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学暑假超越计划】——必背古诗

 bfseesea 2018-07-18



第一讲  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蓬(péng)头稚(zhì)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可爱孩子。

2.垂纶(lún):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méi):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4.借问:向人打听。

5.应(yìng):回应,理睬。

 

【翻译】

一个头发散乱的小男孩学着大人在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苔藓的地方,周围的野草掩映着他的身体。有个过路的人来向他问路,他只是远远地摆摆手。原来是他害怕吓到鱼儿,所以才不说话的啊。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的后两句描写了路人问路时小儿传神的动态。写的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整幅场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最后更是戛然而止,给读者以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意蕴无穷。诗的语言是平淡浅易的,但其中露出了无限的童趣。


课后拓展


喜韩少府见访

【唐】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注释】

1. 访:拜访。

2. 忽闻:突然听到。

3. 着(zhuó):穿、穿衣服。

4. 荷(hé)衣:荷叶般的衣裳,具有隐者的含义。后世常借“荷衣”以指隐者的服装。

5. 不惯:不习惯。

 

【翻译】

突然听到梅福前来拜访我的家,我笑着穿上自己隐居的衣服走出了家门。村里的小孩很少见过官员车马那浩荡的气势,都慌忙跑到芦苇荡的深处躲藏了起来。





第二讲 池上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1.艇(tǐng):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不解(jiě):不知道。
4.浮萍:水生植物。

 

【翻译】

一个小娃娃在湖上撑着轻便的小船,偷偷地采了一些白莲花回来。他不懂得掩饰自己的踪迹,小船过处荡开了浮萍,留下一条清晰的水面道路。   

 

【赏析】

这首诗描画了一幅小孩采莲图。诗的后两句写小孩子采莲归来时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这个场景描写得可爱、可亲,语言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整个画面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


课后拓展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佛教寺庙,在庐山大林峰。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觅(mì):寻找。

9.此中:这里,指深山的寺庙里。

 

【翻译】

在山下的村子里,四月百花就已经凋零了,(可是现在)这山上寺庙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常为了没有办法找回春光而惋惜,却不知道原来它已经来到了这里啊。





第三讲  清明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民俗活动。

2.纷纷:形容多的样子。

3.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4.借问:请问。

 

【翻译】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失魂落魄,心中烦闷。向人询问哪里有酒家,放牛的小孩指向了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   

这首诗写法自然,整首诗构成了一幕完整的小剧:首句交代了环境、气氛;第二句交代了人物和人物心境;第三句自然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牧童随手的一“指”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这首诗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课后拓展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2.飞花:柳花,指春天飞舞的柳絮。

3.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4.御(yù)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5.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6.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7.五侯(hóu):汉成帝特别恩宠王皇后的五个兄弟,把他们都封为了侯。这里指天子近幸的大臣。

 

【翻译】

春天来了,长安城里处处飞舞着柳絮。寒食节的时候,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将蜡烛赐给大臣们。袅袅炊烟就这样散入那些王侯贵戚的家里。





第四讲  所见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1.牧童: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回荡。

3.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7.立:站立。

 

【翻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大概是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蝉儿,牧童突然停止唱歌,紧闭嘴巴站立在树下。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活泼自由,形象生动。诗的前两句本来在写小牧童的动态,后两句随着动作一转,写小牧童的静态,把小牧童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作,诗人就将它留给读者去遐想了。


课后拓展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注释】

1.白日:太阳。

2.恰(qià):正好。

3.苔:苔藓(tái xiǎn),一种只生活在阴暗、潮湿地方的植物。

 

【翻译】

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了自己的青春。苔藓开的花就像米粒那么小,也在学着牡丹一样盛开。



第五讲  村居


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1.居:居住。

2.拂(fú):吹拂、抚摸。

3.堤(dī):堤岸。

4.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5.散学:放学。

6.趁(chèn):利用时间、机会。

7.鸢(yuān):老鹰。纸鸢,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泛指风筝。

 

