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友分享 | 或可重复的湿疹方 & 二加龙骨汤验案3则

 神本是魔 2018-07-17

早上读文章,晚上看评论。

中医书友会第175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本文两篇内容,第一篇是大家熟悉的王彦权老师分享的他用同一张方治疗2例湿疹的医案,第二篇是黄士沛老师应用二加龙骨牡蛎汤的3则验案,一起学习。(编辑/王超)

麻杏二三汤治疗湿疹

作者/王彦权


案一:


程某,男,65岁,偃师翟镇人,20多天前来诊,来时手背、头面颈部发红、痒、渗水,自述患此病已20余年,反复发作,痛苦异常,曾在多家大医院就诊,均无功而返,舌质红,苔白腻略黄,脉弦。附图:



辨病:叫不上名字,疑似湿疹。


辨证:湿热蕴于肌肤。


方选:麻杏薏(石)甘汤合二妙散合三仁汤加减。


方药:麻黄12g,杏仁12g,薏苡仁30g,生石膏50g,白蔻仁6g,苍术10g,黄柏10g,茯苓50g,大枣3枚。七剂,一块煎药机煎,煎56分钟,一次200ml,一日三次。


七剂后复诊,病人反映,服药三天即明显减轻,并一天轻一天,效果显著。附二诊图:


效不更方,守方又开七剂。


服十四剂药后,即三诊时,诸症明显好转,病人因病之日久,怕效不牢靠,要求再开七剂巩固疗效。附三诊图:


今日复诊,已基本痊愈。附四诊图:



顽疾20余年,用药21剂,有此速效,也出乎我的意料。


至于辨证思路,皮肤红痒为有热;渗水说明有湿;舌苔黄腻是湿热证。至于麻杏薏(石)甘汤,二妙散,三仁汤的方意,我就不多说了。


我个人认为此方能取得如此好效果,可能与其中几因素有关:


一、肺主皮毛,皮肤病多从肺论治,麻黄之用,宣肺解表,既有利于散内之郁热,又提壶揭盖,使水湿走小便而去;


二、三仁(杏、蔻、薏)宣上,畅中,渗下,上中下分消以治湿邪;


三、苍术、黄柏二妙,燥湿清热,石膏、茯苓用大量(因病顽固日久,怕小兵敌不过悍匪),清热渗湿,量大力宏,可能为取胜之关键。


案二:


无巧不成书,上案病人来看病时,三次都巧遇另一唐姓患者,唐某见其疗效神奇,遂介绍其夫(也是一20余年反复湿疹患者)来诊,其夫双手掌、左脚湿疹,反复发作20余年,2018年5月24日来诊。附图:



当日处方:麻黄12g,杏仁12g,薏苡仁30g,生石膏50g,白蔻仁6g,苍术10g,黄柏10g,茯苓50g,大枣3枚。十剂。每日一剂,煎药机煎,一次200ml,一日3次服。


十天后,2018年6月3日二诊。附图:



局部症状改善明显,但略显干燥,处方在原方基础上加生地18g,当归10g。又开十剂。


2018年6月12日三诊。附图:



病已基本痊愈,又守二诊方开七剂巩固。


第二案又取得如此神奇之疗效,我想,麻杏二三汤治疗湿疹(疑似),作用也许可以复制!(整理日期2018年6月13日)




黄仕沛运用二加龙骨汤临床验案3则

作者/梁嘉因


二加龙骨汤出自《小品方》,源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方》云:“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黄仕沛老师临床常使用此方,多用于滑精、遗精、阳痿、多汗、自汗、盗汗等疾患,在此选出3则验案并加以阐述。


1.老妇黑汗案


邝某,女,83岁。初诊日期:2016年5月31日。


患者反复多汗2年余,近年常流虚汗,曾有红色、黄色汗。近日却流的是黑色汗,而局限于腰胯以下,故内裤染至灰黑色。下半身汗色灰黑色,上半身汗色黄色、粉红色不一,每日更换衣物3~4件;体稍胖,面似虚胖;恶风,下肢恶寒;疲倦,乏力,精神欠佳,口干,不欲饮;二便调,纳一般;舌淡暗、尖稍红、苔薄白,脉浮弱。


