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医生被患者的故事所打动 10

 棋中王 2018-07-18
■方秉华
  
  近日,在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联合举办的第17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主题活动中,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副会长方秉华为大家诠释了“叙事医学”以及“叙事伦理”的新概念。

  “叙事医学”的兴起有一个代表人物,那就是丽塔·卡伦,她是一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医生。2000年的时候,卡伦首次提出了“叙事医学”的概念,她在专著《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中写道:“叙事医学是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叙事能力是认识、吸收、解释,并被疾病的故事所感动的能力。”
  从字面上解释,“叙事”就是讲故事。以往,医生写的病史主要是以描述症状体征为主,而且是用专业术语写就的; 而如果医生把从医过程中正规病历之外的细枝末节、心理活动乃至家属的感受记录下来,用叙事的方式来写病例,并带着医生的感受去写,那就是叙事医学。因为记录中也包括医生自己的内心感受,所以叙事医学是互动的。
  举一个真实的病例来说。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急诊室里曾经送来一名女工,她的右手被绞肉机绞伤,5根手指都断了。她的家人、同伴和老板在一旁不停地述说着事发经过,这名女工则躺在一旁的病床上,平静得让人难以相信。
  一开始,医生按常规方案进行治疗,但发现几乎没有可能接活手指。当医生把这个结论告诉病床上的女工时,她对着医生扑通一声就跪下了。原来,她原本以为来到医院,她的手指就能接上,她就能像原来一样生活,但当听医生说要彻底截掉手指时,她一下子崩溃了。她哭着告诉医生,她原来是卖烧饼的,后来到上海一家鞋厂当工人,她要靠这双手养家糊口,她不能没有手。
  患者的这种内心变化,通过她的讲述传递给了医生,让医生强烈感受到她希望保住手指的愿望。在这一刻,医生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因为患者很坚强,表示要生存下去,要活得有质量,同时她也表示非常信任医生。这时,医生就说:我试试,我再想想办法。
  最后,医生下决心做出了新的判断。他从五根手指中挑出两根可能有功能的手指,花了整整17个小时进行手术,终于把手指接在了她的手上,恢复了两根手指的功能。因为这两根手指,这名女工今后可以用筷子、扣纽扣,生活上70%的部分可以自理。
  这全过程的记录和描述就是叙事医学,也是医患双方共同决策的故事。
  丽塔·卡伦在她的书里写道:“医学实践中叙事能力可以使医务工作者更好地认识患者和疾病,传递知识和关心,与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和家属同在,它会带来更人道、更有道德、更有效的医疗。”我们在这个病例中可以体会到叙事医学的张力。叙事是互动的、是双方的、是共同的。也就是说,通过倾听患者的叙述,医生感同身受,这个时候他的内心就与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以及家属相通了,从而使治疗超越了科学技术的层面,进入到一个更高的人文精神层面。
  还有一个概念叫“叙事伦理”,就是“用叙事的方法来解决临床实践中和临床决策中的伦理问题”。
  这里也有两个真实的病例。
  一名患者因为严重车祸造成双腿多处骨折,伴有休克症状,截肢可能是最好的止住出血、挽救生命的措施。但休克症状下手术会有生命危险,而若不手术,紧急输血也赶不上创伤的出血速度。就在生命的危急关头,是否紧急手术成为伦理决策,而非技术判断。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这时候,在病房外的病人家属的情绪几乎到了崩溃的地步,这让医生的内心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也给了医生更多的勇气,最终成功实施了手术。
  一位19岁的女孩突发脑出血,抢救时发现她怀有身孕。医生把女孩的母亲和其他家属叫来,讲明情况,请家属做出“保大还是保小”的决定。这又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伦理选择。当看到女孩的家属们艰难地进行选择时,医生的内心也跟着揪了起来。当家属最终做出“保大人”的决定后,故事并没有结束,医生主动提出要争取“既保大也保小”。这种内心的变化驱使着医生不断超越医疗极限,最后手术非常成功,几周后患者分娩了一个健康的婴儿。
  “截与不截”“到底保谁”的病例,从技术层面看并非不难,而在这些故事当中,可以看到患者的社会关系、伤情以及痛苦的经历、家庭状况等等,这些显性和隐性的伦理问题都影响着医生的选择。
  伦理只是抽象的原则,而柔软的心灵却会被一个个故事所深深打动。因此,医疗叙事能力可以培养医务人员的道德敏感性。虽然它看似与医疗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但它却能使医疗变得有温度,能使医患关系变得更加温暖。
  (本报记者 徐蓓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