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管系统解剖

 宫商角徽羽 2018-07-17

脉管系统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是封闭的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两部分。

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r system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管道,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

淋巴管系统则是一个单向的回流管道,它以毛细淋巴管盲端起源于组织细胞间隙,吸收组织液形成淋巴液,淋巴液在淋巴管内向心流动,沿途经过若干淋巴结,并获得淋巴球和浆细胞,最后汇集成左、右淋巴导管开口于静脉。

循环系统的主要机能是①把机体从外界摄取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送到全身各部,供给组织进行新陈代谢之用,同时把全身各部组织的代谢产物,如CO2、尿素等,分别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内环境的稳定;②它还将为数众多的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物质(如激素)运送到相应的器官,以调制各器官的活动;③淋巴系是组织液回收的第二条渠道,既是静脉系的辅助系统,又是抗体防御系统的一环。

一、心脏

心脏heart位于胸腔的纵隔内,膈肌中心腱的上方,夹在两侧胸膜囊之间。其所在位置相当于第2-6肋软骨或第5-8胸椎之间的范围。整个心脏2/3偏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心的长轴从右肩斜向左前下,与人体正中线成45°。临床为不伤及肺和胸膜,常在左侧第4肋间隙靠胸骨左缘处惊醒心内注射,将药物直接注入右心室内。

心脏的外形略呈倒置的圆锥形(图2-44),大小约相当于本人的拳头,重约 。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心底部自右向左有上腔静脉、肺动脉和主动脉与之相连。心脏表面有三个浅沟,可作为心脏分界的表面标志。在心底附近有环形的冠状沟,分隔上方的心房和下方的心室。心室的前、后面各有一条纵沟,分别叫做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表面分界的标志。左右心房各向前内方伸出三角形的心耳。心脏是肌性的空腔器官。与壁的构成以心脏层为主,其外表面覆以心外膜(即心包脏层),内面衬以心内膜,心内膜与血管内膜相续,心房、心室的心外膜、心内膜是互相延续的,但心房和心室的心肌层却不直接相连,它们分别起止于心房和心室交界处的纤维支架,形成各自独立的肌性壁,从而保证心房和心室各自进行独立的收缩舒张,以推动血液在心脏内的定向流动。心房肌薄弱,心室肌肥厚,其中左室壁肌最发达。

心尖体表投影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1-2cm,或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此处可摸到心尖搏动

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四沟

房间隔:卵圆窝位于房间隔右侧面下部,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锁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室间隔:分肌部和膜部。其中膜部较薄,易发生缺损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
 入口 3入口
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
 右房室口  
 三尖瓣
 4入口
肺静脉口
 左房室口
二尖瓣
 出口  1出口
右房室口
 肺动脉口  
肺动脉瓣
 1出口
左房室口
 主动脉口
主动脉瓣

心脏

成体心脏内腔被完整的心中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每半心在与冠状沟一致的位置上,各有一个房室口,将心脏分为后上方的心房和前下房的心室。因此心脏被分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分隔左、右心房的心中隔叫房中隔;分隔左、右心室的叫室中隔。右心房、右心室容纳静脉性血液,左心房、左心室容纳动脉性血液。成体心脏内静脉性血液与动脉性血液完全分流。

右心房通过上、下腔静脉口,接纳全身静脉血液的回流,还有一小的冠状窦口,是心脏本身静脉血的回流口。右心房内的血液经右房室口流入右心室,在右房室口生有三尖瓣(右房室瓣),瓣尖伸向右心室,尖瓣藉腱索与右心室壁上的乳头肌相连。当心室收缩时,瓣膜合拢封闭房室口以防止血液向心房内逆流。右心室的出口叫肺动脉口,通过向肺动脉。在肺动脉口的周缘附有三片半月形的瓣膜,叫肺动脉瓣,其作用是当心室舒张时,防止肺动脉的血液返流至右心室(图2-45)。

右心房与右心室(右面观)