【翻译】

早春二月,青草渐渐发芽,黄莺也恢复了活力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轻抚堤岸,沉醉在如烟的春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跑回家,趁着春风来放风筝。    

 

【赏析】

这首诗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后两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儿童、早春、东风、纸鸢,无不是生机勃勃、富有朝气的。诗人选择了这些物象来搭配美好的春光,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课后拓展


竹枝词

【清】孔尚任


结伴儿童绔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注释】

1.绔(kù):这里指裤子。

2.褶(zhě):裤子上的褶子。

3.线索:这里指风筝线。

4.天公:老天爷。

 

【翻译】

几个结伴的儿童身穿带褶的鲜红的裤子,手里拿着风筝线对着天空大喊:人人都夸你今年春天来的早,(但为什么)少了让我们风筝起飞的风!





第十章  画中的古诗——题画诗


第一讲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fù)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称为'赋得体'。
2.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3.枯:枯萎。荣:茂盛。
4.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
5.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6.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7.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翻译】

古原上茂盛的野草,每年都会从枯萎重新发芽。大火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到就又长了出来。这些蔓延到远方的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晴朗的天空下,这些绿草甚至连接到那荒凉的城镇。又要送走亲密的朋友,这离别之情就像这些野草一样装满了我的心怀。    

 

【赏析】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自然,浑然天成,成为千古名句,它将野草那顽强的生命力转化为形象的画面。野火燎原,瞬息间大片野草被烈焰烧得精光,这就营造出一种壮烈的美感。这种毁灭是为了突出重生,写出了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



课后拓展


暮江吟

【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1.暮(mù):黄昏时分、傍晚。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残阳:夕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瑟(sè)瑟:洁净鲜明的样子,此处指江水清澈见底,显现出青绿的颜色。

4.可怜:可爱。

5.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是上弦月,其弯如弓。

 

【翻译】

一道夕阳慢慢落入江中,江水一半是碧绿色的,一半显出艳红色。最让人喜爱的是那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就像珍珠一样,而新月也像一把弯弓。

 



第二讲  江雪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1.绝:无,没有。
2.万径(jìng):虚指,指千万条路。人踪:人的脚印。
3.孤:孤零零。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蓑衣,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斗笠,古人用竹篾编成的防雨帽子。
4.独:独自。

 

【翻译】

群山白雪皑皑,看不见一只飞鸟;大地一片茫茫,找不到一个人的足迹。只有江上有着一只孤独的小船,船上有一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独自一人在大雪纷飞的江上钓鱼。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歌的后两句看似在写景,实际上不动声色地写出了渔翁的精神世界。这个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的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课后拓展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

1.傍(bàng):靠近。宿(sù):住,过夜,夜里睡觉。

2.汲(jí):取水。湘(xiāng):湘江之水,在今湖南。楚:湖南古属楚地。

3.销:同“消”,消散。

4.欸(ǎi)乃:象声词,划桨的声音。

5.逐(zhú):追逐。

 

【翻译】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息,早上起来汲取清澈的湘水,砍楚地的竹子当柴火来做饭。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云雾散尽不见人影,只有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第三讲 惠崇春江晓景


惠崇春江晓景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蒌蒿(lóu  hāo):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2.河豚(tún):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内脏有剧毒。上:指逆江而上。

 

【翻译】

(这幅画上)竹林外两三枝桃花盛开了。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这时候正是河豚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赏析】

诗歌的前两句是从画面的实景开始写起的,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嫩绿的竹林,鲜艳的桃花,带给人们色彩鲜明的春信。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嬉戏的鸭群,一股清新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仅仅两句就写出了生机蓬勃的春意,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课后拓展


惠崇春江晓景(其二)

【宋代】苏轼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

1.归鸿(hóng):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2.依依:不舍的样子。归人:回家的人。

3.朔(shuò)漠:北方沙漠之地。

4.更待:再等;再过。

 

【翻译】

一排排的大雁开始向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这里,差一点就掉了队。它们还没有飞到北方,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在江南再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第四讲 墨梅


