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科说: 虽然今年的中考已经结束,来年的中考依旧会带来,这篇文章一直不会过时。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为自己定目标高中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晃”这个词在一切尘埃落定后说着多轻松。然而初三,只有身临其境,方知它的艰辛。一切都还要从学长学姐的中考经验分享会说起。 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们得知了当年令人兴奋的录取比率,听完学长学姐的经验介绍后,同学们都热血沸腾、跃跃欲试,而我也第一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出了我要去一中(这个愿望之前并没有自信说出来那是)。 真正发自内心的渴望,下定为之流汗流泪拼搏的决心,而不是跟风、走走过场、喊喊口号的苍白誓言。 一句坚定的“我要去一中”打开了我的初三。 2,学会自律 不做浪费你最多时间的事 回到学校后,接踵而至的是同学们各种铺天盖地的“决心书”,满目的全年禁网、卸游戏、断QQ、不看电视等等。我记得我当时谨慎地写着“卸b站”和“戒刷空间”,为什么我写这两项呢? 因为这两项是浪费我时间最多的。为防后悔,我发了一条告别说说。其实大家都知道,这种壮士断腕般的豪情,多半随之而来的是后悔莫及,甚至有人所谓的下决心也只是跟风、应个景而已。 不到一个月我就发现,有人不动声色地重新刷起了空间。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而偷偷删掉告别说说,若无其事地打破自己的约定这种事,我真的做不到。 我觉得自律,应该是一种,自己真正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后,才能拥有的能力。约束自己,不是一件别人逼着做的事,更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事。所以,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决心才能成为你最大的动力。 再有,就是同学们之间的约定也会成为一种动力。自从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会之后,我们班就有了“一中联盟”。 3,努力不丢人 不努力,必后悔 说实话,初一初二时我并不明白这一点,当同学们在说,某某学霸又刷了多少压轴题,某某学霸又推荐了一本命中率很高的教辅书,看着他们一下课一窝蜂地涌去办公室问问题,我的内心总是不屑地想:“有必要吗?” 那时的我,总觉得自己可以凭着小聪明边玩边学,混个还过得去的成绩,失利了就归结于粗心,把最好的一次成绩当作自己的实际水平。那时的我,认为只要认真听课,完成老师的作业就可以了。 我抗拒教辅书,不刷题,不补习,将大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画画、玩航模、追番上,当然成绩也不是那么稳定。天真的我始终抗拒努力,总觉得太努力了就像电池会耗尽一样。曾以为,我可以保持这个节奏玩到初中毕业…… 然而,想来我还是太年轻了!初三从开门考开始,玩了一暑假的我就惊呆了,所有的知识点都似曾相识,却又模糊一片!年级排名一下子滑到了两百名! 当时我还没太当回事,归结于自己没找着状态,也并未足够重视,按着从前的节奏度过了初三第一个月,月考前的温书假还去了漫展,结果是心情轻松地去月考,心情沉重地爬出来。成绩出来后,不出所料,我所有的小伙伴都比我考得好,我都不敢问老师我的排名是多少。 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拿了几个纸箱,把我以前视若珍宝的画具、刀具、手办、海报,全放进去,封存,让它们消失在我看得见的地方。 其实我真正下定决心努力,是从这时开始的。 然后我开始寻找改变的方向,第一次尝试系统地记笔记(做得最好的是化学笔记,现在已经被老师收走,拿去给其他学弟学妹借鉴了。 其实那是我所有学科中第一次那么像样的笔记),还有真正开始做错题本(之前都是应付老师的作业,随便抄几题,现在是真正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错题归纳在里面),我还买来教辅书,每晚刷题。我感觉,这就是努力了吧…… 4,你以为你会了 其实你不会 期中考前,我又看了一遍错题本,感觉不会的都弄明白了,便随便拿了一份考卷来做,几乎全对,隐隐有一丝“感觉自己好学霸”的小自豪。结果,期中考的成绩你们猜怎么样?结果,我,又,跪,了..... 原因还是那道应用题,看到它的刹那,我都快哭了。我明明考前还看过的,可我在考场上又一次懵了,怎么都想不起来了。 成绩出来后,倒是意料之中地“稳定”,稳定在了两百名。这次惨痛的教训教会我,你以为你会了,其实你不会。临场时,你想着你不会,你就会越想越不会…… 考前错题本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做的。一定要把答案挡住,自己再做一遍,那样会了才是真会了。碰到不会的题,认真看完答案后再去找相似题来做。当然以我的能力来说,也不是每一道题都能找到相似题,尽力就好。) 5,不怕现在跌倒 好过最后跌倒 好,让我们回到那个惨痛的故事。