图2-45 右心房与右心室(右面观)

左心房通过四个肺静脉口收纳由肺回流的血液,然后经左房室口流入左心室,在左房室口处生有二尖瓣(左房室瓣)。左心室的出口叫主动脉口,左心室的血液通过此口入主动脉,向全身各组织器官分布,在主动脉口的周缘也附有三片半月形的瓣膜,叫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形状、结构及作用与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的基本一致(图2-46)。

左心房与左心室(左面观)

图2-46 左心房与左心室(左面观)

房室口和动脉口的瓣膜,是保证心腔血液定向流动的装置,当心室肌舒张时,房室瓣(三尖瓣、二尖瓣)开放,而动脉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关闭,血液由左、右心房流向左、右心室;心室肌收缩时则相反,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左、右心室泵入主动脉和肺动脉。这样形成了心脏内血液的定向循环:

即:上、下腔静脉和冠状静脉窦→右心房→右房室口(三尖瓣开放)→右心室→肺动脉口(肺动肺瓣开放)→肺动脉→肺(经肺泡壁周围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肺静脉→左心房→左房室口(二尖瓣开放)→左心室→主动脉口(主动瓣开放)→主动脉(通过各级动脉分布至全身)。

此外,下列结构对保证心脏正常活动也具有重要作用:

①心传导系统,它是由特殊的心肌纤维所构成,能产生并传导冲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协调地规律地进行收缩。从而维持心收缩的正常节律性的搏动。

窦房结发出冲动,传导至心房肌,引起心房肌兴奋收缩,同时经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传到普通心室肌纤维,从而引起心室肌兴奋收缩。

②心脏的血管,心脏的动脉为发自升主动脉的左、右冠状动脉,其静脉最终汇集成冠状静脉窦开口于右心房。供给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叫冠状循环。右冠状动脉常分布于窦房结、房室结、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后下1/3、左室后壁的一部分。右冠状动脉发生阻塞时,多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和后壁心肌梗死。左冠状动脉分前室间支和旋支。前室间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右心室前壁、室间隔前上2/3部;旋支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左侧面和膈面、窦房结。

二、血管系

血管系由起于心室的动脉系和回流于心房的静脉系以及连接于动、静脉之间的网状的毛细血管所组成。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环流入心房,循不不已,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大(体)循环和小(肺)循环两种。大循环起始于左心室,左心室收缩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泵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组织的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即血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为组织细胞所吸收,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等进入血液,形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注入右心房。而小循环则起于右心室,右心室收缩时,将大循环回流的血液(含代射产物及二氧化碳的静脉血)泵入肺动脉,经肺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与肺泡内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即排出二氧化碳,摄入氧气,使血液变为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再经肺静脉回流于左心房(图2-47)。

血液循环概观

图2-47 血液循环概观

上述可见,动脉artery是由心室发出的血管,在行程中断分支,形成大、中、小动脉。动脉由于承受较大的压力,管壁较厚,管腔断面呈圆形。动脉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构成,内膜的表面,由单层扁平上皮(内皮)构成光滑的腔面,外膜为结缔组织,大动脉的中膜富含弹力纤维,当心脏收缩射血时,大动脉管壁扩张,当心室舒张时,管壁弹性回缩,继续推动血液;中、小动脉,特别是小动脉的中膜,平滑肌较发达。在神经支配下收缩和舒张,以维持和调节血压以及调节其分布区域的血流量。静脉vein是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小静脉起于毛细血管网,行程中逐渐汇成中静脉、大静脉,最后开口于心房。静脉因所承受压力小,故管壁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均较少,弹性和收缩性均较弱,管腔在断面上呈扁椭圆形。静脉的数目较动脉多,由于走行的部位不同,头颈、躯干、四肢的静脉有深、浅之分,深静脉与同名的动脉伴行,在肢体的中间段及远侧段,一条动脉有两条静脉与之伴行。浅静脉走行于皮下组织中。静脉间的吻合较丰富。静脉壁的结构也可分为内、中、外膜,在大多数的静脉其内膜反折,形成半月形的静脉瓣,以保障血液的向心回流。毛细血管capillaries是连接于动、静脉之间的极细微的血管网,直径仅7-9μm、管壁菲薄,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具有一定的通透性,血液在毛细血管网中流速缓慢,有利于组织细胞和血液间的物质交换。

