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论语学习篇·方法1 ✎第一讲 温故而知新 子曰:“温1故2而知新3,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注释】 1.温:温习 2.故:指已经学习过或已经掌握的旧的知识。 3.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成语】 温故知新: 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课后拓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1,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子张》
【注释】 1.亡:读作wú,指不知道的东西。 【译文】 子夏说:“每天都能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每月都不忘掉自己已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啊。”
✎第二讲 学而不思则罔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 《论语·为政》
【注释】 1.罔(wǎng):受欺骗 2.殆(dài):疑惑 【译文】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成语】 学而不思则罔: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 ✎课后拓展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yǔ),“文”是谥号。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shì)号叫做‘文’呢?”孔子道:“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 ,又不以向下请教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第三讲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3乎?传4不习5乎?”——《论语·学而》
【注释】 1.曾子:孔子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 2.三省:多次反省。“三”表示多次的意思;“省”读作xǐng,自我检查、反省、内省。 3.为(wéi):做,行,做事。 4.信:诚也。 5.传(chuán):老师的传授。 6.习:复习。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成语】 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课后拓展 子曰:“见贤1思齐2焉③,见不贤而内自省④也。”——《论语·里仁》
【注释】 1.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2.齐:平等,向……看齐,与……平等。 3.焉(yān):语气助词,无意义。 4.省(xǐng):自我反省、内省。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第四讲 举一反三 子曰:“不愤1不启2,不悱3不发,举一隅4不以三隅反,则不复5也。”——《论语·述而》
【注释】 1.愤:憋闷,心中渴望通达而未能实现。 2.启:开导 3.悱(fěi):想说而不能恰当说出来。发(fā):表达,阐述。 4.隅(yú):方。方位一般有四方。“举一隅”而能“以三隅反”就是指能对各个方面有所了解。 5.复:还复。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能做到告诉他一个方面,他就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时候,就不再教导他。”
【成语】 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课后拓展 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注释】 1.兴(xīng):起,开始。 【译文】 孔子说:“(学习)要开始于学习诗篇,礼使我能在社会上站得住,音乐使我的所学得以完成。”
✎第五讲 择善而从 子曰:“三1人行,必有我师焉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注释】 1.三:虚数,表示多。 2.焉(yān):是“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成语】 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形容人学习的行为。 ✎课后拓展 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2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3,未坠于地④,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注释】 1.公孙朝:卫国大夫。 2.子贡(gòng):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字子贡。 3.文武之道:周文王、周武王的治道。孔子自认为是文武之道的承担者。 4.坠(zhuì)于地:指失传。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道:“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贤能的人便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只抓些末节。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
第二章 论语学习篇·态度1
✎第一讲 知之为知之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3也。” ——《论语·为政》 【注释】 1.由:即仲由,孔子弟子,字子路。 2.女(rǔ):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3.知(zhì):同“智”,智慧。 【译文】 孔子说:“子路啊,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成语】 知之为知之:知道就是知道,形容人诚实的态度。 ✎课后拓展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论语·为政》
【注释】 1.《诗》:《诗经》。三百:《诗经》内容共三百零五首,这里说“三百”是概举整数而言。 2.思无邪:《诗经·鲁颂》中的句子,孔子借用来评价《诗经》各篇思想内容的纯正。 【译文】 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总括它,就是‘思想内容纯正无邪’。” ✎第二讲 手不释卷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1之②者,好之者不如乐③之者。” ——《论语·雍也》 【注释】 1.好(hào):喜爱。 3.乐(lè):使人快乐的事情、以什么为乐。 【译文】 【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成语】 手不释卷:书本不离手,形容人的勤奋好学。 ✎课后拓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①,以思,无益②,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注释】 1.寝(qǐn):睡觉。 2.益(yì):好处、增加。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结果没有长进,还不如用来学习呢。”
✎第三讲 诲人不倦 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②人不倦,何有③于我哉?”——《论语·述而》
【注释】 1.识(zhì):记住。 2.诲(huì):教导。 3.何有:有什么。 【译文】 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成语】 诲人不倦:教诲别人有耐心,不厌烦,形容教师认真教学的态度。 ✎课后拓展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1’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
【注释】 1.如之何:怎么办。连言表示反复考虑。 【译文】 孔子说:“不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啊!”
