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朝历时21年,是明代国力强盛时期。随着景德镇瓷器业的昌盛繁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深受海外内追捧。 青花竹石纹碗 明永乐 高7.1cm,口径16.4cm,足径5.8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内光素无纹饰。外壁青花翠竹、怪石及花草纹装饰。圈足外墙绘回纹。圈足内施青白色釉。 此碗形体秀美,胎体较薄,釉面光润,造型源自北宋汝窑淡天青釉碗。碗上画面大面积留白,给人以清新雅致之视觉感受,完全摆脱了元代和明代洪武时期青花瓷器装饰繁缛的典型风格的影响,堪称永乐一朝开创瓷器装饰新风格的标志性作品。 青花缠枝牡丹纹军持 明永乐 高20.5cm,口径6.5cm,足径10cm 清宫旧藏 军持撇口,圆唇,细颈,垂腹,腹下连以台座式托。上半部主体为玉壶春瓶式样。足内呈台阶状,有里外两圈涩圈,系窑内烧成时使用垫圈垫烧的部位。腹一侧置长流,无柄。通体青花缠枝牡丹纹。 军持有多种式样,这种造型的军持创烧于永乐时期景德镇官窑,宣德时也有烧造,品种有青花、白釉等,永乐器不署年款,宣德器署年款。军持原用途应为伊斯兰教信徒做礼拜时饮水或净手的用器。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宫廷画《乾隆皇帝鉴古图》上画小童子手执军持向乾隆皇帝的茶杯里倒茶。 青花加金彩缠枝苜蓿花纹碗 明永乐 高6.4cm,口径14.9cm,足径5.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内口沿下绘青花菱形锦纹,内壁用金彩描绘缠枝花纹,内底绘青花荷莲纹。碗外壁青花装饰,近口沿处绘曲线纹,腹部绘缠枝苜蓿花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碗无论造型还是纹饰均系永乐官窑首创,金彩与青花搭配装饰相得益彰。此件不署款,但在相似的传世或出土物中见有在外底以青花料画雪花片状花押款者。 青花阿拉伯文盘座 明永乐 高17.2cm,口径17.2cm,足径16.6cm 尊身为直筒状,上下口处均为宽折沿。通体青花纹饰,口及底沿饰菊瓣纹,器身纹饰分三层,上、下两层仿写阿拉伯文并绘团形图案,中间一层饰仰覆变形花瓣纹。 此器造型奇特,系仿西亚阿拉伯铜器制作,系圆钵状器物的底座。因其中空无底,故清乾隆皇帝在诗中称之为“无挡尊”。 青花云龙纹盘 高3.1cm,口径19.4cm,足径11.7cm 盘撇口,弧壁,圈足。盘内壁与内底交接处暗划弦纹一周。内底暗划云纹三朵,呈“品”字形排列。内壁模印云龙纹。外壁以青花绘二云龙赶珠纹。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盘胎薄体轻,造型优美,青花发色艳丽,所绘龙纹笔触细腻,生动传神。盘内印、划花纹承袭了元代及明洪武瓷器的作法,反映了景德镇窑瓷器从元至明永乐朝一脉相承之关系。 青花折枝瑞果纹梅瓶 明永乐 通高35.5cm,口径6.5cm,足径14cm 瓶小口卷唇,短颈,丰肩,敛腹。瓶盖上有宝珠钮。通体青花纹饰,肩饰仰覆如意云头纹,如意头内饰折枝花纹,腹饰折枝果纹,近足处饰变形上仰莲瓣纹和忍冬纹。盖面饰下垂蕉叶纹,盖壁饰花叶纹。 在中国梅瓶从宋代直到18世纪都很流行。梅瓶短颈小口,形体修长,颇似栏杆。梅瓶用来插花,但许多较早时期的梅瓶都带有一个截头圆锥体形状的盖,这说明梅瓶原是装盛液体的容器,而后来其主要用途则是作为装饰品和陈设用器,它的实用功能反而退居其次了。此器纹饰精细,布局疏朗,体现出永乐瓷器隽永的风格。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明永乐 高5.4cm,口径9.1cm,足径3.9cm 清宫旧藏 这种撇口深腹小碗之所以被称为“压手杯”是因其大小适中,且口沿处胎体较薄,顺口沿而下胎骨渐厚,执之手中,微微外撇的口沿与舒张的虎口相吻合,且杯的重心下移,放置稳当,故名压手杯。 