诊断:汗症;辨证:虚阳外越,营卫失调;治法:育阴潜阳敛汗;方用二加龙骨汤加味。


处方:桂枝15g,白芍30g,大枣15g,炙甘草10g,龙骨(先煎)30g,牡蛎(先煎)30g,熟附子20g,白薇30g,山茱萸30g,生姜15g。


二诊(6月3日):腹泻、稀烂便,疲倦稍改善,汗出如常。予上方白芍减至15g。


三诊(6月14日):全身汗出减少,仍有黑汗,少许头晕、头痛,仍怕风,二便调,眠可。守上方。


四诊(7月8日):诉6月15日因高热腹痛入院,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阻塞性胆管炎,经治疗后高热腹痛消退,现汗出反复,全身乏力,怕冷;口苦,纳差,无呕吐,轻微腹胀;舌红、苔白。予二加龙骨汤加黄芪,处方如下:桂枝30g,白芍15g,大枣15g,炙甘草10g,龙骨(先煎)30g,牡蛎(先煎)30g,熟附子20g,白薇30g,黄芪90g,生姜15g。


五诊(7月15日):汗出减,仍有黑汗,动则汗出,无盗汗,口干;舌淡暗、苔薄。上方桂枝增至60g,黄芪增至120g。


后在二加龙骨汤加黄芪稍加减下调理数月而愈,黑汗消失,汗出减少,疲倦乏力改善。


按:此案老妇汗出颜色为黑、黄、粉红色不一,属于色汗症。色汗症是一种很少见的皮肤病,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现代医学对其色素的产生机理、化学结构及是否有生理功能仍未知。治疗黑汗,有从肾论治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在藏为肾,在色为黑,五色合五脏,黑色当属肾。”熊继柏以知柏地黄汤合三甲散治愈黑汗1例,《中国中医药年鉴》1985年卷中收录的左氏医案以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治黑汗。亦有因黑汗出于两胁及脐周,带脉绕脐连及腰胁,而脾主带脉,故以黄芪建中汤合二陈汤加味治愈者。


黄师未从“色黑属肾”指导治疗,而以条文中“虚羸浮热汗出”为着眼点。患者疲倦、乏力、纳差为虚羸表现,以黑汗、多汗、盗汗致每日更换衣物3~4件为主要特点,治疗选用二加龙骨汤。倘若以汗色来论治,此案老妇汗色黑、黄、粉红色不一,岂不是需从肾、脾胃、心入手?


另外,此案中黄芪用量不少,《药征》认为黄芪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黄汗、盗汗、皮水,又旁治身体肿或不仁者。《神农本草经》云“黄耆,一名戴糁。味甘,微温,无毒。治...大风癞疾.........补虚”患者时时恶风,予重用黄芪既治风又治汗,亦可补虚,实为此案用药精妙之处。


2.气喘胸闷案


谭某,男,48岁。初诊日期:2017年8月18日。


患者为建筑工人,常需在室外高温环境下工作。近2个月气喘胸闷不适,天热则气喘、胸闷、恶心、头部热感、烦躁,进入空调房则不发,他医予柴胡加龙牡汤、栀子豉汤、白虎加人参汤均无效,外院诊断为抑郁症,予西药服无效。有“大三阳”史20余年。现口干,夜眠时汗出、少许怕冷,眠可,少许口苦;大便次数多、量少,白天小便多;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喘证;辨证:虚阳浮越,虚火上炎;治法:潜虚阳,清浮热;予二加龙骨汤加减。


