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厌学怎么办,父母可以这样做!

 咨询师曹丽君 2018-07-17

                       


我很乖 I'm good!

过于乖巧的孩子,会发展出假性人格。



编辑|排版:喜晶晶(沈晶晶)







陈医生您好!

 

我儿子11岁,刚上初中,突然变得十分厌学。

 

我和丈夫都是博士毕业,是单位研究项目的骨干,具有高级职称。多年努力只为给孩子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家庭支持,所以我35岁才生孩子。

 

我们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要求严格,爸爸很爱儿子,但学习上却会责打孩子。

而我以不厌其烦的说为主,经常给他讲我们当初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的例子,以期望能鼓励他能够定住一切压力,成为男子汉!

 

儿子小时候很听话,放学就回家做作业!

现在他上的是重点初中,以前虽然成绩优良,但不够优异和突出,勉强达到重点线。

后来他却与几个不爱学习的小学同学、以及校外的不良少年交上朋友。


上次去听您的讲座,您谈到“言传不如身教”,我不禁思考着——难道是我们说得太多?

可是我们夫妻俩平时在家里也很爱学习的呀!

他爸爸和我总是尽量挤时间,孩子做作业,我们做学问,一起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

 

可现在孩子还是厌学,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哄也哄了,这种状态持续了三个多月。

有一次,我和他爸爸骂狠了,他居然说不想读书了,他恨透了学校、老师、数学和英语!他还不如死了算了!

 

现在真是急死人了,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信往:


老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听话怎么办——打一顿就好了!

但就像您说的,孩子厌学之后,父母挖空心思、用尽方法——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哄也哄了……好像没有什么用,孩子不但没有好转,甚至说不如死了算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只要您与先生静静坐下来,回顾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便会发现厌学这一不合理的现象,其实有着最合理的解释。


在这里,我想向您提第一个问题:是怎样的生活历程,造就孩子出现厌学?


回答这个问题,对父母们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和阻力啊!

那么我们在研究怎么让孩子不厌学之前,先来看看这个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他居然会有这样的行为发生。




01

厌学的孩子到底在“厌”着什么




子不教,父之过;子教了,又是谁之错呢?


在信中,您提到您和先生 “对孩子方方面面都要求严格”,看上去教子有方,其实可能意味着——你们要把孩子复制出一个和父母一样的“优秀作品”。


这样的孩子小时候会十分乖巧,看似抗压能力十足。其实孩子很可能未曾在内心建立属于自我的动力,只是迎合家长的需要,并且发展出了假性人格。


假性人格:根据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的理论,因养育环境不能适应孩子,孩子生长出来假性自体。而只有真实自体才能感到真实和真诚;虚假自体在关系中会隔离掉自己的真实感受,变得讨好,但当事人也会感受到难以言说的压抑。


孩子曾经的刻苦学习,很可能是出于父母的高要求,无意识中为了讨好父母,而迫不得已采取的临时策略。


而内在动力的建立,需要让孩子的学习感受建立在分享、愉快、自我激励的情感色彩之上。


您可以试着自己体会一下,家里学习氛围的样子是什么:

——压抑的,还是喜悦分享的?

——简单重复性的,还是充满探索兴趣的?

——强迫的,还是自觉自愿的?


如果孩子学习的目的,仅仅聚焦于“获得父母的赞许”,接下来他还得陷入郁闷、无奈却又不得不做的境况,那么学习便成为孩子“一切痛苦的根源”。


您还提到与先生总是以孩子的学习,作为试图塑造孩子成功感的核心,以唠叨、责骂来重复灌输正确的道理。

这种教育方式看上去简单高效,但即便父母的道理获得孩子思想上的认可,父母重复的语调、内容……很容易激发孩子内心的厌烦。


毁掉一首好歌的最好方法是,把它设为起床闹钟铃声,毁掉一个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也是同理。


全家一起学习是好事情,但气氛却被搞成科研实验室般严肃、压抑,对于一个亟需建立探索兴趣的孩子而言,内心的会感受到的,除了厌恶,可能就只剩痛苦了。


说到底,孩子对学习的抵制,其实很可能是对无法停止的“重复”的反抗,是孩子无意中试图摆脱“父母的强迫和压制”的方式。




02

什么才是“言传身教的榜样”




我们做父母的,容易把反复讲道理误以为是“言传”;

把自己身体力行的苦着、干着、学习着……误以为是“身教”;

把自己所期许的那个未曾达到的目标误以为是“榜样”。

多年的诊疗中,我总是看到神采飞扬、自信满满的父母,与悲观失落、窝窝囊囊的孩子——这样的组合。

 

为什么总会出现这样的配对?