谈及明永乐时的青花瓷器,最受人称道者可谓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它是迄今为止所见传世和出土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中唯一署有年款的器物,而且能与明代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明末谷泰撰《博物要览》记载:“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 青花海水纹香炉 明永乐 高55.5cm,口径37.3cm,足距38cm 炉阔口,短颈,鼓腹,下承以三象腿形足,肩部置两朝天耳。内施白釉。外壁通体绘海水江崖纹。 此器与青海省博物馆藏“大明永乐年制”款铜炉器形相似。其形体硕大,青花色泽浓艳,晕散明显,凝结的黑斑密布于纹饰中。纹饰寓意江山永固。能够烧造如此有气魄、纹饰精美的瓷器,反映出当时景德镇窑工高超的制瓷技艺。 明永乐、宣德时期瓷器上的海水纹通常有起伏相叠的波浪及涌起的浪花,其装饰性比元代大大加强。 青花灵芝纹碗 高5.5cm,口径11cm,足径4.5cm 碗撇口,圈足,无款。碗心双圈内饰折枝山茶花纹,口沿内侧以青花晕染一圈,外壁饰缠枝灵芝纹,外口沿及圈足外饰青花线纹。 此碗胎质洁净,造型简洁,青花发色浓重鲜艳,并有黑色结晶斑,为典型的苏麻离青料之风格。纹饰疏朗明快,雅致宜人,含有吉祥寓意。 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 明永乐 高41cm,底径12.2cm 瓶小口,带盖,盖上有宝珠形纽,圆肩,肩下渐收,平底。盖纽及盖面中央饰莲瓣纹,盖之立壁上绘折枝花卉。梅瓶肩饰正反连贯的如意云纹,如意云纹内绘折枝花卉。腹部主题纹饰绘竹石芭蕉,衬以坡地、花草,宛如园中小景。足部绘莲瓣纹及卷枝纹各一周,莲瓣内绘各种折枝花卉。 此梅瓶造型秀美,青花色泽浓艳而有变化,使画面具有层次感,为永乐青花瓷器中的佳品。 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 明永乐 高24.3cm,口径3.5cm,足径7.4cm 瓶蒜头口,束颈,圆形扁腹。口肩连以对称的如意耳,腹两侧正中各凸饰一乳钉纹,璧形底足,无款识。瓶口边绘如意纹,腹部纹饰以六角星开光向四周伸展构成六边形锦式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花、缠枝花、朵花、团花、江崖海水等纹饰,足边绘朵梅纹一周。 此瓶造型仿自阿拉伯铜器,纹饰的题材与布局都具有西亚风格。 青花菊瓣纹碗 明永乐 高10.3cm,口径21.2cm,足径7.6cm 清宫旧藏 碗敞口,瘦底,为鸡心碗。通体青花纹饰。碗心双圈内饰折枝枇杷纹,内壁饰缠枝花纹,内口饰海水纹。外口饰回纹,外壁饰菊瓣纹,纹饰间隔以青花线。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碗外壁以花瓣纹装饰是明永乐、宣德时典型的风格特征,花瓣纹通常作为主体纹饰与其它花纹配合。此碗外壁以32枚菊花瓣为饰,花瓣细长呈放射状排列。这些花瓣从足上直接伸展到外口沿下,布满整个腹壁,花瓣细长,排列有序。此器青花色调艳丽并有晕散,纹饰规矩而不失明快。 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 明永乐 高38.5cm,口径9cm,足径23.5cm 清宫旧藏 烛台为八方式,分上下两层。上下均为束腰八方形,底内中空。上层台座由上到下分别描绘蕉叶纹、回纹、变形莲瓣纹。两层台座之间的支柱饰有锦纹及缠枝花纹。下层台座座面为海水江崖纹,边沿饰莲瓣纹一周,外壁八面绘八组各式缠枝花卉。青花色泽浓艳,有晕散感,局部有“铁锈疤”。白釉肥厚莹澈,底无釉。 早在三国两晋时代,瓷烛台即在中国出现,如三国时的羊形烛台、两晋的骑兽人烛台等,南北朝时盛行莲花状烛台,隋唐时的烛台底座多刻划精美的花纹,明代则盛行八方烛台。此八方烛台绘制纹饰所用的青料为进口钴料,即所谓的“苏泥勃青”(或“苏麻离青”)。此烛台的造型系模仿西亚地区清真寺的铜烛台烧制而成。铜质烛台在古代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十分流行。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 明永乐 高13.9cm,口径31.6cm,底径21.5cm 盆折沿,腹垂直,平底露胎。里外青花装饰。盆里沿绘缠枝花一周,内壁绘缠枝花7朵,盆底绘回纹一周,回纹内绘八瓣团花,花瓣呈变形蕉叶纹,纹内又绘暗八仙。盆外沿绘折枝花卉8朵,外壁绘缠枝花卉7朵,底边绘变形朵花纹一周。