处方:桂枝30g,白芍15g,大枣15g,炙甘草10g,龙骨(先煎)30g,牡蛎(先煎)30g,熟附子25g,白薇30g,生姜15g。


二诊(8月25日):头痛,烦闷,汗出减轻。大便调,脉沉细,双手皮肤少汗出,肤温偏低。守方继续治疗。


予二加龙骨汤治疗两个月后诸症悉除。


按:此案患者胸闷、烦躁正如胸满烦惊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胸闷、气喘、烦躁、头部热感亦似栀子豉汤证,然而均用之无效。黄师认为,此案关键在于脉象,证像阳证而脉是阴证。此案脉沉而细。


患者为建筑工人,身型壮实,加上烦躁、头部热感、口苦等症状,易误导为实证。细察观之,除沉细脉之外,患者有盗汗、怕冷、尿多的虚象表现,正符合虚羸浮热汗出者,方证相对,效如桴鼓。有时患者未必能清楚说出对应的中医症状,此胸闷不适,亦可为悸,桂枝必不可少,故黄师用桂枝30g。


3.眩晕大汗心悸肢冷案


何某,男,50岁。初诊日期:2016年8月1日。


患者两个多月来晨起眩晕,以往有一侧耳失聪,有糖尿病史。当地医生诊断是耳源性眩晕,但用药效果不显。每晨起必发作,起则头眩,需慢慢坐起,发则天旋地转,伴大汗出,泛泛欲吐,心慌心悸,心率110次/min,手足冷,口渴欲饮。发作时,恐怖异常,约半小时后缓解。


诊断:眩晕;辨证:饮证;治法:利水除饮定悸。方以《金匮》泽泻汤加桂枝,泽泻用120g。


二诊(8月10日):晨起仍发作,大汗出,手足冷,心悸。遂改用二加龙骨汤加桂枝、泽泻、吴茱萸。处方:龙骨(先煎)60g,牡蛎(先煎)60g,桂枝45g,白芍20g,熟附子(先煎)25g,白薇30g,泽泻120g,炙甘草20g,大枣20g,吴茱萸10g,生姜20g。


三诊(8月15日):眩晕已减大半,情况稳定,无欲吐,仍汗出。上方加山茱萸30g。


四诊(8月19日):晨起略有眩晕,但较以前好转。汗出已减,效不更方。


复诊(9月10日):诸症悉除。


按:初诊时以泽泻汤加桂枝而眩晕未止,后黄师着眼于患者大汗出、心慌心悸,改用二加龙骨汤加桂枝、泽泻、吴茱萸而诸症悉除。患者心慌心悸须重用桂枝,除桂枝重用之外,黄师亦加泽泻并重用之以止晕。《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其中泽泻用五两,重用方可,此为黄师用药特点之一。


4.讨论


4.1应用二加龙骨汤不应除桂


黄师在应用二加龙骨汤时一般加桂枝,缘二加龙骨汤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变方,此方既附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条下,桂枝在此方作用举足轻重,无去桂枝的道理也。正如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所言“营病而卫不病,亦为卫不与营和,故用桂枝汤本方,以和营卫二气,加龙骨牡蛎以收外浮之阳,故盗汗可止”。


桂枝与龙骨牡蛎相辅相成,陈伯坛于《读过金匮卷十九·汉张仲景卒病论卷二》云“龙骨乃首出之神,牡蛎象河图之画,长沙用以配桂枝。总六气之化元者桂枝也,得桂枝则六经之回绕若周环。萃五行之精髓者龙牡也,得龙牡则五脏之安固如磐石。桂枝有坤德,阳中之阳,胎息于桂枝。龙牡属天产,阳中之阴,返本于龙牡,其敛抑虚火虚风犹余事,乃万举万当之神剂就,宜守服之与虚劳相终始”。同时二加龙骨汤又可见桂枝加附子汤的衍方,因此桂枝在二加龙骨汤中不可或缺。


陈修园于《金匮要略浅注》中谓“盖以桂枝性生发,非阴虚火亢者宜。况此证之汗,因虚阳鼓之而外溢,必得白薇之苦寒泻火,即是养阴,附子之辛热导火,亦是养阴……究之偏于阴虚者宜此,否则原方及小建中等方,阴阳并理,面面周到,可谓人神”。