墨梅

【元代】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1.池头:池边。头:边上。
2.痕(hén):痕迹。
3.满乾坤(qián  kūn):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之间。

 

【翻译】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边的一棵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水墨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它的颜色多么漂亮,只是希望能在世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赏析】

这首题画诗不仅仅是赞美墨梅,更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诗的后两句盛赞了墨梅的高风亮节。它虽不鲜艳,但有高洁的品质,这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的性格。诗人借物抒怀,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课后拓展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注释】

1.著(zhuó):放进,置入。此身:指白梅。

2.混(hùn):混杂。芳尘:香尘。

3.清香发:指梅花开放,香气传播。

 

【翻译】

白梅生长在有冰有雪的树林之中,并不与桃花李花混在一起,沦落在充满世俗的香气之中。忽然一夜间它的清新香味就散发了出来,竟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新春。

 

 


第五讲 竹石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3.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原本,原来。破岩:裂开的山岩。
4.磨(mó):折磨,挫折,磨炼。击:打击。坚劲(jìng):坚强有力。
5.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翻译】

山间的竹子牢牢咬住了青山,坚决不肯放松;它的根须已经深深地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摧残只会让它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方向吹来的狂风,(竹子也巍然不动)。

 

【赏析】

这首诗托物言志,寓意深刻。诗的后面两句用了“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来比喻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艰难困苦,表达了自己宁折不弯,决不动摇的铮铮傲骨。因此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课后拓展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

1.衙斋(yá  zhāi):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衙,县衙;斋,书斋。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声。

2.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的人。吾曹:我们。

3.关情:牵动情怀。

 

【翻译】

(我)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院子里的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关于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第十一章  情感的流动——抒情诗

 

第一讲 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

【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注释】

1.呼作:称为。白玉盘:晶莹剔透的白玉盘子。
2.疑(yí):怀疑。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3.团团:圆圆的样子。
4.捣(dǎo)药:舂捣药材,传说玉兔在月亮中捣药。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

5. 蟾蜍:传说月中有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圆影:指月亮。

6.羿(yì):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下面的“乌”即日。

7.天人:天上人间。

8.阴精:指月亮。沦惑(lún  huò):沉沦迷惑。

9.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10.凄怆(qī  chuàng):悲愁伤感。

 

【翻译】

小的时候不认识天上月亮,只是把它叫作白玉盘子。有的时候还会猜想它是瑶池的宝镜,飞在青云之上。月亮里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坐着的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月宫玉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亮也变得阴暗不明。当年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让天上和人间都免去了灾难,才能享受这种清明安宁啊!现在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那就不如远远走开吧。(可是我)心怀忧虑,又何忍一走了之,内心的悲愁伤感让我肝肠寸断。  

 

【赏析】

 这首诗包含着丰富的想象,通过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构成瑰丽神奇诗句。诗的前两句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新颖有趣。一个“呼”字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课后拓展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2.影:月光的影子。平羌(qiāng):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qú)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4.君(jūn):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今重庆一带。

 

【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我)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以相见,只好恋恋不舍地去向渝州。

 


第二讲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1.知:明白,知道。
2.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3.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野径(jìng):田野间的小路。
6.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7.重(zhòng):沉重。
8.锦(jǐn)官城:四川成都的别称。

 

【翻译】

这一场雨好像懂得时令一样,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悄悄降临了。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然落下,默默地滋润万物,不发出一点声音。雨中的田野与天空一片昏黑,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要是早晨起来,一定会看到地上满是被雨打湿的红花,成都城里一定会是一派万紫千红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夜雨景图。全诗的诗眼就在于题目中的“喜”字。它在诗里虽然没有出现,但却无处不在。诗的第三、四句是名句。诗人倾耳细听,听出春夜雨声的绵绵密密,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这首诗写出了春雨的特点,更写出了诗人面对春天美好的喜悦。


课后拓展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shǔ)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

2.丞相祠(cí)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

3.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4.空:白白的。好(hǎo):优秀的。

5.频烦:同“频繁”,多次。

6.两朝(cháo):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jì):扶助。

7. 出师:出兵。捷(jié):胜利。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8.襟(jīn):衣襟。

 

【翻译】

到哪里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呢?就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绿色的小草照映在台阶上,自己就显露出春天的色彩;树上的黄鹂隔枝空自婉转鸣唱。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定下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对;辅佐蜀汉两朝开国与继业,渐渐老去的臣子只有满腔忠心。可惜出师伐魏还没胜利,孔明他就病亡在大军中,历代英雄们常常对这件事涕泪满裳!