1.肺循环的血管

(一)肺动脉

肺动脉pulmonary artery起于右心室,为一短干,在主动脉之前向左上后方斜行,在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经肺门入肺,随支气管的分支而分支,在肺泡壁的周围,形成稠密的毛细血管网。

动脉韧带为连于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至主动脉弓下缘的纤维性结缔组织索是胎儿时动脉导管在出生后闭锁的遗迹。

(二)肺静脉

肺静脉pulmonary veins的属支起于肺内毛细血管,逐级汇成较大的静脉,最后,左、右肺各汇成两条肺静脉,注入左心房。

2.体循环的血管

(一)动脉

⑴主动脉

aorta是大循环中的动脉主干,全程可分为三段,即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降主动脉又可再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升主动脉,起自左心室,在起始部发出左、右冠状动脉营养心脏壁。主动脉弓,是升主动脉的直接延续,在右侧第二胸肋关节后方,呈弓形向左后方弯曲,到第4胸椎椎体的左侧移行为胸主动脉。在主动脉弓的凸侧,自右向左发出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又称无名动脉,斜行向右上方,至右胸锁关节后方分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壁内有压力感受器,感受和调节血压的作用;主动脉弓下方有2-3个粟粒状主动脉小球,属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CO2的浓度变化,当血液中co2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胸主动脉,是主动脉弓的直接延续,沿脊柱前方下降,穿过膈肌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主动脉。膈肌以上为胸主动脉、以下为腹主动脉腹主动脉,是胸主动脉的延续,沿脊柱前方下降,至第12胸椎水平穿膈肌的主动脉裂孔付腹腔,至第4腰椎平面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而终(图2-48)。

主动脉及各体部的主要动脉

图2-48 主动脉及各体部的主要动脉

⑵头颈部的动脉

头颈部的动脉主要来源于颈总动脉,少部分的分支从锁骨下动脉发出(见上肢的动脉)。

左侧颈总动脉直接发自主动脉弓,右侧者起于头臂干。颈动脉窦(英文:internal carotid sinus),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位于平甲状软骨上缘处。其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末梢膨大,在电镜下呈若干层的椭圆形结构,一般称为压力感受器,与血压调节功能有关。当血压升高时,窦壁扩张,刺激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心跳变慢,外周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有一扁椭圆形小体,即颈动脉小球,属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CO2的浓度变化,当血液中co2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起始后沿气管和食管的外侧上升,至甲状软骨上缘平面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两支。

颈内动脉经颅底的颈动脉管入颅,分布于脑和视器。

颈外动脉,上行至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沿途的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和面动脉等,分布于甲状腺、喉及头面部的浅、深层结构。上颌动脉的主要分支为脑膜中动脉,前支较粗大,行于翼点的内面,骨折时易伤及此动脉,形成硬膜外血肿。

⑶上肢的动脉

上肢动脉的主干是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直接起于主动脉弓,右锁骨下动脉起于头臂干,起始后经胸廓上口进入颈根部,越过第一肋,续于腋动脉。

其主要分支有椎动脉,穿经颈椎的横突孔由枕骨大孔大颅,分布于脑。

                        甲状颈干,分布于甲状腺等。

                        胸廓内动脉分布于胸腹腔前壁。

腋动脉 为锁骨下动脉的延续,穿行于腋窝,至背阔肌下缘,移行于肱动脉,腋动脉的分支,分布于腋窝周围结构。

肱动脉 沿臂内侧下行,至肘关节前面,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分别沿前臂的桡侧和尺侧下降。至手掌,两动脉的末端和分支在手掌吻合,形成双层的动脉弓即掌浅弓的掌深弓。上述各动脉分支分布于走行部位附近的组织。

