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文章首发于唧唧堂网站www.jijitang.com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学研究小组:Queenie; 审校编辑 | Ernest 本文是针对论文《Do I Really Feel Your Pain?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Observed and Personal Ostracism? (我真的能感受到你的痛苦吗?他人被拒绝情景和自己被拒绝情景的效应比较)》的一篇论文解析, 该论文于2018年2月发表在《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上。本文的作者有两位,分别为Anna Giesen和Gerald Echterhoff,两位作者来自于德国明斯特大学。 研究背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所有情感创伤中,被拒绝也许是最常见的一种。最后一个被别人邀请、加入某个小圈子的时候被好朋友漏掉、男神/女神告诉你“你是一个好人”…..这一个个被人拒绝的经历,让我们感到“心痛极了”“心要碎了”,而这类由被他人拒绝而产生的痛苦实际上也有一个专有姓名——社会疼痛(social pain)。 社会疼痛,是指个体感觉到被自己所渴望的社会关系排斥,或者被自己渴望与之建立社会关系的同伴或群体贬损时,出现的一种特定的情绪性反应。当个体产生社会疼痛时,我们大脑的背侧前扣带回皮层和右前额叶腹侧皮质会呈现激活状态,有趣的是,当我们感受到身体疼痛、体验到消极情绪、基本需要受挫时,这两个区域会被激活。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为什么被人拒绝,我们会感到如此痛苦呢?Williams在2007年提出了需要威胁理论,根据该理论,社会拒绝会削弱人的归属感、控制感,它会让人自尊受挫,并且会让人感觉到自我存在没有意义。只要个体感受到自己被拒绝了,他们的基本需求立刻受到威胁,而只有时间可以愈合这类伤痛。 有研究发现,社会疼痛不仅仅会出现在个体自身被拒绝的情景中,当个体看到别人被拒绝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社会疼痛,大脑主管身体疼痛、消极情绪的区域也会被激活。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我们人类强大的共情能力。那么,当个体看到别人被拒绝后产生的反应和个体自身体验到被拒绝时产生的反应,哪种情景下的反应会更强烈呢?
基于以上两种矛盾的观点,研究者试图通过实验来探究:个体在自身被拒绝和观察到他人被拒绝的情景下,产生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 研究过程及结果
被试:有效被试143名,其中男性21名,女性112名,被试平均年龄22.1±3.16岁。 研究方法与研究程序:采用2(情景:被拒绝vs被接受)×2(对象:自身遭遇vs观察他人遭遇)双因素实验设计,被试被随机分配到4个实验组中。研究通过让被试来玩网络球(cyberball)游戏来操作实验情景,事先,研究者告诉所有被试这个游戏是用来训练视觉的以避免被试猜到实验意图,之后,研究者告诉被试,他需要和另外两个坐在其他实验室中的玩家共同玩抛球游戏(实际上并没有其他玩家,都是研究者提前设置好的)。之后对四种情景进行操纵: ①在自身遭遇组,呈现给被试的是两个动画人物和一只手,被试通过这个手来传球和 接球(见图a)。 图a ②在观察他人遭遇组,呈现给被试的是三个动画人物,他们之间会进行传球和接球, 被试不需要进行任何操作,只需要观察背对着被试的小人即可(见图b)。 图b ③在被拒绝组:个体自身/观察对象被安排最多只能接到2~3个球。 ④在被接受组:个体自身/观察对象被安排能有33.3%的概率可以接到球。 游戏结束之后,被试需要做一份问卷来评定自身的消极情绪和需求受挫程度。需求受挫问卷涵盖20个题目,分别评定了被试的归属感、控制感、自尊和存在意义感。情绪的评定方式是让被试通过5点量表来评定自己的各种情绪(如:“happy”、“angry”等)。之后采用5点量表评定被试感受到被忽视、被排斥的程度的情绪、需求受挫的水平并收集相关人口学变量。 结果发现:①拒绝组的消极情绪、需求受挫程度显著高于被接受组的被试;②观察他人遭遇拒绝组与自身被拒绝组之间消极情绪、需求受挫程度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看到他人被拒绝会引起个体产生与自身被拒绝相同的反应。
实验1探讨了在视觉模拟情景下看到他人被拒绝和自身被拒绝情景下的反应,实验2在此基础上试图探讨:在个体脑海想象的情景中,看到他人被拒绝和自身被拒绝时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 被试:有效被试共133名,其中男性26名,女性107名,被试平均年龄22.7±3.41岁。 研究程序:研究采用2(想像情景:被拒绝VS.被接受)×2(拒绝对象:想象自身被拒绝VS.想象他人被拒绝)双因素实验设计,被试被随机分配到4个实验组中。研究人员先让每个被试阅读一段以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写的文字,在这段文字中为被试呈现了一个情景:一群大学生在食堂讨论即将到来的选课问题。 在被拒绝情景中,主人公尝试加入讨论,但是被其他人排斥、拒绝了;在被接受情景中,主人公尝试加入讨论,很快就被其他人接受了。在想象自身被拒绝组,被试需要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然后在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在想象他人被拒绝组,被试只需要想象一下文中描述的情景即可。 之后,被试需要完成一份问卷来评估其自身消极情绪和需求受挫程度。需求受挫程度包括:归属感、控制感、自尊和存在意义。接着,采用5点量表评定被试感到被忽视、被排斥的程度。除此之外,为了检验被试是否认真读了文本,研究者会让被试做两个判断题:“这个情景是发生食堂中的”、“学生们在谈论选课的问题”。 结果发现:①仅仅通过想象个体\他人被拒绝的情景,就会使个体消极情绪水平和需求受挫程度增高。这说明,个体无需接受到外界视觉信息,只需要想象就能够强有力的激活自身的社会拒绝感知系统和共情反应;②想象他人被拒绝情景和想象自身被拒绝情景中,个体产生的消极情绪水平无明显差异。但想象自身被拒绝会让个体的需求受挫程度稍微高一些。 研究结论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们真的可以感受到别人被拒绝的痛苦,甚至只是在想象之中。 Giesen, A., & Echterhoff, G. (2017). Do i really feel your pain?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observed and personal ostracism.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