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掘墓鞭尸、日暮途穷、倒行逆施 − 独家讲稿 ...

 利有用无 2018-07-17

张小锋 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http://www./2016/0912/909649.shtml

专辑:http://special./160530-8/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等人的辅佐之下,励精图治,国势日隆。伍子胥向吴王阖闾献上“疲楚扰楚”之计,搞得楚国人精疲力竭,穷于应付。《左传·昭公三十年》记载。伍子胥向吴王阖闾献策说:“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阖庐从之,楚于是乎始病。《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伐楚的时机成熟后,吴王向楚国发起了总攻。

公元前506年,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派自己的亲兄弟公子夫概为先锋,发兵3万向楚国进攻,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柏举之战。当时楚国守兵12万,但是仍然难以抵挡伍子胥、孙武等人的力战和智取,整个战争持续10个多月,吴军五战五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十一月二十八日,楚国国君楚昭王带着妹妹季羋,仓皇弃国逃亡。楚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楚国人民经受前所未有的磨难。二十九日,吴军进入郢都,君臣按照上下次序分别住在楚国宫室里,并且大肆抢掠。

此时,当年陷害伍子胥父兄及其家族亲友的国君楚平王已死去,谗臣费无极也一命呜呼。但是,伍子胥的仇恨却并未因二人的死去而化解。他驻扎在郢都,派人四处搜寻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但是怎么也找不到。怒气难消,便率人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拉出尸体,狠狠抽了三百鞭,才怒气稍解。《史记》卷66《伍子胥列传》记载:“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吴越春秋》记载,不但鞭尸三百,还脚踏其尸,愤怒的斥责楚平王听信奸臣之言,冤杀父兄。这就是掘墓鞭尸的权威记载。今天,“掘墓鞭尸”意思是指形容凶恶或仇恨很深。

但是,有记载说伍子胥并没有掘墓鞭尸,而是对着楚平王的坟墓,鞭挞三百。“鞭坟”之说最早见于先秦《吕氏春秋·首时篇》,文中说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墓三百,“荆”为楚国的别称,“平”为楚平王的简称。由于《吕氏春秋》成书早于《史记》一百多年,其所记载的内容可信性较高。在《春秋梁传》《淮南子·泰族训》《越绝书·卷一》中也都有“鞭坟”的类似记载。从这些史料来看,“鞭坟’之说有一定根据,伍子胥只是率士卒鞭楚平王坟三百鞭而已。

如果说,仅仅是伍子胥鞭辱楚平王一个死人也还罢了。但是,吴国大军攻入郢都后,烧杀淫掠,肆无忌惮,干出了倒行逆施、祸国殃民的勾当,这就太过分了。《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记载,吴军入郢后,“即令阖闾妻昭王夫人,伍胥、孙武、白喜亦妻子常、司马成之妻,以辱楚之君臣也。”对照史籍,这里的白喜也就是伯嚭。他与伍子胥一样,本为楚国人,后经历了与伍子胥一样悲惨的经历,他是楚国左尹白州梨的孙子,后在费无极的陷害下,楚平王以怀有异心而处死,全家遭诛,白喜(伯嚭)无处藏身,得知伍子胥在吴国,于是出逃投靠而来。《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载“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榖梁传·定公四年》记载:“何以谓之吴也?狄之也。何谓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盖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乘败人之绩而深为利,居人之国,故反其狄道也。”可见,吴军进入郢都后为非作歹,给楚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物极必反。如果说,以前人们对伍子胥身遭不幸,还保有同情之心的话。那么,现在可能更多地是抱怨和仇恨了。站出来反对伍子胥的第一个人就是他的朋友申包胥。

当年伍子胥逃亡时,好朋友申包胥帮助过他,伍子胥临别之时,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灭了楚国报仇雪恨。”申包胥鼓励他说,你好好努力,别放弃,一定会成功的。不过,如果你真能灭了楚国,我一定也能让楚国复兴的。伍子胥率吴军攻破楚国,申包胥为了活命,逃进了深山老林之中。他看到了楚国都城内发生的一切,对好朋友伍子胥的所作所为很是不满。于是,他托人给老朋友送去一封信,告诫他适可而止,千万别太过分了,更不该把自己的所遭受的不幸,算在所有楚国人民的头上。信是这样说的:

“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史记》卷66《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收到老友来信,并没有就此罢手。他听不进去老朋友的劝告,反而让来人带口信给申包胥,感谢他的一番苦心,并且说:“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这里,日莫即日暮,太阳快落了,天色已晚;途远,路途遥远,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倒行逆施,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这就是日暮途穷、倒行逆施的来历。

申包胥接到口信后,知道但凭自己的一番大道理是不能令昔日故友伍子胥收受罢兵的。他想,是该兑现自己诺言的时候了。于是他决定复兴楚国,并且马上付诸行动。经思之再三,他决定到秦国去搬救兵。楚昭王是秦国公主所生,也就是秦哀公的外孙,秦国与楚国有着紧密亲缘关系,而且在春秋时期因为与晋国的关系长期保持联盟关系,因此也就只有秦国有实力、也能够帮助楚国复兴。他历尽艰辛,不远万里,来到了秦国。《左传·定公四年》记载,申包胥对秦哀公说:“吴国是头大野猪,是条长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国,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国。我们国君守不住自己的国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来告急求救说,'吴国人的贪心是无法满足的,要是吴国成为您的邻国,那就会对您的边界造成危害。趁吴国人还没有把楚国平定,您还是去夺取一部分楚国的土地吧。如果楚国就此灭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凭借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秦哀公不想趟这个浑水,派人婉言谢绝说:“我听说了你们的请求。您暂且住进客馆休息,我们考虑好了再告诉您。”申包胥回答说:“我们国君还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申包胥站起来,放声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哀公终为感动,专门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诗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与子同仇。”(《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申包胥连着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

正当吴楚争霸的干戈车骑,充满江淮山野的时候,东南山沟里的越国悄悄地潜入其间。越国见吴王内部空虚,于是从吴国的后方袭击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王阖闾)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吴军连续遭遇失败,引发了内讧,阖闾弟夫概见秦国、越国接连攻打吴国,“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

在外敌并攻、内患未弭的情况下,伍子胥和吴王阖闾一同率领大军载着从楚国掳掠的珍宝美女,浩浩荡荡地凯旋了。


也许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最悲催的英雄之一。他有国不能待,有仇也难报,因为他摊上了一个昏庸的国君和一个恶毒的佞臣。他逃出国的最大希望是复仇,而要实现复仇大志就必须要把国君拉下马,而要把国君拉下马就必须借助外国力量,覆亡生他育他的国家,这样,他就一定会陷入忠孝难全的悖论中,无论他怎么做,都是失败的,悲催的。国家利益与家族利益出现矛盾,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取舍什么,伍子胥与申包胥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也许伍子胥应该知道这句话,“纵使祖国虐我千百遍,我待祖国永远如初恋。”历史上的伍子胥是不幸的,值得同情的,如果他生在今天,也许可以申请国家补偿,舍此,他又能做什么呢?

2016-05-11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