⑷胸部的动脉

胸部的动脉主要起源于主动脉。其分支有壁支和脏支两类。

壁支主要是肋间动脉,共9对,行于第3至11肋间隙内;肋下动脉,沿第12肋下缘行走。壁支供养胸壁和腹前外侧壁。

脏支供给胸腔脏器,如支气管和肺、食管和心包等。

⑸腹部的动脉

腹部的动脉主要发自腹主动脉,也有壁支和脏支两类。

壁支分布于腹后壁和膈肌。

脏支供养腹腔脏器和生殖腺,由于腹腔消化器官和脾是不成对器官而泌尿生殖器官是成对器官,所以血管的分支与此相适应可分为成对脏支和不成对脏支。

成对的有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生殖腺动脉(男性的睾丸动脉或女性的卵巢动脉)。

不成对的分支有腹腔干,分布于胃、肝、脾、胰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腹腔干最大的分支);

                            肠系膜上动脉,分布于小肠、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

                            肠系膜下动脉,分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

⑹盆部的动脉

腹主动脉在第4腰椎体的左前方,分为左、右髂总动脉。髂总动脉行至骶髂关节处又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

髂内动脉,是盆部动脉的主干,沿小骨盆后外侧壁走行。分支有壁支和脏支之分。

壁支分布于盆壁、臀部及股内侧部。

脏支分布于盆腔脏器(膀胱、直肠下段、子宫等)。

⑺髂外动脉和下肢的动脉

髂外动脉,是指自起始部至腹股沟韧带深而以上的一段动脉,下肢动脉的主干,其分支供养腹前壁下部。

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由髂外动脉延续而来,经股前部下行,在股下部穿向后行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腘动脉在腘窝深部下行,在膝关节下方分为胫后动脉和胫前动脉。胫后动脉沿小腿后部深层下行,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胫前动脉起始后经胫腓骨之间穿行向前,至小腿前部下行,越过踝关节前面至足背,移行为足背动脉,足背动脉在第1、2跖骨间穿行至足底与足底外侧动脉吻合形成足底动脉弓。上述各动脉都有分支供养所经部位周围的组织。

(二)静脉

静脉是心血管系统中引导、输送血液返回心脏的管道。
1、静脉起始于毛细血管,末端终止于心房。小静脉起于毛细血管,在回心过程中逐渐汇合成中静脉、大静脉,最后注入心房。

