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朝的甘肃巨额贪腐窝案

 铁血老枪 2018-07-17

历史教科书上的几大“盛世”中,离现在最近的要数清朝的“康乾盛世”,乾隆年间被描述为国富力强的时代,围绕着这位皇帝的花边新闻和乾隆到神州各处发明的特产小吃一样多。而这一时期的很大程度体现在查处贪官的政绩上,和绅贪污及其奢靡的生活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富”,和绅可能是被扳倒的最大也是最知名的清朝官僚,但真正类似《人民的名义》这样的剧情发生在乾隆四十六年的甘肃。

乾隆朝的甘肃巨额贪腐窝案

乾隆三十九年,甘肃省总督勒尔谨上奏:

“甘省农民全借粜米为生,尔年来岁屡丰,米粮价值平减,若非皇上鸿恩,准令官为采买,则民间必有谷贱伤农之虑。……今若趁此有秋,准复捐监旧例,听闾阎自为输纳,在商贾人等子弟既有进身之路,而小民售卖余粮得赡其家,诚为两便。”

由于甘肃连年欠收,甘肃总督以谷贱伤农为由,表示想着稳定甘肃粮价的前提下申请筹措资金勾量缓解危机,甘肃筹措款的办法不是伸手朝国家要钱,而是请求皇帝重开捐纳监生的旧例:

大富人家通过向政府交钱换得一个监生的荣誉学位,政府拿着从富人家刮来的油水为民买粮,有粮食的小农能多得些钱,从而实现分配最优。

乾隆朝的甘肃巨额贪腐窝案

捐监生

地方政府出面办事、富人得了荣誉学位、有粮者得钱、贫民在饥荒边缘拿到平价量,国家得到了稳定,皇帝得到皇恩浩荡的美名,好像没有任何一方吃亏,是好事。但是乾隆皇帝不是吃白饭的,他发现这里有可能滋生贪污腐败,于是调任王亶望为甘肃布政使,亲自主持捐监事宜。

喜欢农家乐风格的乾隆这样做还是把自己处在了吃白饭的状态。捐纳监生贪污事件主事的就是这位反贪局负责人王亶望。

乾隆朝的甘肃巨额贪腐窝案

图片来源:剧照

王亶望到任几个月后上报国家,称“共捐监一万九千十七名,收各色粮八十二万七千五百余石。”

第二年又收捐生“五万七千五十七名,收各色粮二百六十五万四千五百石零,除两年各属动用外,实存贮各色粮一百二十万二千石零……“

第三年“通计口内外八十厅州县共续收监生二万五千五百三十七名,共收各色粮石一百一十二万九千八百石零,连前共存粮二百三十三万一千石零,除动用出借籽种口粮,估拨兵马粮料以及灾赈、平糶、供支等项,共用粮一百三十二万一千石零,现在实存粮一百一万五百石零,均实贮在仓。”最后还要在报告中打包票,称“并无亏缺以及虚收诸弊。”

以乾隆为核心的中央政府以为甘肃地方政绩斐然了,万万没想到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回事。

王亶望到任后不久即发现纳粮捐监人数不多,从中所能谋取的利益有限,于是与勒尔谨商议以银代粮,收取折色。表面上议定捐监条例,暗地里接受折色银两。王廷赞继任藩司后,每名监生除收取公费之外添加杂费一两,充作公用借此取悦众人以塞其口。

到乾隆四十六年案发,共收捐生约十八万名,涉及金额一千余万两白银最终处决的人犯有五十余人,其中总督、巡抚、布政使各一人,侵贪数额在二万两以上拟斩决有二十犯,二万两以下拟斩监侯,入于秋审情实十三犯,一万两以下拟斩监侯,声请上裁的三十犯。

乾隆朝的甘肃巨额贪腐窝案

图片来源:剧照

从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甘省捐监冒赈案之所以能够悄无声息地发展七年之久,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集团化的贪腐组织。全省大半厅州县官员都牵涉其中,从地方最高级别的督抚、藩司到最基层知县官员,参与人数众多,从上到下,由下至上,所有人的利益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牵一发便动全身,人人为自保、人人为人人,没有人主动内部揭发。

王亶望甘肃捐纳监生案发后次年,山东又发贪腐大案,涉案人数同样壮观……直到最后和绅跌倒,乾隆朝贪腐就没消停过……

乾隆朝的甘肃巨额贪腐窝案

图片来源:剧照

真的要是还能拍类似题材的历史题材电视剧,非常有成为国民热门剧的潜质了。中央政府处置依据不一、缺乏制度性监管,地方政策弹性过大都是需要农家乐爱好者乾隆好好反思的问题,然而他没有。

如果有作者再写穿越剧,希望她能带几部反腐电视剧过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