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从不肯从变幻的T台中央捕捉灵感的Charles Kleibacker 而言,“时尚”一词过于单薄,无法体现高贵的思想和精湛的技术,而这些技术索性被他称为“工程学(engineering)”,他认为用是否“时尚”来评价一条裙子过于肤浅,美妙的作品值得更高的赞誉。 Charles Kleibacker 是60年代的美国设计师,自从与Madeleine Vionnet 的杰作邂逅于一次服装展之后,便对斜裁一见倾心。在缺乏充分研究Vionnet 作品构造的条件下,Kleibacker 通过坚毅的自学与实践,成为当时媒体与同行公认的“斜裁大师”,对此他总称:能与Vionnet 比肩,是对他最高的赞誉。多年来,Kleibacker 在从事商业设计的同时,不间断地同美国多所大学合作,开设短期研讨课程,分享他的设计、斜裁与制作技巧。 在此,根据我对相关文献的翻译,将Charles Kleibacker 的斜裁技巧整理归纳一二。 1. Charles Kleibacker 同他的偶像Madeleine Vionnet 一样,都认为绉绸是最适合斜裁的面料。 2. 绉绸、软缎及针织汗布具有极佳的垂性,可勾勒浮动的曲线;塔夫绸、绒面呢和欧根纱能够遮掩身形,适用于塑造外扩的廓形。 3. Kleibacker 不喜爱过度繁复的层次,他的裙子通常只有一层,最多有两层,作衬里的那层可选择比面料稍挺括的材质,以便赋予较为鲜明的形态。
6. 处于斜边方向的衣缝,在动手裁剪之前,先以手针粗缝予以定位,粗缝时勿打线结。“斜边裁剪前一定要先缝合,你得在游戏中领先。”Kleibacker 这样说。 7. 粗缝后的样衣经过试衣、调整步骤,在进行真正的车缝前,不要修剪所有缝份。 8. 下摆线的确定需待到整件裙子缝合完毕,以6英寸为间距,将若干压铁坠于裙摆边缘,彻夜留置释放垂性之后方可校验下摆线。 9. 裙摆的毛边采用手工包缝,这种方式可维持面料柔韧性。 10. 只在直纱方向安装拉链,因此最适宜将直纱置于后中线,并利用无侧缝的一片裁剪,使前中线处于斜纱方向,对此他的解释是——背面不需要太多容量以方便坐下,而前身斜纱出色的垂性可在膝间产生波纹萦绕之感(无侧缝裁剪如下图所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