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此盆青花呈色浓艳,有晕散现象,为苏泥勃青料所致。纹饰繁复生动,层次分明,是永乐时期受西亚国家金银器的影响而创烧的一种新器型。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高28.5cm,口径4.8cm,足径11.3cm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宽圈足。通体青花装饰。肩部绘变形莲瓣纹,纹内绘朵花。瓶身绘折枝花果,大小各3枝,分别为石榴、枇杷、樱桃、葡萄、荔枝,近足处绘上仰蕉叶纹一周,素底无釉。此瓶是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这种梅瓶的传世完整器物不多,十分名贵。 此梅瓶胎质洁白,做工精细,青花画工娴熟。永乐时期使用的青花钴料是一种称为“苏麻离青”的进口料,含铁量较高,呈色浓重青翠,往往出现铁锈斑疵。此瓶的青花钴料即典型的进口料,在白胎的映衬下,罩于釉下的青花青翠浓艳,花果上布满褐色的铁结晶斑点,有如一幅传统的水墨画,晕散自然。 清雍正、乾隆时官窑曾仿造此梅瓶,造型、釉色较接近原物,唯青花的铁结晶斑点过于均匀、细洁,与永乐青花自然晕散的风格有别。 青花压手杯(花心) 明永乐 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 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折腰,丰底,圈足。内外均绘青花纹饰。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体 “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腹部绘缠枝莲纹。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色调深翠。 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明人谷应泰撰《博物要览》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这种杯:“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篆书,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另有杯心为鸳鸯卧莲图案者,系明万历时期仿制。此种品质精良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4件。 青花折枝月季纹碗 明永乐 高5.9cm,口径11.1cm,足径4.6cm 清宫旧藏 碗撇口,弧壁,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碗心双圈内饰勾莲纹,里口沿饰忍冬纹,外壁饰折枝山茶花纹。纹饰简洁、清新而明快。 青花锦地花卉纹壮罐 明永乐 高22.7cm,口径12.5cm,足径10.8cm 清宫旧藏 罐唇口,直颈,窄肩,直腹,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饰海浪纹,肩、腹及近足处饰缠枝花纹,腹饰锦纹,足上饰几何纹。 此器因上下粗壮,故称“壮罐”。其造型浑厚,纹饰密集饱满,是永乐瓷器中的佳作。 青花缠枝莲纹碗 明永乐 高13.7cm,口径35.5cm,足径20cm 清宫旧藏 碗直口,弧壁,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碗心绘折枝石榴,果实硕大,里壁饰折枝花果纹,里口沿饰折枝花纹。外口沿饰忍冬纹,外壁饰缠枝莲纹,足墙饰青花线3道。 此碗形制颇大,花果描绘生动,石榴寓意“多子多福”。 青花压手杯(狮球心) 明永乐 高5.2cm,口径9.3cm,足径3.9cm 杯撇口,丰底,圈足。内外青花装饰。杯心单圈内饰双狮戏球纹,球内署青花篆体“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纹,腹部绘缠枝莲纹,圈足外墙绘卷草纹,纹饰间隔以青花弦线9道。 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纹饰安排主次分明,杯内纹饰布局简洁,外壁纹饰以柔和的线条组成二方连续缠枝花图案。