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乙辨治疳证学术思想初探

 369蓝田书院 2018-07-17

北宋著名儿科学家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专著之典范,书中论述了很多儿科常见病证的辨治方法,对后世影响颇大。现就其有关疳证的理法方药的学术思想初步探讨如下。


 

一、以五脏定名及分型

1
 以五脏定名

历代医家对疳证的命名繁多。按病因命名有热疳、冷疳、哺乳疳、食疳、蛔疳等;按病位定名有外疳、内疳、口疳、走马疳、脑疳、鼻疳等;按病证命名有疳泻、疳肿胀等;按病情又可分为疳气、疳虚、干疳等。



钱乙认为,脾胃失调虽属疳证的主要病变因素,但病久则气血虚衰,诸脏失养,必然累及他脏。五脏可以反映本病的基本病位,故钱氏独具匠心对疳证命名以五脏而定,即肝疳、心疳、脾疳、肾疳、肺疳。


2
 以五脏分型

疳证分属五脏,故有五疳之称。钱氏对五疳的证型有比较详尽的论述:“肝疳,白膜遮睛;心疳,面黄颊赤;脾疳,体黄腹大;肾疳,极瘦,身有疥疮;肺疳,气喘,口舌生疮。”



肝疳又名筋疳,证见头发竖立,面目爪甲色青,两目多泪,隐涩难睁,甚则白膜遮睛,摇头揉目;

心疳又名惊疳,证见惊悸不安,浑身壮热,颊赤唇红,口舌生疮,咬牙寻舌,盗汗烦渴等症;

脾疳又名肥疳,证见面黄肌瘦,时发潮热,困倦嗜卧,心下痞硬,乳食懒进,嗜食泥土,肝大坚硬,腹痛下蛔,头大颈细;

肾疳又名骨疳,证见面色黧黑,耳焦脑热,齿龈出血,足冷如冰,肌骨消瘦;

肺疳又名气疳,证见皮肤干燥,毛发焦枯,面色(白光)白,咳嗽气喘,憎寒发热,咽喉不利,口鼻生疮,长流清涕。

钱氏的五脏疳之分,对后世医家治疗疳证拓展思路而不仅限于脾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明确病因,着手脾胃

钱氏提出疳证的病因是“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由于小儿疳证多发生于5岁以下,这与小儿时期“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有关。钱氏虽将疳证分属五脏,但总的病机皆属脾胃失调。



1
 下之太过,延成疳证

小儿大病或吐泻之后,或虚证而误认为实证,妄用峻利攻下,如大黄、芒硝之辈,耗伤脾胃津液而成疳证。“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钱氏告诫我们,因小儿体质娇嫩,易虚易实,故凡峻利攻下之剂,应审慎作用,切勿孟浪从事,以免攻伐无辜,损伤正气而导致不良后果。


2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

乳幼儿时期,脾胃运化功能薄弱,易生积滞,所以有“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的喂养方法。如果饮食无度,脾胃受纳功能受损,则饮食积滞,壅滞中焦,损伤脾胃。日久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不能充分吸收,脏腑百骸失于滋养而成疳证。



3
 喂养不当,营养失调

母乳不足,或过早断乳,未能及时给予辅食,营养不足或不能满足小儿的生长需求,脾胃生化乏源,从而导致营养失调而形成极度消瘦的疳证。二是由于父母过度溺爱,随意妄投滋补食品,导致胃不受纳,脾失健运,形体日渐而成疳证。



三、治疗当辨虚实寒热

对于疳证的治疗,钱氏提出“当辨冷热肥瘦”,并列出“冷者木香丸,热者黄连丸主之,冷热之疳,尤宜如圣丸。初病津液少者,当生胃中津液,白术散主之。”疳证初起病在积滞,多属实证,治宜先去其积,积去之后,再用调补。若体质虚弱而积滞未化,出现虚实夹杂之证,宜攻补兼施。


总之治疗疳证,首辨虚实是立法用药的根本。至于疳证的晚期,钱氏未论及。此期病情较重,应严密观察病情。对极度消瘦,精神萎靡,不思饮食或有其他合并症的患儿,最易发生虚脱,故治疗调护均应谨慎。



推 荐 阅 读点击标题查阅

 张锡纯运用赭石的经验

◆ 关于“心肾不交”的疑问

 当归六黄汤治验举隅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