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称奇的清朝“案中案”,乾隆大怒:给我彻查到底

 桑田沧海d8984d 2021-10-25

乾隆四十六年的一天,71岁的乾隆皇帝正在自己的内务府内寻找两件宝贝。

内务府是皇家的私库,说白了,就是皇帝他自己的小金库。

编辑搜图

乾隆在费尽心思寻找的两件宝贝,一件是一对玉瓶,另一件是一座玉山子。然而他找来找去始终找不见这两件东西,他又找出登记造册的簿子细细查看,这一看之下,大为震惊。这才从刚刚完结的一件大案中又牵扯出另一件大案,到底是什么样的“案中案”让乾隆如此震惊呢?这还要从第一件大案“甘肃冒赈案”说起。

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甘肃省发生了地方叛乱,乾隆急派大军前往镇压。但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啊,这么多粮草朝廷一时也难以筹集齐全。

就在乾隆皇帝发愁的时候,这时,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上书,声称自己愿意捐银四万两,充当军饷。

编辑搜图

就在乾隆皇帝发愁的时候,这时,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上书,声称自己愿意捐银四万两,充当军饷。

乾隆一听:这好啊!但转念又一想:不对啊!一个布政使怎么能拿出这么多钱呢?不行,得派人查一查!

这一查不要紧,竟像拔花生一样,一拔一大串,还是涉及整个甘肃省的全部官吏。不错,是全部的官吏,上至陕甘总督、布政使,下至各州县衙役,所有大小官吏,无不参与其中。

王廷赞见事情败露,就说:“这也不能怨我呀,这上一任就是这么干的!”

他说的上一任就是甘肃上任布政使王亶望,现任浙江的巡抚。这王亶望是个捞银的高手,他在甘肃任布政使时,以甘肃仓储不足为由,请求朝廷重开甘肃捐监。

编辑搜图

他说的上一任就是甘肃上任布政使王亶望,现任浙江的巡抚。这王亶望是个捞银的高手,他在甘肃任布政使时,以甘肃仓储不足为由,请求朝廷重开甘肃捐监。

捐监的意思就是读书人可以通过捐粮的方式来换得国子监监生的功名。捐来的粮食由官府统一库存,待到灾年用于赈济灾民。

在朝廷同意后,王亶望将捐粮改成了捐银。这些银两大多以谎报灾情什么的就变成了自己的财产。

编辑搜图

这些银两到手后,王亶望也没自己一个人私吞,他按照大小官阶人人有份的原则,全部分发给了全省官员。所以大家都有钱赚,就谁也不揭发谁,谁也不检举谁。整个甘肃省成了不能公开的秘密,消息保守的如铁桶一般严密。

可以说,要不是这个急于想表现立功的王廷赞,朝廷还会一直蒙在鼓里呢。

最后的结果是七年间甘肃省共贪墨了一千五百多万两,陕甘总督勒尔谨自尽,王亶望、王廷赞以及一批贪墨数万银两的官员共被处死了60余人,得过嘉奖免死流放的有46人,其余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者数十人。


对此,乾隆气得大骂: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官官相护之风,至于举朝皆然!

这就是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令人震惊的“甘肃冒赈案”。然而,结果还没画上句号,就又引出了另一桩案件。

王亶望被抄家,家产全部充入内务府,就是收归了皇帝的小金库了。据浙江上报,王亶望家产达三百万两,其中包括数不清的美玉、青铜、瓷器等奇珍异宝。

编辑搜图

就在乾隆皇帝去年70岁寿诞的时候,他就清楚地记得王亶望进贡的物品里有一对玉瓶和一座玉山子,这是他按照进九退三的祖制退回去的,当时也是爱不释手。

所以当他现在去费力查找这两件珍宝时,才发现不仅这两件东西不在,就连其它的奇珍异宝也都变成了平庸的次品货。

这居然是发生在皇帝眼皮底下“调包案”。乾隆皇帝又一次大怒:给我彻查到底!

经过调查,原来这手笔出自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陈辉祖

编辑搜图

陈辉祖为何有这么大的胆子,敢调包乾隆爷的东西?原来他有个厉害的老子!陈辉祖的父亲是乾隆朝中的军机大臣、两广总督陈大受。正是凭着老子的关系,陈辉祖步步高升,先后担任过郎中、广西巡抚、湖北巡抚、河南巡抚、河东河道总督等要职。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陈辉祖授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

到任不久的陈辉祖就遇上了抄没原浙江巡抚王亶望家产的美差,奇珍异宝面前,谁能不动心,于是他萌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调包!

只是这一次“调包”调大了,居然调了乾隆皇帝的包,这不是往天上捅窟窿吗?这还了得,于是乾隆一挥手:你自尽去吧,家产充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