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校方略】学校特色创建的四种误区

 光明老师 2018-07-17

学校特色是一个学校的办学品位与境界的直接体现,不少学校致力于追求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由于人们对学校特色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在创建与提炼过程中容易陷入一些误区,而梳理这些误区无疑有助于我们厘清特色的本质与内涵,探索特色发展的普遍规律与基本路径,从而提升办学品位。


特色是筐,什么都往里装

前段时间,A校准备教育均衡发展迎检工作,午老师负责学校特色的提炼与材料的撰写。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午老师对学校特色并不清楚,好几天思来想去毫无头绪,于是去请教现任校长及中层,但都语焉不详。所有人的说法、意见最终指向了一个意思:特色是个框,啥都往里装。其实,这是特色泛化,实际上是没有特色。

讨论特色,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特色。通俗地说,特色就是与众不同。换言之,学校在德育、教学、课程、日常管理、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有深入探究与实际行动,并且转化为育人载体和优势,转化为师生高度认同的一种制度安排,推动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成了学校彰显个性风格的载体,这就是特色。

诚然,A校学生在舞蹈比赛中获得了一些奖项,但是舞蹈活动没有形成常态化,没有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更没有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也谈不上形成学校的风格。此外,A校在德育方面并没有固定的典型活动载体,在教学、课程、日常管理、社团建设上也并无卓有成效的操作方法和显著特点。可以肯定地说,A校办学特色不明显,缺乏在某个方面的深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

追求办学特色,倘若面面俱到,就可能浮光掠影,流于形式,实际面面俱不到。办学者应该在办学理念的观照下,结合学校历史、课程安排、师生构成特色、德育活动、管理思路、社团建设,在其中一两个方面深入挖掘,精耕细作,教育资源充分运用,逐渐呈现出显著的风格,进而达到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目的,是为特色的应有之义。


注重形式,忽视挖掘内涵

学校特色的创建应深入到对特色内容的具体分析和积极利用上,使其蕴含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成为学生积极践行的有效载体之一。前者是“表”,后者是“里”,有“里”才有“表”,本末倒置是当前某些学校特色建设缺乏科学性、搞花架子的主要原因。

B校准备打造大课间特色活动,学生伴随屠洪刚演唱的《中国功夫》跳功夫扇。应该说,这个大课间很有创意,旨在让学生伴随铿锵有力的音乐,手握红色折扇舞蹈,既能感受中国功夫的精深,又能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熏陶学生性情。在实施过程中,组织者注重学生动作是否到位,姿势是否优美,是否整齐划一。诚然,这些“看得见的”是必须做好的,但并不是大课间活动的意义所在,因为所有教育活动都应该指向育人这一核心。

办学者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处处渗透办学理念,事事传递育人思想,把育人贯穿于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基于教育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观照下,B校的大课间功夫扇活动可以搞得更为精致,更有内涵、有品位。

首先,折扇的制作上有所讲究。颜色选取中国红 (中国红氤氲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转着独领风骚的元明清神韵,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盘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中国结,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 ,将办学理念或校训书于扇面,利用朝会、班会向学生讲解通俗易懂的办学理念或校训,这样学生不仅大课间跳舞可以观之看之,而且平时把玩扇子思之想之,久而久之办学理念和校训就容易入眼、入脑、入心,逐渐内化为学生一种自觉意识和精神符号。

其次,让学生会唱《中国功夫》。音乐教师既可以在音乐课上教唱,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自学歌曲。学生边舞扇子边唱歌曲,有助于动作和旋律的一致,保持全体学生动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借助口、耳、肢体动作,歌词容易入脑入心,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武术的热爱,懂得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懂得做人也是“外练:强身健体;内练:一身正气”,让大课间功夫扇活动真正起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这就需要办学者、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对特色下一番功夫,明确具体的办学理念,精心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真正的特色,以提升学校的办学境界。


受众面窄,缺乏全员共建

学校特色是全校师生长期集体建构的过程,需要办学者进行特色顶层设计时充分考虑是否有学生被所谓的学校特色项目所“被参加”或“边缘化”。

某区域每年都要举办市级足球、篮球、排球、集体跳绳比赛,为此C校准备在学校搞相关社团活动,借此打造学校特色。于是,该校安排3-6年级体育老师分项目初选3名学生,集中时间选拔组成校队,即校男、女足球队,篮球队,排球队,跳绳队,临近比赛加班加点训练,平时训练时断时续。不可否认,上述活动项目在市级比赛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学校撑了脸面,但这样的社团活动是以牺牲大多数、突出小部分来成全了学校的面子。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特色是所有学生集体建构的过程,不能让大多数学生作壁上观,成为少数学生成长的平台。

笔者以为,在C校搞好社团活动需要摈弃功利思想,设计问卷,在全面调查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才能技艺,有针对性地设置丰富的课程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再根据学生报名课程来组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社团活动。当然,这个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适”,学校要做好改进、调整、重组,以此不断完善丰富课程内容和社团活动,并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这样特色自然会水到渠成。


追求速成,缺乏长期积淀

学校特色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学校内部长出来的“自然”产物,是办学者带领全体师生长期坚守办学思想理念,努力实现办学目标,经过艰难的实践、反思、修正后逐渐形成的。

D校只有短短三年的校史,为了让学校尽快搞出特色,管理者煞费苦心,为此推出了校园四大节日 (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运动节) 作为特色。显然,办学者追求的是特色速成,由于没有长期的实践、提炼与沉淀,特色也就成了自说自话。

创建学校特色不是校长和几个中层的事,需要全员参与共建,前提是学校要拥有一支专业精湛的优秀教师队伍。教师没有相应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怎么能组织好学生参加,并在活动中获得方方面面的发展与成长?此外,读书节只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而教师却不喜欢阅读,不认真读书,这种缺乏教师参与的节日自然沦为一种形式,效果难以保证。而艺术节、运动节,也只是小部分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和教师都是看客,难以激发全体师生的热情和共鸣,甚至有时候因为其他原因,导致节日时而搞,时而不搞,活动随意性强,缺乏操作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D校应该基于办学理念,正确规划学校愿景,结合教师专业、学生特点,提炼校园节日,在广大师生认同之下,制定操作性强,具有规范性、稳定性的,可全员参与、集体建构的节日活动方案,稳定有序长期开展,如此校园节日才可能成为真实的特色。

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天敌,也是学校特色创建的“死对头”。学校特色创建需要办学者摒弃立竿见影的功利思想,脚踏实地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没有用时间去沉淀和检验的特色是“伪特色”,这也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

学校追求办学特色不能面面俱到,应该在办学理念观照下,结合学校历史文化、地域资源、师生情况,精心设计内容与形式,使其符合儿童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经过长期的实践、反思、调整,最终沉淀为真正特色,起到提升办学水平的作用。


(《教学与管理》2018年第14期 张道明 文)


文章来源:《教育文摘周报》2018年第2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