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城破,建文帝朱允炆神秘失踪,生前留下三副对联道尽一生心酸

 潇潇雨ekg9m5f4 2018-07-18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一生留下三副对联,道尽一生坎坷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社会是一个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高无上的专制主义制度,该制度一个所谓的“君权神授”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集中凸显皇帝个人的不可撼动的权威。

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皇权衰微,诸侯之间相互争霸不断,期间各种学说也开始不断盛行,一种“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思想开始大行其道。

正统观念所倡导的“君权神授”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质疑,导致了历朝历代出现了很多“弑君叛逆”的行为,“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丛林法则成为了他们争夺帝王宝座的座右铭。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人物就是被自己的叔叔朱棣强行从帝位上赶下来的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元璋嫡长子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之所以说朱允炆是次子,是因为在朱允炆之前,朱标还有一个长子虞怀王朱雄英,比较不幸的是朱雄英仅仅活了8岁便夭折了。因此,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爱屋及乌就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选为了大明帝国的第二任继承人。

然而,朱允炆这个大明帝国的第二任继承人当了皇帝没多久,就因为“削藩”和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之间爆发了战争,史称“靖难之役”。最终的结果是朱棣胜利,朱允炆在南京城破之后的一场皇宫大火之后神秘失踪,至今下落成谜。

今天,我们不去讨论朱允炆的下落,因为那已经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朱允炆一生留给后世的三副对联。古代讲究文如其人,通过朱允炆留下的对联我们似乎也能够对朱允炆的内心世界做一个简单的揣测,道尽了他一生的坎坷经历。

第一副对联:“峰如巢风彩,崖似卧龙文”,这是传说朱允炆从南京城逃亡出来之后,在湄江这个地方隐姓埋名生活了下来,一次在游览风景名胜“观音崖”的时候有感而发作出的一副对联,联中“文”似乎暗喻自己人生的大起大落。

第二副对联:“有梦难圆,尘世着迷木性;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这副对联是朱允炆在流亡过程中,以春秋战国时期公子重耳为自喻,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王者归来,东山再起”。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建文帝朱允炆发现大明帝国在朱棣的手里面变得日益强大,老百姓的生活也日益富足,就产生一种“朱棣比自己更适合当皇帝”的念头。从此便开始参禅打坐,将整个身心寄情山水,完全从所谓的“帝王之争”中解脱了出来。

第三副对联:“家从京畿而来,回首五岳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尧舜以后,伉怀秦皇汉武,如我王孙旷古今!”这句同样是朱允炆在游览湄江景色的时候,触景生情而作下的对联。

对联中既是对湄江自然风光的由衷赞美,也是对自己一生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和高度概括,既有对无奈现实的一种悲愤宣泄,也有对自己凄凉结局的一种豁达调侃。从九五之尊的帝王到不名一钱的凡夫,起伏不定的人生对朱允炆来说究竟是一种幸运还是灾难呢?

从九五之尊的帝王到不名一钱的凡夫,起伏不定的人生对朱允炆来说究竟是一种幸运还是灾难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