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路:愧疚与内省

 天地自然125 2018-07-17

朋友说,最近流行一种说法,“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你怎么看。


我说,佛法上看,惭、愧,是善心所;无惭、无愧,是烦恼心所。所以,单看“惭”、“愧”,并不是坏东西,是好东西。


不过,“愧疚”就比较复杂。我们的心理状态是很复杂的。“愧疚”当中,除了“愧”,还有“疚”。疚,相当于佛教中的什么心所呢?可能有一部分是“悔”。悔,是不定心所,可以是善,也可以是烦恼。如果做了坏事后悔,那就是善;做了好事后悔,那就是烦恼。关键是,“疚”除了悔之外,可能还包含了“贪”、“嗔”。


比如,因为愧疚,你希望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在没有条件改变时,牢牢执持这种渴望,就是“贪”。贪,是典型的烦恼心所,是根本烦恼。心所是瞬息万变的,在意识到难以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之后,又会为此生气,这就是“嗔”,也是根本烦恼。


所以,“愧疚”是很复杂的心理状态,其中的“惭”、“愧”本身,完全不是坏东西。正是惭、愧作为转染成净的动力,避免重蹈覆辙。但是,“悔”,就很难说是好是坏。而伴随的“贪”、“嗔”,则是坏的。此外可能还夹杂了其他烦恼,像“嫉”、“谄”、“悭”、“害”,等等。把这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单纯贴上“愧疚”的标签,就好像它是“一个东西”,一棍子打死,说它好或者坏,正能量或者负能量,就有失轻率了。


朋友又说,你的文章非常强调内省,也许对一部分人适用,但对另一部分,本来就爱内省的人,过度内省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自我否定,甚至压抑,自卑。


这一点,说中了我的问题。


无论是儒家,还是佛教,都是非常强调内省的。理论上讲,内省永远不会过度;但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出现“过度的内省”。


说“内省永远不会过度”,是说我们对内心的了解,只会太少,不会太多——痛苦来源于对自己不够了解,而绝不可能来源于“对自己太了解,所以痛苦,还不如不了解好”。这是“难得糊涂”的心态。


内省,是把内心最真实的状态作为终点,所以不可能超越它,甚至不可能抵达它,能够接近它,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而“过度内省”,则并非将“真实内心”作为终点,因为审视不到真实,倒去捕捉反复无常千变万化的感觉。把种种感觉当作真实。


比如,感受到“愧疚”带来的痛苦,就把“愧疚”一棍子打死,贴上标签“最大的负能量”,而不能仔细检视其中有益的成分。


过于强调内省确实会出现问题。但这种问题,并不是内省本身的问题,而是“内省”概念的问题。过于强调任何概念,都会出现问题。内省本身是很复杂的,但把它标签化之后,有些地方,就省察不到了。


真正的内省,不仅是内省自身,也包含了对“内省”的内省。就像一个理发师,他不仅要给别人剃头,也要给自己剃头。需要知道,内省并不是一种能够凌驾于其他工具之上的,更优越的工具。那么,就丝毫没有理由,对“内省”沾沾自喜,一旦沾沾自喜,就由似是而非的“内省”,生起了傲慢,这种傲慢是由“内省”引起的——牢牢执持“内省是对的,是好的”,“凡是不内省就是不对的,不好的”,这种观念越强烈,流弊越大。真正的内省,是要连这种念头,也一起内省到的。


就像一把手电筒,照射到其他一切,却很难照射到自身。真正的内省, 是要连自身也一起照射到的。由内省引发的傲慢、凭恃,是必须去除的。所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同样,对“善恶是非”的强调,固然重要,但也会产生手电筒照不到自身的问题。特别强调善恶,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营造出对立。一旦对立被营造,就偏离了真相。真相是“是这样”,佛教里叫“如”;而不是“这是什么”,佛教里叫“名言”。


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恶行善”,往往需要先贴上标签,“这是善”,“这是恶”。否则怎么“去”,怎么“行”呢?贴标签有助于辨识事物,而一旦标签贴定,误导就产生了。因为,任何一样事物,都必定包含着它的对立面。而在标签中,是无法体现它的对立面的。


就像“地、水、火、风”,四个标签,是古印度人认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表示“坚、湿、暖、动”的性质。外道认为,地就是地,水就是水,火就是火,风就是风。而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无自性,所以,任何“地”中,都不可能只有“地”,必然是包含了“水”、“火”、“风”的。任何“水”中,也必然是包含了“地”、“火”、“风”的。


佛教论师说:如果“水”中没有“地”,没有“坚实”的性质,船怎么不从水上掉下去呢?如果“水”中没有“火”,没有“暖热”的性质,怎么会有热水和凉水的差别呢?如果“水”中没有“风”,没有“流动”的性质,水怎么会流动呢?


所以,任何一样事物,它的本质都不可能等同于它被定义的那样,而必然包含了与它相对的、令它瓦解的成分。我们牢牢执持某种行为是“善”,那当中潜藏的“恶”,就被忽略了。


强调善恶,初衷是“去恶扬善”,但这种强调本身,就制造了冲突与对立,就包含了恶。善,恶,如同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事物,怎么能够坚持它是善是恶呢?不给它贴上“善恶”的标签,往往陷入断见,一旦贴上“善恶”的标签,又会陷入常见。这是很难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