 



第三讲 浪淘沙


浪淘沙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后又用为词牌名。
2.九曲(qū):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3.浪淘风簸(bǒ):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4.自天涯(yá):来自天边。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
5.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也是古代相传的神话。

 

【翻译】

弯弯曲曲的黄河流经万里,夹带着无数泥沙。河水在狂风巨浪中不断地颠簸,从天边倾泻而下。现在的我们就可以沿着这条黄河直接去银河,一起来寻访牛郎和织女的家。    

 

【赏析】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在后两句却突然笔锋一转,写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的幻想,由实转虚,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两句融想象的浪漫与现实的豪迈于一体,颇为独特。


课后拓展


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释】

1.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南京。

2.故国:即旧都。石头城和金陵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周遭:环绕。

3.淮(huái)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旧时:指汉魏六朝时。

4.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城。

 

【翻译】

群山依旧,环绕着过去的首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秦淮河东边有一轮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月光穿过了石头城的城墙。

 

第四讲 元日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过年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一年。除,逝去。
3.屠(tú)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
4.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tóng)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5.桃:桃符,春联的原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翻译】

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春风送来的暖意已融入屠苏酒中。早晨初生的太阳光芒照进千家万户,人们纷纷把旧桃符换成了新桃符。 

 

【赏析】

这首诗形象地描写了新年的欢闹,最后一句更是千古名句:它既写了现实的民俗,又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理想。“新”、“旧”的交替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它不仅是新年新气象的直接描写,更是作者对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抱负的自信。


课后拓展


除夜雪

【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注释】

1.四更(gēng):指凌晨一时至三时的时段。

2.嘉(jiā)瑞:好,指瑞雪。天教:天赐。

3.盏(zhǎn):小杯子。

4.岁除:一年的最后一夜,即除夕。

 

【翻译】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第五讲 石灰吟


石灰吟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1.吟:吟颂,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chuí)万凿(záo):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浑(hún):全。
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翻译】

石灰经过了很多次的锤打才从山中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身看成平常的事情。石灰它即使是面对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单要把自己的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的后两句形象鲜明地表达了自己不怕牺牲、势要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粉身碎骨”形象地写出烧制石灰的过程,而“浑不怕”三字又让人意识到:它并不是单纯的写物。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与最后一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课后拓展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

1.混沌(dùn):古代指世界未开辟前的原始状态,这里指未开发的煤矿。乌金:指煤炭,因黑而有光泽而得名。

2.藏(cáng):收存。蓄(xù):积聚、储藏、存储。阳和:原指阳光和暖,这里借指煤炭蓄藏的热力。

3.爝(jué)火:小火,火把。浩浩:广大无际的样子。

4.洪炉:大火炉。

5.鼎彝(dǐng  yí):原是古代的饮食用具,后专指帝王宗庙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这里兼含两义。元:通“原”,本来。赖(lài):依靠。

6.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久埋地下变成的。

7.苍生:老百姓。

 

【翻译】

凿开混沌的地层,获得了乌金一样的煤炭。它蕴藏着无尽的热力,心里藏着的情义最是深沉。火光融融,燃起一把把炬火,犹如浩浩春风一般。熊熊洪炉里的烈焰,就这样照破了灰沉的夜空。制作钟鼎彝器,原来全靠它生成的无穷力量。这些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下了最后的忠心。(它们)只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吃饱穿暖,(所以)不辞辛苦,就这样走出了荒凉的山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