接连几次打击后,我彻底陷入了迷茫,跌入了谷底却不知道该做什么。一检近在咫尺,而我初三以来没有一次大考成绩令人满意。 班主任看在眼里。一天,她找到我,对我说,她从来没有怀疑过我不能去一中,相信我也没怀疑过,现在跌倒好过临近中考了再跌倒,不要因为暂时没有结果就停止努力。其他话我记不太清了,但这几句,让当时的我内心一下子平静了下来。 接下来,依然像期中考前一样,保持着刚养成的良好习惯,心无旁骛地用功,而这两次的失误让我决定要跟着老师的复习节奏去查漏补缺。 6,我们的对手没有乌龟 全是警觉的兔子 随之迎来的是月考和一检,以前从未把考试太当回事的我,空前地紧张起来了,反复地做错题本,神经质地检查知识点,直到上考场。 这两次考试对我太关键了。大概是一学期来的挣扎终于感动了上苍或是笔记、错题本起了作用。 总之,这两次我都考回了我的正常水平。一检是第一次全市统考,同学们都是卯足了劲的。我的开局不错,年级排第八十名,全市排第三百名。 然而,我并没有想象中的喜极而泣或欣喜若狂。我好像没有了初一初二时那颗浮躁的心,变得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绩。 我再不敢得意,再不敢放松,因为一放松就会被甩掉(初三的竞争就是这么激烈)。我们的对手没有乌龟,全是警觉的兔子。初三就是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的一年。 第二学期离中考只有一百天时,我加入到了晚自习的大军,身边开始备着风油精提神,在冲刺阶段继续给自己加压。排除一切干扰,闭上眼睛向前跑,一切喧嚣都与自己无关。 四月里的一天,晚自习结束后的我像往常一样和同学们一起跑圈。夜灯下,我们一大群初三的学生步伐一致地向前奔跑,寂静的校园里只有我们的呼吸声和跑步声。 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竟成为了自己曾不屑的——“努力的人”。但那有什么关系,我成为了比过去更好的人。 一周后的体育中考,曾担心八百米不及格的我拿到了A;半个月后的二检,我的成绩竟然大幅度进步,进入了全市排名前一百五。 其实,当你用尽全力以后,你会发现对手没那么不可撼动;六月的中考,我的全市排名再次大幅度进步。我终于告别了起起落落、兵荒马乱的初三,以班级排名第一名,全市排名第七十名的成绩毕了业。 7,我的学习经验 不要幻想有捷径 首先,进入初三,学习要有计划。要会列月计划和周计划,甚至更详细,比如温书计划、周末计划。 我是很喜欢列计划的,然后把计划贴在书桌前,每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所以初三一年,我攒了一墙的计划表。 月计划就是把你对自己下个月月考想达到的目标,详细地写出来,分科目写出目标排名或分数或超过你的某某目标同学。定了目标就要坚决实现它,要不自己会很沮丧,也会慢慢地失去信心。 周计划就是你这一周想要完成的额外学习任务,别要求太多,因为课内作业已经很多了,大概像是整理某一类型的错题,把某一道例题搞懂之类的计划。 温书计划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应该都做过。注意合理安排,文理交错。 列完计划以后呢,效率就很重要了。整个初三,我的学习效率以晚自习为分水岭。第一学期我基本在11点前完成作业,偶尔还会做不完。 第二学期,我在晚自习结束前就把所有作业都做完了,回去还可以有一个多小时的自主学习。这就说明,你每天在抱怨作业要做到很晚的时候,其实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效率。 那么怎么提高效率呢?先要给自己营造一个能沉下心来的学习环境。手机、ipad等最好都拜托父母帮你收起来,放自己手边难免会忍不住去摸下;漫画书、太厚的小说等,应该扫出你的房间,目光所及之处只能有学习用品和计划表! 当然自我控制也很重要,你若心静不下来,指甲、拖鞋都能玩半天。周末还可以去图书馆学习!前提是一个人去!不要带小伙伴,不要带小伙伴,不要带小伙伴!最可怕的是有的人去图书馆,带小伙伴,还有耳机、零食。一边写作业,一边听歌,效率真的会低很多!!! 然后最重要的来了!初三一定要学会用笔记本!一科一本,整理知识漏洞、典型例题、错题,用标签贴隔开。每天记录一点点,考前你就有了属于你自己的“宝典”。 考前看这个比刷题有用得多。然后可以把身边学霸的笔记借来翻翻,但别全部照搬,找对自己有帮助的部分搬。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到懂以后再抄。但记住,笔记不是越多越好,只要最适合自己的。“宝典”的目的主要是针对自己的知识盲区和薄弱部分。 我的学习方法其实很传统,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其实它们都是最切实有用的。学习没有捷径,唯有静下心来的坚持。 初三,有人会每天晚上熬夜刷题至意识模糊,有人会每天在寒冬冷冽中早起加练长跑,有人会在食堂排队时抓着笔记本再塞入一些知识点,有人会在晚自习时悄悄擦干脆弱的泪水、自掐手臂保持清醒,开始新一轮的战斗…… 他们为着自己的梦想安静地努力着,其中的艰辛不易、迷茫困惑,只有追梦者自己了解。而当最终结果出来的一刻,那种内心的满足,那种油然而生的欣慰感动,也只有自己会知道。来之不易才令人珍惜,一切都会是值得的。 |
|
来自: 昵称53120115 > 《学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