2、静脉管壁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均较少,缺乏收缩性和弹性,管腔断面较扁。

3、静脉的功能:容量血管,平时容纳全身70%的血液,表浅静脉在皮下可以看见,上下肢浅静脉常用来抽血、静脉注射、输血和补液。

4、静脉壁上有静脉瓣,尤其下肢静脉中较多而发达,它能防止血液倒流,使血液向心脏流动。但腹腔内的大静脉,如门静脉,上下腔静脉无静脉瓣,可因腹内压高低影响向静脉血回。
全身的静脉可区分为肺循环的静脉和体循环的静脉两大部分。
肺静脉左、右各一对,分别为左上、左下肺静脉和右上、右下肺静脉。这些静脉均起自肺门,向内行注入左心房后部。肺静脉将含氧量高的动脉血输送到心。
体循环的静脉数量多、行程长、分布广,主要包括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包括肝门静脉系)和心静脉系。
上腔静脉系是收集头颈、上肢和胸背部等处的静脉血回到心脏的管道。
下腔静脉系是收集腹部、盆部、下肢部静脉血回心的一系列管道。
心静脉系是收集心脏的静脉血液管道。
门静脉系主要是收集腹腔内消化管道,胰和脾的静脉血入肝的静脉管道,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内又分成毛细血管网(与肝动脉血一起注入肝内血窦),然后再由肝静脉经下腔静脉回流入心脏。
由于血液自动脉、毛细血管流至静脉时压力已降低,而且大多数静脉位于心平面以下,因此,静脉在维持回心血量与心输出量平衡过程中,不断进化演变,在结构和配布方面形成许多特点:
①由小支汇合成大支,最后汇合成大静脉干,其管径越来越大。
②静脉壁薄,管腔比同级动脉大,内皮突出形成静脉瓣,瓣膜成对,形似半月状小袋,其袋口朝向心脏,可防止血液倒流,有利于静脉血向心回流,在重力影响较大的下肢静脉中,静脉瓣较多。
③体循环静脉分深、浅两类,深静脉位于深筋膜深面与动脉伴行,故称伴行静脉,其名称、行程和引流范围与其伴行的动脉相同,一般中等动脉均由两条静脉伴行,如尺动脉胫前动脉等两侧都有伴行静脉。浅静脉位于皮下浅筋膜内,又称皮下静脉。浅静脉数目多,不与动脉伴行,有各自独立的名称、行程和引流范围,但最终均注入深静脉,从而进入循环。因此,临床可通过浅静脉取血检查或输入液体、药物。
④静脉之间有丰富的吻合交通支,浅静脉之间,深静脉之间,浅、深静脉之间均存在广泛地交通。一条静脉被阻断后,可借这些交通支建立侧支循环。许多脏器周围都有静脉丛,如膀胱静脉丛,直肠静脉丛等。
⑤某些部位静脉结构特殊,如硬脑膜窦,硬脑膜参与窦壁的构成,壁内无平滑肌,腔内无瓣膜,对颅脑静脉血的回流起重要作用。又如板障静脉是颅骨松质内的静脉,与颅内、外静脉相交通。
静脉由小至大逐级汇合,管径渐增粗,管壁也渐增厚。中静脉及小静脉常与相应的动脉伴行。静脉的数量比动脉多,管径较粗,管腔较大,故容血量较大。与伴行的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而柔软,弹性也小,故切片标本中的静脉管壁常呈塌陷状,管腔变扁或呈不规则形。
静脉也根据管径的大小分为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和微静脉。但静脉管壁结构的变异比动脉大,甚至一条静脉的各段也常有较大的差别。静脉管大致也可分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但三层膜常无明显的界限。静脉壁的平滑肌和弹性组织不及动脉丰富,结缔组织成分较多。
1.微静脉 微静脉(venule)管腔不规则,管径50~200μm,内皮外的平滑肌或有或无,外膜薄。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称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其管壁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但管径略粗、内皮细胞间的间隙较大,故通透性较大,也有物质交换功能。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内的后微静脉还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
2.小静脉 小静脉(small vein)管径达200μm以上,内皮外渐有一层较完整的平滑肌。较大的小静脉的中膜有一至数层平滑肌。外膜也渐变厚。
3.中静脉 除大静脉以外,凡有解剖学名称的静脉都属中静脉(medium-sizde vein)。中静脉管径2~9mm,内膜薄,内弹性膜不发达或不明显。中膜比其相伴行的中动脉薄得多,环形平滑肌分布稀疏.外膜一般比中膜厚,没有外弹性膜,由结缔组织组成,有的中静脉外膜可有纵行平滑肌束。
4.大静脉 大静脉(large vein)管径在10mm以上,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无名静脉和颈静脉等都属于此类。管壁内膜较薄,中膜很不发达,为几层排列疏松的环形平滑肌,有时甚至没有平滑肌。外膜则较厚,结缔组织内常有较多的纵行平滑肌束。
5.静脉瓣 管径2mm以上的静脉常有瓣膜。瓣膜为两个半月形薄片,彼此相对,根部与内膜相连,其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瓣膜由内膜凸入管腔褶叠而成,中心为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表面覆以内皮,其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
静脉的功能是将身体各部的血液导回心脏。静脉血回流的动力主要不是依靠管壁本身的收缩,而是靠管道内的压力差。影响静脉压力差的因素很多,如心脏的收缩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以及静脉周围的肌组织收缩挤压作用等。

