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师、老虎和羊的故事

 欢畅自然 2018-07-16

       孩子期中考试得了年级第四,说下次目标是年级第二。我问为何只定为第二不定为第一?她说,这次第四,下次第二,是为了让其他同学看到,只要努力,学习成绩是可以很快提高的。不争第一,是因为第一名是个很勤奋的同学,自己要拿了第一,怕伤害了那位同学,也怕被别的同学误解,以为勤奋抵不过天分。

  孩子一直说要对所有人慈悲,这回这样说我也不奇怪,于是向老师请教:这是“慈悲心”吧?

老师讲了个故事:

一位禅师带着徒弟行脚,走到一条河边,看见河对岸一只老虎正要吃一只羊,徒弟对师父说,师父,咱们快过河去把老虎赶走,把羊救出来吧!

师父没有搭理他,继续往前走。

徒弟无奈,跟着禅师边走边嘟囔:那羊多可怜呐!真是的!   

禅师说:不是羊可怜,是你可怜!

徒弟不解地问:为什么说是我可怜?

师父说:你觉得羊可怜,可是老虎如果不吃羊就要饿死,那老虎可怜不可怜呢?

讲完故事老师接着说: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道德观。慈悲心要适应当时当地当事的道德观。麦哲伦发现火地岛时,那里还流行吃老人,因为生产力低下,老人消耗多于创造,扶养过多老人无法保证部落生命延续。吃老人,是当时的道德。

 ——我理解老师的意思,在现代社会,竞争是客观存在,是符合社会道德的。你不努力竞争,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说,你没有把天赋充分发挥出来,也是不合乎自然法则的。换句话说,你辜负了生命。

老师说:本来慈和悲这两者是很难分开的,从佛教唯识论来说,这都属于从善心所发出来的,都属于善心。佛家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就是说,慈是增加人的福利,增加他的快乐,悲是解除人的痛苦。悲是让人从不利的环境中变好,从一个困苦环境中出来,一般来说是让他达到正常水平;慈心呢,是让他从正常水平达到更高更好的水平。

慈心不妨多些;但悲心要注意不能用偏了。比方说老虎吃羊,你觉得羊可怜,但如果老虎吃不到羊就可能饿死,老虎也可怜。如果你知道羊可怜,老虎也可怜,悲心就不会在某一个点上过重。

我由此想到一个问题:佛家说的众生平等,是不是也有尊重规律、尊重各种生命的道德这个意思呢?

佛家还有一句话,叫勇猛精进,说的是一个人修行做事要全力以赴,决不轻言放弃。这虽然与悲心无关,却与尊重生命法则、尊重自己的品格有关。不争第一只争第二,就不叫勇猛精进。

不要给自己偷懒后退的借口,为实现你的价值、理想,勇猛精进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