 

父母的人生无法替代孩子的人生,如果孩子尚未有机会去体验属于自己的苦难时,父母便将自己人生路上的克制、挫折对着孩子过度渲染,父母传达的高浓度痛苦,会使孩子内心滋生出大量对困难的恐惧。


接下来,“爸爸妈妈可以克服学习困难,而我根本不行”——这种自我贬低和压抑,可能会成为孩子唯一得到的自我认知。

于是真正的困难尚未来临,孩子便停止脚步——看上去是孩子无能无力,其实是外界过度渲染导致孩子的社会性退缩。

 

失败比争取成功更容易、更轻松、更自由,人类害怕成功远甚于恐惧失败。

孩子通过提前自我挫败解救了过度恐惧、卑微和弱小的自我。

  

父母越看重什么,在哪方面越表现得成功,孩子就只有用流失什么来挫败父母,以图让自己被紧紧禁锢的自我、从父母的压制中获得释放。

 

说到这里,到底什么是“身教”?

所谓“身教”,富含的是过程性、体验式、创造性的内涵,其关键核心在于角色分工和交流互动,虽然过程繁复,却饱有着参与者们身体力行的投入。


比如一个父亲把数学题设计为操场上同时相对出发,速度不同并计量时间的游戏,游戏粗糙,但身体力行的参与和探究是孩子兴趣之源。


厌恶语文的孩子,父母绘声绘色地讲述武侠小说的故事,以激发文字在孩子情绪上的共鸣。


同理,榜样的力量,是来自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非重叠往复的灌输。

 




03

为什么刻苦的孩子,反而容易有贪玩的玩伴




好孩子上课堂,坏孩子逛四方。


贪玩而自我放逐的伙伴,往往对痛苦学习的孩子是很有魅力。


一个成绩优异但学得很苦的女孩,在神经衰弱求治时告诉我——她羡慕班级里最逆反的男孩子。

后来她成了男孩的女朋友,和男孩在一起释放的轻松、快乐,让她不能自己,数次离家。

在她看来“男孩的人生才是快乐老家”!

 

另一个男孩却在一群破罐子破摔的伙伴那里找到了自信、自尊与认同。而这个男孩从小到大,无论如何努力都会招致父母“更上一层楼”的要求和鼓励,而非来自父母的欣赏和认可。


您在信里提到了对孩子的“鼓励”,其实鼓励,经常都是压力的代名词。


迫切需要释放压力的孩子们,在不良伙伴们欣赏、佩服的眼光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和认同感。

男孩告诉我,即使他明知这种来自小伙伴们的认可是一种幻象,但他却像上瘾一样无法自拔。

 

还有一个男孩,给我表达过:

“其实我知道父母说的都是为我好。但是每当我试图向他们诉说学习困难、心情郁闷的时候,总是招来他们的蔑视和粗暴的压制。”


“简单的要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虽然看上去很便利。但背后折射出的,是父母空寂和贫乏的情感,并且缺乏对孩子的尊重。

我们去试着理解、认可、包容、而不立刻评判的倾听孩子,才是促成和解的重要的途径。






04

家有厌学孩子怎么办?

 



从信中,我还无法判断您与孩子的情感状态,所以只能给出多种经验,供您参考。

 

对于父母与子女,当孩子出现某些行为问题和成长烦恼时,父母需要的是情感层面的关系处理,而不是简单的消灭某种行为的方法。

 

具体的处理建议如下:


首先认同孩子的不良情绪具有合理性,在倾听中加以收纳,采用尊重、可协商的态度,来和孩子进行讨论,那么父母所给出的合理的应对方式才可能被孩子真心所接纳。


因为合理的行为、态度,源于我们认可了所有人类情感都是合情合理的。

不合理的行为、态度,也源于我们只认可积极的情感,而视负性情绪为洪水猛兽。

 

偏偏人类情感世界的情绪,无论积极的还是负性的,越不被认可越痛苦,越痛苦所积蓄的能量越大,最终爆发,决堤涌出、造成破坏也是必然。


到这里又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秘密:无法忍受孩子表露消极情绪和错误观点的父母,往往也是防御、回避自我那些曾经糟糕的情感体验。

 

真正的学习型的家庭,并不太会用唠叨、而是通过一系列身体力行的游戏、实验、活动来完成学习历程。

和家庭成员“分享”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愉悦,主要是来自探索未知所激发的好奇心和快乐,而非预先设定好的特定目标和结果。

 

如果一个活人什么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堪比提前宣告死亡,还有任何乐趣可言吗?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既然学校教育在“教育”中,那么家庭教育就不在“教育”中,而是在“交流与互动”中。


同理,学习如果成为厌恶、痛苦情感的凝缩时,解决之道也不在学习里,而在学习之外的情感世界里。


祝天下的父母幸福,收获天然血缘关系里那份不了的情缘!







如果喜欢本文,给我们一个赞或者评论哦!



作者介绍


陈嵘(psy东耳)

云南中医学院心理学与生理学教授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