青花色泽深翠。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堪称是明代永乐时期独有的名贵器物。 永乐压手杯的款识,蝇头小字,清晰可辨。在画面上的安排非常巧妙,款识与花纹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为了写款而写款,而是与瓷器装饰相结合,既告知器物的年代,又使人赏心悦目。狮子滚绣球是民间表示吉祥的一种舞蹈,以此为题材画在杯的内心,将“永乐年制”四字写在球内,这种巧妙的安排充分反映了景德镇陶瓷工匠们高雅的艺术修养。 青花园景花卉纹盘 明永乐 高9.2cm,口径63cm,足径48.6cm 盘敞口,弧壁,圈足。通体青花装饰。内底绘园景图:坡地、山石、花草,下有流水,上有浮云。里外壁均绘8组花草。 此种盘形体较大,壁厚体重,与永乐一般瓷器的造型殊异,国内极少见到,而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博物馆里均有收藏。由于一些伊斯兰国家有用大盘盛饭,大家围盘席地而坐,用手抓饭而食的习惯,故此种大型瓷盘应是为伊斯兰国家特制的餐具。此器的纹饰风格则与永乐瓷器的总体装饰风格保持一致,布局疏朗明快,映目清新。 青花花卉纹八方烛台 明永乐 高38.5cm,口径9.0cm,足径23.5cm 烛台为八方式,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烛插,下层为台座,两者均为束腰八方形,中层为连柱,形状如酒盅倒扣。通体青花装饰。烛插由上到下分别描绘蕉叶纹、回纹、变形莲瓣纹。连柱饰有锦纹及缠枝花纹。台座面饰海水纹和莲瓣纹各一周,外壁八面绘八组各式缠枝花卉。足内施白釉。底心无釉。 此八角烛台仿自阿拉伯铜器,结构复杂,装饰华美。绘制纹样使用的青料为进口钴料,即所谓的“苏泥勃青”,青花色泽浓艳,有晕散感。 烛台出现的历史很早,远在三国、两晋时期,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瓷烛台随之出现,如三国时的羊形烛台、两晋时的骑兽人烛台等。南北朝时盛行莲花状烛台。隋、唐时的烛台底座刻划精美的花纹。到了明代盛行八方烛台,烛台上有的置蜡烛形插柱,造型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青花缠枝莲双环耳宝月瓶 明永乐 高46cm,口径7cm,背径35cm 瓶直口,短颈,颈部凸起一周弦纹,一侧饰小系。腹体一面扁平无釉,中心凹进如脐,另一面隆起,中心凸出如半球状,肩两侧各有一活环耳。通体以青花装饰,口沿处绘缠枝花,腹部凸起处饰海水江崖地八角锦纹,内绘缠枝花,其外围饰缠枝花,瓶壁侧面饰海水江崖纹。青花色泽浓艳,纹饰流畅自然,极富动感。 此器造型独特,形体硕大,状若乌龟,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摹仿阿拉伯铜器造型而烧制的,又称“卧壶”。 青花锦纹绶带耳蒜头口扁壶 明永乐 高24.3cm,口径3.5cm,足径7.4cm 清宫旧藏 壶蒜头口,束颈,扁圆腹,撇足。口、肩处饰对称绶带耳,腹两侧凸饰乳钉纹。通体青花纹饰,外口饰如意纹,腹饰锦纹,足墙饰下垂如意纹和朵梅纹。 此器主体纹饰密集,以六角形和六边形构成锦式开光,内绘折枝花和海水纹,风格独特。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明永乐 高41.5cm,口径9.3cm,足径15.5cm 清宫旧藏 此器体大端正,圆口,直颈,口与颈大小相若,腹浑圆,肩与底相若,俗称“天球瓶”。通体青花纹饰,自上而下分为两层。外口饰忍冬纹,以枝叶作骨架,向左右延伸形成连续边饰,颈饰6云朵纹。整个腹部绘云龙纹,龙体较大,张口怒目,鬃发上冲,作回首状,四肢前伸,三爪矫健有力。龙身间隙处饰各种形状的云纹,衬托出巨龙行空之势。平底白釉无款。 天球瓶是明初江西景德镇窑的创新之器。此器造型饱满,青花龙为三爪,怒目回首,鬃鬣飞扬,刻画细腻,颇有气势。使用进口青料描绘花纹,烧制过程中有自然形成的铁结晶斑,更显出龙的凶猛有力,栩栩如生。此器是永乐时期龙纹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之作。 青花园景花卉纹盘 明永乐 高8.5cm,口径63.5cm,足径49.5cm 清宫旧藏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底坦平。