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的希望

 传世逸心斋 2018-07-17

2013107,国庆期间,又细细看了郑板岩著的《觉.教导的智慧》,这是他“清心九书”中的第5本,对我启发较大。

从禅学的观点看,教育的本质无非在于开启学生自我觉醒。人一旦能自我觉醒,就能自爱,自动自发;能展现他的人生,喜欢自己,肯定自己。人的觉醒能力一经引发,就能看清事理,了解事物真想;能不断从旧经验中瞻新知,用清新的眼光去看周遭的事物,令自己日新又新,心智不断地增长,走出自己的路。这就是人类心智成长的希望,也是教育的希望。

教育的使命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许多精神症状是由于自我适应上的矛盾,其共同特征是“我要,但我不能”的心结,以致产生失望情绪,没有价值感觉和莫名的不安、自卑和压力,导致自我功能受损,人生也面临残废。)

自我觉醒与实现不是用解说或认知教得来的。由于它是一种实践的智慧,而不是一种知性的思考,所以教导上必须特别重视生活的体验;重视生活的磨练,在日常生活中去历练,去陶冶去判断,从而培养智慧、态度和情操。

一、    自我觉醒和肯定

每一个人生来都具有实现生命的潜能,那是唯一的,独特的,值得父母去珍惜,值得教师去疼爱,值得自己去肯定和自豪的。只有教学生自我肯定,按照自己的能力、兴趣、因缘去过实现的生活,才会活得亲切、喜悦和幸福。

教育在于展开心智潜能的启发,不可疏忽个人能力的发展,生活智慧的启发,以及对生命的敬重和肯定。要强调引发个人去实现自己的潜能,接受并珍惜自己,亦就是启迪自信和豪气,它使人活得有尊严,有成就,有幸福。(而现在的教育深陷于西方的量化和物化的价值理念里,把孩子放在智育成绩的竞赛场上,严重疏忽人性潜能的开展和启发。)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各类尝试的机会,发现个人的天赋和特质,予以诱导和启发,使其能力得以开展。从而喜欢自己,建立自信,从事与自己能力有关的工作。人唯有配合自己的专长,投注于工作,应用于生活,才会有满足感。事实上,工作的喜悦和生活上的满足,并非决定于待遇,而是决定于是否能够在生活与工作中自我肯定,把工作做好,让自己有着实现的感觉,而这种实现将使他在工作上获得极大的成功。(这一句话可以很好解释昨晚电视里看到了一长在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一残疾人机构当志愿者并娶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女孩为妻,那女孩跟他一起照顾残疾人。人们不好理解,这正因为他在那里得到自我实现了。)

二、    无形的教诲

现在的教育,学生关心的是考试、未来的出路和功利,所学偏重知性的思考和科技文明下的生活技能。很少教导生活的智慧,适应的能力,深邃的思想以及实现幸福悦乐人生的活力。

重视生活智慧的陶冶和启发,能使一个人独立思考,自动地学习,有着清明开朗的态度。从而使人活得更有创意,不被色相所欺,不执着偏狭的观念和见识。培养以下几种无形的能力,孩子就不怕世途险恶了。信心和安全感;热忱与负责;主动学习;同情之心;心怀希望。

信心是一个人能肯定自己,不怕失败,勇于面对挑战的心理力量。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怀疑时,自信心也就自然地展现出来。因此,时时刻刻发觉孩子的优点,予以肯定是培养信心的起点,给他接受挑战的机会,帮助他获得成功的经验,是孕育信心的有效途径。

老师必须心怀光明磊落的希望,时时表现出信心和悦乐,肯上进,肯努力,这样才能培育出学生充满希望的心境。

三、平常的教导。

从平常心中进行教导,心平气和地看清事实,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需要,作适当的回应,从而发生鼓励、引导、支持和启发的效果。平常心反面即非常心。如这三种类型:功利的求好心切型;养而不教的放任型;爱而无心的委托型,都是无益的。

平常心是一种清醒的智慧,认真踏实的态度和慈悲温柔的心怀,若老师能心怀平常心,就能教导出活泼、健康和肯上进的学生。

学生负担过重,脱离了活泼的休闲和快乐情趣,就脱离了教导的常道。

四、    让孩子走出自己的路。

在分工合作的开放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自我实现而做一个有用而成功的人:人不一定要出人头地,但一定要过得充实愉快;不一定出类拔萃,但一定要让自己活得有用有价值,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的职业和生活。如果我们不忠于自己,只想活在占有、贪婪和物欲的豪夺之中,那么生活就会“物化”,精神就会变得苦闷。所以,我们不应该把物欲的观念加诸孩子的教育上,那会破坏孩子潜能发展的契机,损害孩子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则。

我们该彻底地觉悟,孩子一定依照自己的本质和条件去成长,我们要依孩子现有的一切去鼓励他,训练他,启发他,奖掖他;而不是一味责备他办不到的地方。所以我们要鼓舞每一个孩子,给他们信心,给他们豪气,对他们勉励和期许,孩子是在老师的引导、信赖和鼓舞中茁壮成长的。

 

教育,就是要孩子多方历练、学习和试探,其次引导孩子发现真正的自己,接纳自己,充实自己。最后,使他能自我实现,在社会上,作一个有文化素养、有能力、有自信、有气质的人。

教育的极致是要一个人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潜能,在这多变的世局中,保持禅定与智慧,去因应一切,解决面临的问题,就像在水中悠游的划水逐浪。它是有创意的,主动的,悦乐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一个人把生活的眼光投回到生活的本身,把工作的旨趣按捺在务实的层面时,虚荣心化为责任感,他真正能工作,能实现,能好好生活了。

