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王朝惩贪第一大案镜鉴

 gudian386 2022-02-01

文/宋伟哲

提起乾隆王朝的第一贪官,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和珅的大名。可是,提起乾隆王朝惩贪的第一大案,主角并不是和珅,而是一位个叫王亶望的官员。乾隆帝称王亶望贪污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史书也有“诸贪吏首亶望”的评语。这是一起数额巨大、牵连众多、案后生案的腐败案件,堪称乾隆王朝惩贪第一大案,足为后世镜鉴。

乾隆王朝惩贪第一大案镜鉴

名门劣子

王亶望,山西临汾人。他的父亲名叫王师,在雍正八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元城知县的职务。知县任上,他鼓励县民开垦荒地,使该县的数百亩荒沙地变成了良田,遇有灾荒便积极向朝廷申请赈灾。在担任清河道台时,大学士高斌负责整顿直隶省的水利,王师跟随高斌在保定、河间、天津、正定等地考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规划意见,大多被朝廷采纳。王师不但精于行政管理,他的司法才能也很突出。当时,直隶冀州有个男子被诬告杀人,已经定案待决,而他的未婚妻发誓要为其殉情同死。万幸此时王师升任冀州知州,他仔细重审了案件,发现了其中的破绽,为该男子沉冤昭雪,将其无罪释放,成就了这段姻缘。正因为政绩突出,王师的官职也步步升迁,他历任直隶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等职务。乾隆十五年(1750),王师升任江苏巡抚,成了一名“封疆大吏”。江苏乃富庶之地,是清朝封疆大吏中的“肥缺”,足见乾隆皇帝对他的重视。

王亶望作为名臣之子,从小生活、教育条件优越。不过,他读书不及其父,只是考中了举人,未能考取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进士是寻常平民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但是,富家子弟却不必如此,朝廷为了照顾这些人,规定他们只需交上一笔不菲的银子,便可以买官做。王亶望考取进士无望,家里便给他花钱买了个知县的官职。当然,多数人花了钱不一定能够买到实缺,一般人也只能是买个“空衔”。王亶望不同,其父是江苏巡抚,因此他能够买到实缺,被派往甘肃当知县。王师升任江苏巡抚不久便去世了,乾隆皇帝是个颇念旧情的人,因此他对王亶望恩遇有加。王亶望在西北做了几任知县后,便升任知府,此后又被调往富庶的浙江省担任布政使(副省长),后来又署理浙江巡抚(代理浙江省省长)。

虽然同样是在官场平步青云,但是王亶望的政绩与其父王师相比却是天壤之别。王师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可是王亶望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生活极度奢侈糜烂。根据史书记载,当时扬州有个王姓厨师,自言从小跟师傅在王亶望大人的衙门中作厨师。据他回忆,王亶望爱吃驴肉丝,平日里便让厨师饲养多头肥健的驴子。王亶望想吃驴肉时,便寻活驴身上最肥美的一块肉,直接割下来烹调。此时,驴身上鲜血直流,用热烙铁在伤口处烫肉,便可以止血。除了吃驴肉,王亶望还爱吃鸭肉。不过,王大人吃的鸭子饲养起来颇为特殊,需要把鸭子放到酒坛子里饲养,用泥封住鸭脖子,只留鸭头在外进食,坛底只留一洞供鸭子排泄。如此则鸭子不能活动,只要六七天便肥大可食,据说鸭肉如同豆腐一样嫩。王亶望想吃豆腐时,厨师就会杀两只鸭子,用鸭汤来煮豆腐供他享受。豪奢如此,王亶望为官可想而知。

乾隆王朝惩贪第一大案镜鉴

乾隆画像,来源:网络

冒赈求财

王亶望长于官宦之家,从小便对官场细故了如指掌,因此他十分善于拍马逢迎。就在他升任署理浙江巡抚后不久,恰逢乾隆皇帝到天津巡查,王亶望抓住这个机会向乾隆皇帝进献贡品。为了讨好乾隆皇帝,王亶望花重金打造了一只如意,上面镶嵌名贵的珍珠。不料,这次王亶望打错了如意算盘。乾隆皇帝看了他进献的宝物后非常不悦,认为王亶望一年的俸禄能有多少,岂能置办如此重礼,其中必有不法行为。不过,看在其父王师的份上,乾隆皇帝并未追究王亶望,只是拒绝接受这个礼物。不久,乾隆皇帝把王亶望调回甘肃任布政使。在富庶的浙江署理巡抚任上调回贫瘠的甘肃改任布政使,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变相“处罚”了,乾隆皇帝想借此敲打一下王亶望,希望他就此收手。