毛细血管管壁主要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细的毛细血管横切面有一个内皮细胞围成,较粗的毛细血管有2~3个内皮细胞围成。毛细血管数量很多,除软骨,角膜,毛发上皮和牙釉质之外遍布全身。根据内皮细胞等的结构特点,可以将毛细血管分为三型: 连续性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

大循环的静脉可分为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和心静脉系(图2-49)。

上、下腔静脉各体部的主要静脉

图2-49 上、下腔静脉各体部的主要静脉

⑴上腔静脉系

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一胸肋关节后合成,垂直下行,汇入右心房。在其汇入前有奇静脉注入上腔静脉。接纳头颈、上肢和胸部和静脉血。

头臂静脉,左右各一,分别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所形成的夹角,称为静脉角。颈内静脉是颈部最大的静脉干。

①头颈部的静脉

头颈部的静脉有深、浅之分。深静脉叫颈内静脉,起自颅底的颈静脉孔,在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外侧下行。它除接受颅内的血流外,还受纳从咽、舌、喉、甲状腺和头面部来的静脉。浅静脉叫颈外静脉,起始于下颌角处,越过胸锁乳突肌表面下降,注入锁骨下静脉。

②上肢的静脉

上肢的深静脉均与同名动脉伴行。上肢的浅静脉有:

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桡侧,沿前臂和臂外侧上行,汇入腋静脉。

贵要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尺侧,沿前臂尺侧上行。在臂内侧中点与肱静脉汇合,或伴随肱静脉向上注入腋静脉。

肘正中静脉在肘部前面连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之间。

③胸部的静脉

右侧肋间静脉、支气管静脉和食管静脉汇入奇静脉;而左侧肋间静脉则先汇入半奇静脉或副半奇静脉,然后汇入奇静脉。奇静脉沿胸椎体右前方上行,弓形越过右肺根汇入上腔静脉。

⑵下腔静脉系

下腔静脉是人体最大的静脉,接受膈以下各体部(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四腰椎下缘处汇合而成,沿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穿过膈的腔静脉孔,注入右心房。

①下肢的静脉

下肢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由股静脉续于髂外静脉。下肢的浅静脉有: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端,经内踝前沿下肢内侧上行,在股前部靠上端处汇入股静脉。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端,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上行,在腘窝注入腘静脉。

②盆部的静脉

有壁支和脏支之分。壁支与同名动脉伴行。脏支起自盆腔脏器周围的静脉丛(如膀胱丛、子宫阴道丛和直肠丛等)。壁支和脏支均汇入髂内静脉。

髂外静脉和髂内静脉在骶髂关节前方,汇成髂总静脉。

③腹部的静脉

腹部的静脉有壁支与脏支之分。壁支与同名动脉伴行,注入下腔静脉。脏支与动脉相同,也可分为成对脏支和不成对脏支。成对脏支与动脉同名,大部分直接注入下腔静脉;不成对脏支有起自肠、脾、胰、胃的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和脾静脉等,它们汇合形成一条静脉主干叫门静脉。门静脉经肝门入肝,在肝内反复分支,最终与肝动脉的分支共同汇入肝窦状隙,肝窦状隙汇成肝内小静脉,最后形成三支肝静脉注入于下腔静脉。门静脉是附属于下腔静脉系的一个特殊部分,它将大量由胃、肠道吸收来的物质,运送至肝脏,由肝细胞进行合成、解毒和贮存。肝门静脉是唯一进入脏器的静脉,富含营养物质(由胃肠道吸收。)