陈氏之评述似有不妥,第一,陈氏认为桂枝“性生发,非阴虚火亢者宜”,因而应去除,此方并非用于阴虚火旺,而为阳虚而致虚火出现浮热,唐容川亦评曰“修园注此是阴虚,误人不浅”;


第二,白薇清浮热,附子温阳而引火归元,此二药“亦是养阴”亦说不通。《药征》云:“桂枝,主治冲逆也,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桂枝不但不应去除,若出现“心下悸、气上冲”等桂枝之药征,更应视具体情况而加重桂枝用量。


4.2二加龙骨汤方证特点


二加龙骨汤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进阶版,除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发落、脉极虚芤迟、亡血、失精、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等症状外,还应有“虚羸浮热汗出”其中的部分症状。


羸,《康熙字典》解释为“《说文》:‘瘦也',“虚羸”指体痩虚弱;“浮热”多见于面色稍红、头面不红而自觉热感、怕热等表现。‘汗出’指盗汗、自汗、动则汗出,亦见色汗等。除此之外,前后两方对比,前者多加了附子、白薇。


在仲景用方习惯中可见,加附子一般有“寒”象或多汗的表现,如第22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附子汤的第304条“其背恶寒者”和第305条的“手足寒”,第20条“……遂漏不止……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第175条“……汗出短气……甘草附子汤主之”等可推之,患者或见怕冷、四肢冷、背恶寒、多汗、漏汗等症状。


清末广东名医易巨荪认为,二加龙骨汤为引阳入阴法,可退热、止汗,用于少阴病(详见易公著作《集思医案》中用此方的四案)。


4.3白薇药证


白薇首记于《神农本草经》:“白薇一名白幕。一名薇草。一名春草。一名骨草。味苦,平,无毒。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洒洒、发作有时。生平原川谷。”《名医别录》载“白薇,味咸,大寒,无毒,主治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仲景用白薇,主要在“有热、浮热、虚”的情况下使用,如二加龙骨汤的“虚羸浮热汗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曰:“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有热者,倍白薇……”


陈修园于《金匮要略浅注》中认为二加龙骨汤之白薇“苦寒泻火,即是养阴”。结合《神农本草经》及仲景用法,白薇的作用应为清虚热、浮热更为恰当。现代药理学发现白薇的主要成分白薇素、甾体多糖苷等,具有较好的退热作用,《现代实用中药》记“白薇,用于急性热病中末期之灼热及衰弱病之消耗热,肺结核之骨蒸潮热等,有清凉性滋养之效。”因此现代临床常用之治疗多种发热症,无论虚实。


不少医师发现白薇量大(20g以上)时易致呕等不适,但查药物方书未见白薇致呕吐的记录,有学者报道白薇用量达40~50g时会出现中毒症状:心悸、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泻、流涎等。黄师用白薇的常用量为30g,未见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其所在的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使用的“白薇”为兔耳风,即为白眉草。白眉草来源于菊科毛大丁草属植物毛大丁草Gerberapiloselloidescass的干燥全草,是广东、广西等地的地方习用药材,常用其替代中药白薇。


白薇来源于萝摩科植物白薇Cynanchuatratum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versicolorBge的干燥根和根茎。有学者研究发现,白眉草与白薇在原植物来源、用药部位、性状、功效均有所不同。白薇为清虚热中药,性寒,味苦、咸,可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白眉草其性平、味苦辛,可宣肺止咳、发汗利水、行气活血,主治伤风咳嗽、哮喘、水肿、胀满、小便不通、小儿食积、妇人经闭、跌打损伤、痈疽、疔疮、流注。


二加龙骨汤在临床上治疗滑精、遗精、阳痿、多汗、自汗、盗汗等多种疾患疗效甚佳,仲景博采众方,从《小品方》中收录于《金匮要略》中,可知此方疗效佳,值得我们学习并掌握其方证、用法。




I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