谁知调回甘肃的王亶望对于乾隆皇帝的敲打毫不在意,一心想着捞钱。没过多久,他便发现了生财之道。原来,甘肃是清朝各省中非常贫瘠的一个边远省份,官府的钱粮收入非常有限。遇有灾荒,朝廷的钱粮难以及时接济。为了应付频发的灾害,朝廷曾下令甘肃的富庶人家可以通过向朝廷捐纳粮食的方式来换取国子监监生的名号,凭此可以考试做官,当时称为“监官”。此举弊端无穷,用来一时应急后,乾隆便下令停止“监官”。王亶望到任后,认为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于是向朝廷汇报甘肃粮仓亏空,又连年上报甘肃大旱,希望朝廷允许在全省重开“监官”用来赈灾。“监官”之法为了利民防贪,曾规定只许用粮买官,不许用白银买官。王亶望又上书陕甘总督勒尔谨,改粮为银,好方便贪污。不久,王亶望的这些要求都被应允,王亶望遂将“监官”得来的钱尽皆贪污。不过,老谋深算的他深谙为官之道。为了掩盖自己的贪污行为,他将包括总督在内的全省各级官员全部拉下水,共同分赃。王亶望自己拿大头,其余大小官吏也都赚足了腰包。半年之后,王亶望有模有样地上奏乾隆皇帝,汇报此次“监官”成果,共计有一万九千人捐官,收得八十二万石粮食。乾隆皇帝得到奏报之后,感到十分疑惑。他说:“甘肃民贫地瘠,安得有近二万人捐监?又安得有如许余粮?”为此,他写了“四不可解”的批复问责陕甘总督勒尔谨。此时的勒尔谨早被王亶望拉下水了,他上奏乾隆皇帝为王亶望开脱。乾隆皇帝得报将信将疑,只是发了道“尔等既身任其事,勉力妥为之可也”的上谕了事,暂未深究其责,王亶望侥幸逃过一劫。

乾隆王朝惩贪第一大案镜鉴

王亶望画像,来源:网络

意外事发

转眼间到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王亶望又升官了,这次他被正式任命为浙江巡抚。三年后,乾隆皇帝第五次巡视江南,身为浙江巡抚的王亶望大兴土木,张灯结彩,极尽奢华地讨好乾隆。最后,连乾隆皇帝都看不下去了,告诫他以后不要这样了。

乾隆四十六年(1781),西北地区爆发叛乱,边疆告急,乾隆帝忙令大学士阿桂与和珅率兵出击平叛。和珅先行一步,阿桂率大军随后进发。这本是一起军事行动,却戏剧性地引发了王亶望大案。原来,朝廷大军抵达甘肃境内之后,无论和珅还是阿桂的奏报,都说甘肃境内大雨连绵,影响用兵。乾隆皇帝接到奏报之后大为疑虑,他想起之前的一系列事件。很快,一桩贪污大案逐渐浮出水面。他气愤地降下严旨,“甘省如此多雨,而历来俱谎称被旱,上下一气冒赈舞弊若此,安得不受天罚……务将此案彻底严查,不可稍存瞻顾也”。在乾隆皇帝的严旨之下,甘肃官场被查了个底朝天。根据相关档案记载,王亶望在本案之中贪污了至少一百万两白银,其余甘肃的知府、知县,每人贪污数千两至十余万两白银不等。乾隆帝最终下令处斩王亶望,赐死勒尔谨,其余被处死的甘肃知府、知县多达五十余人。此外,畏罪自杀、流放、革职、查抄的各级官员亦有数十人之多。经此一案,甘肃官场基本上被一网打尽,朝野为之震动。

至此,案件本该结束。不料在结案之时,又节外生枝。原来,王亶望案发后被官府抄家,时任闽浙总督陈辉祖负责此事。王亶望敛财甚多,陈辉祖抄家时看到了王亶望家珍藏着大量珍宝美器,遂心生歹意。于是,他偷偷将其中的部分珍宝私吞,并用了大量银子代替查抄出来的金子。后来,大臣盛柱发现登记入官的王亶望抄家物品与原始记录不同。乾隆帝知道后,令阿桂严查,果然查出了陈辉祖之案。乾隆帝斥之为“劣迹亦较之王亶望更为不堪可鄙”,下令将其处以斩监候。不久,浙江、福建等地接连出现百姓闹事状况,新任闽浙总督富勒浑上奏称闽浙两省粮仓亏空。乾隆帝认为闽浙政务如此废弛,皆是陈辉祖牟利营私所致,其罪与王亶望无异,于是赐其自裁。

王亶望贪污案是乾隆年间的一起重大贪污案件,论用刑之重,牵连之多,可谓乾隆惩贪第一大案。乾隆帝不惜冒着动摇国本的风险将甘省各级官员一网打尽,可以说是下了很大决心来反腐,渴望借此案来整肃吏治。不幸的是,这些贪官血迹未干之时,新的贪官又接踵而至。究其原因,除了专制王朝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外,乾隆皇帝本人也应为此负有重要责任。正如《清史稿》所言,“源浊流不能清欤?”乾隆帝晚年宠幸奸佞和珅。在审判贪官时,他常常置律条于不顾,任意减刑,这就极大地破坏了法律的权威性。本案中,王亶望家人本已被流放边疆。可后来乾隆帝想起王师的政绩时,竟然以一句“勿令师绝嗣也”就赦免了他的儿子们,令法律沦为具文。源浊流必污,乾隆帝惩贪的教训值得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