✎第四讲 三月不知肉味 子在齐闻《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②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注释】 1.韶(sháo):指古代的音乐《大韶》,传说是歌颂古代圣王的音乐。 2.不图:不料,没想到。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道:“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
【成语】 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课后拓展 子谓《韶》1:“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2:“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③》
【注释】 1.《韶》:舜时的乐曲名。 2.《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周武王发动战争讨伐商纣王获得帝位,虽然是正义之战,但毕竟使用了武力,所以不能称“善”。 3.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 【译文】 孔子评价《韶》乐,说:“美极了,也好极了。”评价《武》乐,说:“美极了,却还不够好。” ✎第五讲 生而知之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1,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注释】 1.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2.敏:勤奋、勤敏。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获得知识的人。”
【成语】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现在一般用来指人的本能。 ✎课后拓展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1”。——《论语·述而》
【注释】 1.次:《论语》的“次”一共用了八次,都是当“差一等”、“次一等”讲。 【译文】 孔子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第三章 论语学习篇·志向1 ✎第一讲 朝闻夕死 子曰:“朝1闻道2,夕③可死矣。” ——《论语·里仁》 【注释】 1.朝(zhāo):早晨。 2.道:这里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3.夕(xī):指晚上。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成语】 朝闻夕死:早晨听到道理,晚上死去也不遗憾。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课后拓展 子曰:“志于1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2。”——《论语·述而》
【注释】 1.于:在 2.游:游乐。古人认为学习之道,有张有弛。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译文】 孔子说:“立志在‘道’,据守着‘德’,依据着‘仁’,而活动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 ✎第二讲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注释】 1.三军:军队的统称。 2.匹(pǐ)夫:“匹夫”在古时是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来泛指一般人。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成语】 匹夫不可夺志: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课后拓展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③——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述而》
【注释】 1.六尺:古代尺短,六尺仅相当于今天的四尺一寸四分,即一百三十八厘米。身高六尺指未成年人。孤(gū):孤儿。 2.寄百里之命:指委以国政。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指诸侯国。 3.大节:重大事情。 【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令委任给他,面临重大的事情而不能够动摇他的志向——这种人是君子吗?这种人是君子。”
✎第三讲 知人之明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注释】 1.患(huàn):担心、忧虑。 【译文】 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担心;我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成语】 知人之明:指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课后拓展 子曰:“唯上知1与下愚2不移③。”——《论语·阳货》
【注释】 1.知(zhì):“智”的古体字。 2.愚(yú):愚昧,不聪明的人。 3.移:改变。 【译文】 孔子说:“只有拥有最上等智慧的智者与最下等智慧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第四讲 乐在其中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⑤。”——《论语·为政》 【注释】 1.有(yoù):通“又”,古人十五岁为入学之年。 2.立:指立身行事。 3.惑(huò):疑惑、迷惑。 4.知天命:懂得天命不可抗拒而听天由命。 5.逾矩(yú jǔ):超出一定的规定。逾,超出。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成语】 而立之年:古人认为人的年龄到三十岁可以自立,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课后拓展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1,可以无大过2矣。”——《论语·述而》
【注释】 1.《易》:古代一本用以占筮(shì)的书。 2.过:过错。 【译文】 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第五讲 三十而立 子曰:“饭疏食1,饮水2,曲肱③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注释】 1.疏食:粗粮。 2.水:古人常以“汤”和“水”对言,“汤”的意义是热水,水就是冷水。 3.曲:弯曲。肱(gōng):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
【成语】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课后拓展 子罕1言利与命与仁2。——《论语·子罕》
【注释】 1.罕(hǎn):少,表示动作频率。 2.仁:仁德。 【译文】 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