三、淋巴系

淋巴系lymphatic system包括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

在淋巴管道内流动的无色透明液体,称为淋巴。

淋巴结、脾、胸腺、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和咽扁桃等都属于淋巴器官

淋巴组织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等器官的粘膜内。

当血液通过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部分液体和一些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细胞自组织液中直接吸收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将代谢产物又排入组织液内。组织液内这些物质的大部分又不断通过毛细血管壁,再渗回血液;小部分则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经淋巴管、淋巴结向心流动,最后通过左、右淋巴导管注入静脉角而归入血液中,还流回心脏。因此,淋巴系可以看作是静脉系的辅助部分。

1.淋巴管

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s可区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等。

毛细淋巴管,以盲端起于组织间隙,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管腔粗细不一,没有瓣膜,互相吻合成网,中枢神经,上皮组织、骨髓、晶状体、角膜、软骨和脾实质等器官组织内不存在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管壁与静脉相似,但较薄、瓣膜较多且发达,外形粗细不匀,呈串珠状。淋巴管根据其位置分为浅、深二组,浅淋巴管位于皮下与浅静脉伴行;深淋巴管与深部血管伴行,二者间有较多交通支。淋巴管在行程中通过一个或多个淋巴结,从而把淋巴细胞带入淋巴液。

淋巴干 由淋巴管多次汇合而形成,全身淋巴干共有9条:即收集头颈部淋巴的左、右颈干;收集上肢、胸壁淋巴的左、右锁骨下干;收集胸部淋巴的左、右支气管纵隔干;收集下肢、盆部及腹腔淋巴的左、右腰干以及收集腹腔器淋巴的单个的肠干(图2-50)。

淋巴系统概观

图2-50 淋巴系统概观

淋巴导管 包括胸导管(左淋巴导管)和右淋巴导管。胸导管的起始部膨大叫乳糜池,位于第11胸椎与第2腰椎之间,乳糜池接受左、右腰干和肠干淋巴的汇入。胸导管穿经膈肌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再上行至颈根部,最终汇入左静脉角,沿途接受左支气管纵隔干、左颈干和左锁骨下干的汇入。总之是收集下半身及左上半身的淋巴。右淋巴导管为一短干,收集右支管纵隔干,右颈干和右锁骨下干的淋巴,注入右静脉角。胸导管是全身最粗大最长的淋巴导管,长约30-40cm.

2.淋巴结

淋巴结lymph nodes是灰红色的扁圆形或椭圆形小体,常成群聚集,也有浅、深群之分,多沿血管分布,位于身体屈侧活动较多的部位。胸、腹、盆腔的淋巴结多位于内脏门和大血管的周围。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各部淋巴结的名称、位置,参阅下册的有关章节。

3.脾

脾spleen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同时又是储血器官,可储存约40ml血液,当急需时,可将储存的血液释放入循环血液;并具有破坏衰老的红细胞、吞噬致病微生物和异物,产生白细胞和抗体的功能。重约110-200g.

脾位于腹腔左季肋部,第9-11肋之间,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情况下在肋弓下缘不能触及。活体脾为暗红色,质软而脆,易因暴力打击而造成破裂。脾的表面除脾门以外均被腹膜复盖。胎儿时期为造血器官,可产生各种血细胞,出生后只能产生淋巴细胞。

4、胸腺:

胸腺(thymus)为机体的重要淋巴器官。其功能与免疫紧密相关,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其还可以分泌胸腺激素及激素类物质,具内分泌机能的器官。位于胸骨柄后,胸腔纵隔前部,一般分大小不对称的左右两叶,色灰红,质柔软。胚胎后期及初生时,人胸腺约重10-15克,是一生中重量相对最大的时期。随年龄增长,胸腺继续发育,到青春期约30-40克。此后胸腺逐渐退化,淋巴细胞减少,脂肪组织增多,至老年仅15克。

胸腺既是淋巴器官,又是内分泌器官,分泌激素,催熟胸腺;调节ca2+的代谢。

5、阑尾

6、扁桃体

  1. 上一页:第六节 女性生殖系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