禅的人生教育就是这样踏实的自我醒觉与实现:每一个人都要接纳自己,根据自己的根性因缘过悦乐的生活,看出自己生命的希望。

 

在打下这些文字时,心里有一种冲动,困扰在心里的一个问题引刃而解,为什么我接任的班级学生进步这么快,特别那些差生的转变让人刮目相看。因为我在引导孩子们去接纳自己,肯定自己,通过鼓励和启发,让他们找到信心,看到希望。我的平常教导,生活智慧的渗透,让孩子们自我觉醒,他们有了自我进步的需求,内心的苏醒是教育的最大成功。

我在阅读中获悉,人的知识结构中,处于最顶端统摄所有知识的是哲学观点,这些年来对哲学书籍的反复阅读,无形中指导了我的教学。重视生命,珍爱生命,平等对待生命,善待生命,这些观念影响着我的教学观。学生因为得到尊重,体验到的成功,使他们自我觉醒,内心滋生出强大的上进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反复阅读着郑石岩的《清心九书》,现在中国教育的弊端与十几年前的台湾是如此相似,他提的教育理念从佛学角度去解释,更觉清心、睿智。自度度人,我能做的就是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启发他们的心智,让他们自我觉醒,过实现的、悦乐的生活。

我也庆幸自己终于领悟到教育的真谛,享受着教育带给我的快乐,我现在的生活是悦乐、自在的。因为我有一个醒觉的心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任何事物的热爱。

 

权威代表的是一种正确明理的力量,它的本质是爱,不是暴。由于权威的特质,学生愿意,也心悦诚服地向师长学习。一旦进入教学互动,权威已经没有存在的余地,可是到最后教师把学生教会了,学生对教师的爱心和求知态度则又无比的感激和尊敬。

在教导过程中,教导者的权威是知识和爱。而不是强大的权柄。建立知识与爱的权威,才能启发学生,使他们不致成为调入权威的奴隶,失去他们创意和心灵的自由。

教导的目的是智慧的成长和环境的适应。

但是我也知道,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才有智慧的增长和环境的适应。

 

201426,今天又捧起这本书,萦绕心中要表达的意思也清晰起来。我就想针对自己的教学的成功之处与从佛学角度进行教育的结合带来的好处,上升到理论高度,让更多的人能接受这一观点,惠及更多的学生,让知识学习中蕴含着乐趣,真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启发、鼓励的作用。如何与我的论文接轨,提升自己又能完成任务。

 

201444,围绕这个观念,我已经写出了两篇论文,一篇获市二等奖,还立项了一个区级课题。我要把这种思想钻研透彻,为更多的学生服务,让他们人生得到提升。从班主任反馈来看,学生写难忘的老师很多写我,说我给他们洗脑了,让他们爱上科学。我觉得我的洗脑是给他们灌输正能量,能影响到他们我觉得很荣幸。起码现在,我真切感受到孩子们的用心,对生命的尊重,对时间的珍惜。还有两个多月时间相处了,我只能尽自己所能了。晚上的讲座知识梳理也是一种付出。学生都走光了,校园只有几个人,晚上住在学校尽情书写感觉很爽。快11点了,该休息啦!

2014416,晚上又一次阅读上面的文字,感受更加真切。这十多天里,我尽情享受孩子们给予我的爱。一张张甜美的笑容,一声声“老师好”,我体会到被喜爱被尊重的滋味。看到孩子们在课堂里的全神贯注,看到书写认真正确率高的作业本,看到试卷上一个个九十几分的好成绩,我感到知足。我的影响能改变孩子们的学习态度,能唤起他们上进的心,我感觉特别有成就感。我不忘时时给差生注入新能量,课堂里、路上,只要碰到就来几句鼓励和肯定的话语,真心为孩子们的进步感到快乐,把我的快乐传递给所有学生,让他们也焕发出最佳的状态,全班鼓励和肯定跟个别鼓励和肯定结合在一起,以差生进步为榜样,告诉每个学生只要比昨天的自己有进步就是最好的,让他们看到希望,体味到努力之后的成功愉悦感。我把孩子们带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中。六(4)班单方略每节课都是那么用心,听得那么专注,我可以感受到眼里闪烁的神光,震撼我的心灵。那是被开启的心灵的苏醒光芒。课堂里会心的笑容最动心弦,笑声那么自然的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我和孩子们就如拉家常般自在和舒心,学习任务在不知不觉完成。人在最放松的状态下效率最高,事实证明这样轻松的课堂,学生最容易记住知识点,在笑声中深深印入脑海。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就如今天上的《环境和我们》,从单元目录入手,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从最后一节课入手:现在存在哪些环境问题,逐一板书(垃圾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大气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再从垃圾污染开始讲。从班级垃圾谈起,全校、全小区、全椒江家庭垃圾,再到台州、浙江、中国、全世界,学生慢慢感觉到垃圾量的多,阅读书本资料,以北京市为例,用数据说明垃圾的多。再出示垃圾堆放(让人心生厌恶)的四张图片与蓝天青山绿水(让人心旷神怡)的图片对比,再让学生看到垃圾围城的震撼,引起学生内心的思考。如何处理垃圾?焚烧、填埋可行吗?由此引出垃圾分类、回收问题。我将几课整合,给学生感性认识,从心里产生冲击感,从而引起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垃圾,为下几节课学习打下基础。从心开始教学,那是最容易触及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今天无意中看到电脑里的这篇笔记,感觉这是值得分享的理念,这本书常常被我捧起,它在影响着我的教学,五年了,越发的喜爱。感谢郑板岩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