阳,和于术数”的哲学思想相一致。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继承了《黄帝内经》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那就是“阴阳平衡”。他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什么是“法则阴阳”昵?这就是说,人们要按照自然界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起居生活,不能违背,不能逆规律而行。要掌握“度”和“恒”,例如:“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一日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和四时变化规律,以及一日一夜人体生理现象的慧旦、昼安、夕加、夜甚的病理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照四季变化,增减衣被,调整衣着,不能违背,否则就会走向反面,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所谓“和于术数”就是要根据正确的养生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劳逸适度,清心寡欲,节护精气神等,就是掌握好一个“度”。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生活规律,这才叫“和于术数”,把握不住事情的“度”,就没有按“和于术数”的要求办事。

“阴阳相济”是太极拳的基本结构原则,也是太极拳的基本操作规程,“阴阳相济”的核心是兼顾两端,掌握重心,协调平衡,着眼变化,保持运动和平衡的统一,这和孙思邈“法则阴阳,合于术数”的思想是一致的,太极拳以阴阳运转原理为基础,形成了开合的拳理,“阴阳开合即太极”通过外形动作的一开一合达到人体内部阴阳运转的目的。有位太极名家说:“学太极,学阴阳开合而已”,开合拳理在阴阳原理中解释为:“开为动为阳,合为静为阴”,人体内的天然混沌自然之气,在炼太极拳的过程中,通过开合而分为阴阳,于是“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太极拳以“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脚采涌泉”的技术原则,追求“神往上升”,“气往下沉”,“顶天立地”的效果,又用一系列“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左右相照”,“前后相连”以及“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的动作,并通过形体动作中的动静、虚实、开合、刚柔、攻守、进退、曲伸等阴阳变换,表现大道本身生生不已的运行。用“松静为本”、“虚胸实腹”、“专气致柔”、“顺应自然”、“敛气凝神”等操作要领,去追求“大道无为”那种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物我两忘、无形无象的心清意静的心境。从而保持以天地为大太极,人身为小太极,头顶天,脚采地,腰为主宰,身使四肢的太极功态。

孙思邈的养生文化还特别重视运动养生,在《千金翼方》卷十二“养老食疗第四”中提出“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勿大疲,强所不能堪尔”,“道气令和,引体全柔”。孙思邈的这种运动养生观一千三百多年来对耀州庶民百姓有很大的潜移默化作用,教育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以太极拳为例,在耀州地区药王山上,城内大小广场早晚习练太极拳者已有近千人之多,运动养生,锻炼身体已经成为当地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历史往往有其纵向联系的脉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药王孙思邈养生文化的影响之深远和广泛。耀州人之所以祟尚太极,把太极拳视为能够辅佐保佑自己健康长寿的养生之道,不能说与孙思邈韵《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金”的影响没有关系。所以,我的文章标题便定名为“太极佐高寿,‘两金’足千秋”。


[本文摘自2008年《孙思邈养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

[本文摘自2008年《孙思邈养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