盘内外皆青花装饰。内底青花三重线圈内绘松树、棕榈、怪石、坡地、花草等组成的园景图。盘内、外壁均绘折枝菊花、茶花、石榴、栀子、牡丹及束莲纹。圈足内素胎无釉,外底细腻光滑,留有竖条形垫烧痕。 此盘虽硕大,但形体规整,构图雅致,青花发色浓艳。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 明永乐 高12.2cm,口径26.6cm,足径19cm 清宫旧藏 盆折沿,直壁,平底。通体青花装饰。盆内底心饰团花纹,外围饰缠枝如意云头纹和海水纹。盆里外壁均饰缠枝四季花卉纹,里口沿饰海水纹,外口沿饰折枝花卉纹,里外各饰青花线6道。 此器仿阿拉伯铜器,造型简洁饱满,纹饰清晰洗练。 青花缠枝花纹罐 明永乐 高17cm,口径14.4cm,足径9cm 罐直口,溜肩,鼓腹,小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上绘卷草纹,肩、圈足外墙均绘海水纹,腹部绘缠枝花纹,近足处绘如意云头含灵芝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器造型新颖,纹饰繁密,描绘细腻,形制和纹饰均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青花玉壶春瓶 明永乐 口径7cm,足径10cm,高27cm 瓶撇口,细长颈,圆腹下垂,圈足。瓶身自上至下分别绘青花如意头纹、回纹、卷草纹、缠枝莲纹和莲瓣纹。此杯造型庄重,纹饰素雅,构图饱满,层次分明。青花采用进口苏泥勃青料,色泽浓丽沉稳,具有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的艺术特色。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 高14.7cm,口径8cm,足径4cm 花浇直口,直颈,溜肩,硕腹,足内凹,一侧以螭龙为柄,柄两端各有一头,一衔于外口,一作柄尾。通体绘青花纹饰,口部边沿绘缠枝莲纹,颈部绘海水江崖及花瓣纹各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如意头纹一周。 此花浇青花色泽浓艳,有黑色结晶斑。其造型风格系仿西亚黄铜壶器物。 青花缠枝花纹背壶 通高54cm,口径6.5cm 壶小口,两环耳,器身圆形如龟状。壶背面素胎,中心凹入一圈。壶正面隆起。釉色青白光洁,青花浓翠,深入胎骨,有铁锈斑点。正面中心隆起部绘八角锦纹,以海水江崖为地,中心四周为缠枝莲,外环以海水江崖。壶颈凸起弦纹一道,上下绘缠枝花及海水江崖一周。壶盖圆顶。盖面绘四株折枝花,叶蔓清秀,运笔流畅,花大而叶小,叶纹为纤细齿状。 此壶纹饰精美,式样别致,是当时受西亚金属器皿的影响而烧制的新器型。 青花枇杷绶带鸟纹大盘 高9.2cm,口径51.2cm,足径34.5cm 盘折沿,菱花口式,通体作16瓣莲花形,盘心宽大平坦,圈足,细砂底,无款识,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青花底釉青白亮丽,厚润透明。盘心主体图案是一只栖于枇杷枝上的绶带鸟,正回首啄食饱满的枇杷果。内壁绘石榴、桃实、荔枝、枇杷等折枝花果,沿面绘大小缠枝莲花,外沿下绘海水江崖纹,外壁绘折枝菊花纹。 永乐、宣德两朝是我国青花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其青花瓷之胎质、底釉、绘画,无一不精。 此盘使用永乐时由西洋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浓重艳丽,渗入胎骨,并有自然晕散形成的“铁锈斑”,手抚之有凹凸不平之感。 国内外现存传世的永乐青花瓷,大盘往往以花卉为装饰题材,用枇杷绶带鸟为主题图案的较少见,就目前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完整的只有三件: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一件,天津艺术博物馆一件,而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这件最为精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