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学暑假超越计划】——国学史记

 bfseesea 2018-07-18



第一章  千古一帝·秦始皇


第一讲  囊括四海


及至秦王,续六世①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②,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③,执棰拊以鞭笞天下④,威振四海。——《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1.六世:指秦始皇之前秦国的六代国君

2.振:举起。长策:长鞭。御(yù):驾驭,统治。

3.履(lǚ):登上。至尊:指极尊之位,即帝位。六合:上下四方,指全国。

4.棰拊(chuí fǔ):指刑具。棰,棍棒。拊,刀柄。鞭笞(biān  chī):用鞭子抽打,这里是统治的意思。


【译文】

到了秦始皇,继承了六代先人留下来的功业,举起长鞭驾驭各国,吞并东周、西周,灭亡诸侯,登临皇帝之位,统一了整个天下,用刑罚残酷统治全国,声威震动四海。

 

【成语】

囊括四海:统一全国;包罗天下。常用来形容统一中国的行为。


课后拓展


然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①,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②,一夫作难而七庙堕③,身死人手④,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⑤。——《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1.招(qiáo):举,攻取。八州:古时全国划分为九州,除秦国本土雍州外,还有八州。朝同列:使同列朝拜,意思是使六国诸侯臣服。

2.殽函(xiáo  hán):殽山与函谷关,秦国东方最重要的关隘。

3.一夫:指陈胜。作难:起义。陈胜在大泽乡起义,掀起了反秦的高潮。堕(huī):同“墮”,毁坏。

4.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

5.攻:指秦历代之君兼并诸侯,处于进攻地位。守:指秦取得天下后要保持其统治地位,处于守护地位。


【译文】

然而后来秦统一了天下,以天下为家,以殽山和函谷关为宫殿,谁想到一个普通人带头发难,就使得秦之宗庙被毁,国家灭亡,皇子皇孙死在他人手中,让天下人耻笑,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义,夺取天下跟守住天下的形势就不同啊!



点此立即报名【暑期基础国学--史记】课程



第二讲  图穷匕见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①,图穷而匕首见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③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④,袖绝⑤。—— 《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

1.发图:展开地图。

2.穷:尽。匕(bǐ):匕首。见(xiàn):同“现”。出现。

3.揕(zhèn):用刀剑等利器刺。

4.引:身子向上起。 起:起身、起来。

5.绝:断,断开。


【译文】

荆轲取过地图献上,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尽头,匕首露了出来。荆轲于是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刺了上去。还没近身,秦王大惊,自己向上抽身跳起,连衣袖都挣断了。

 

【成语】

图穷匕见:荆轲刺秦王的时候打开地图,拿出了匕首。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课后拓展


至易水之上,既祖①,取道,高渐离击筑②,荆轲和③而歌,为变徵之声④,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⑤,士皆瞋目⑥,发尽上指冠⑦。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

1.既祖:饯行之后。这里指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

2.高渐离:荆轲的朋友,后亦刺秦。筑(zhù):古代一种像琴的乐器,有十三根弦。

3.和(hè):应和,跟着乐曲唱歌。

4.为变徵(zhǐ)之声:发出变徵的音调。古代乐律,分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调。

5.忼慨(kāng kǎi):即“慷慨”,声音慷慨激昂。

6.瞋(chēn)目:瞪大眼睛。

7.发尽上指冠:因怒而头发竖起,把帽子顶起来。这是一种夸张说法。


【译文】

到易水岸边,(太子丹为荆轲)饯行以后,(荆轲)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歌,发出苍凉凄惋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听到这首曲子)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荆轲就这样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



点此立即报名【暑期基础国学--史记】课程



第三讲  同文共轨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①,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②。车同轨③。书同文字④。——《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1.销:熔化金属。鐻(jù):如钟一类的乐器,由木或铜制成。

2.石(dàn):古代的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丈:古代的长度单位。尺:古代的长度单位,十尺为一丈。

3.同轨:指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都相同。

4.书:书写。


【译文】

(秦始皇)收集了天下所有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之后铸成大钟和十二个铜人,每个重达十二万斤,放置在宫廷里。统一了法令和度量衡一石、一丈和一尺的标准标准。统一了车辆两轮间的宽度。书写使用统一的文字(小篆)。

 

【成语】

同文共轨: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


课后拓展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①,以愚黔首②。堕名城③,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④,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⑤,因河为津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⑦守要害之外,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⑧,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⑨,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1.先王之道:古代圣王的道理。百家之言:各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书籍。

2.愚(yú):愚弄。黔(qián)首:普通的老百姓。

3.堕(huī):同“隳”,毁坏。

4.锋:兵刃。鐻(jù):钟类乐器。

5.斩华(huà):据守华山。

6.因:借。津(jīn):这里指护城河,壕沟。

7.弩(nǔ):弩箭。

8.谁何:谁能奈何。

9.金城:金属铸的城墙,形容非常坚固。


【译文】

于是(秦始皇)废弃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了百家的书籍著作,对百姓实行愚民政策。(他)拆毁了名城,杀戮(天下所有的)豪杰,收缴天下兵器,聚集到咸阳,销毁兵刃,熔化乐器,用它们做成十二尊铜人,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据守华山当作城墙,凭借黄河当作壕沟,上据(华山这样的)万丈高城,下临(黄河这样的)无底深渊,以此作为坚固的屏障。有优秀的将领、强劲的弓弩把守着险关要塞,有忠信的大臣,又有精锐的部队,摆开了锐利武器,谁人能奈我何?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的心理,以为关中那样坚固,有如千里长的铜铸城墙,是子子孙孙作帝王的万世基业。



点此立即报名【暑期基础国学--史记】课程

 


第四讲  焚书坑儒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①,诸生传相告引②,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③,皆阬之咸阳④,使天下知之,以惩后⑤。——《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1.悉(xī):尽,全。案问:审问。

2.传:传,辗转。相告:递相告发。引:牵连,即供出别人。

3.自除:指秦始皇亲自削除诸生名籍。

4.阬(kēng):同“坑”,这里是坑杀、活埋的意思。

5.惩(chéng)后:警戒后来者。


【译文】

(秦始皇)于是派御吏去一一审查,这些人辗转告发,一个供出一个,始皇亲自把他们从名籍上除名,一共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阳,让天下的人知道,以惩戒以后的人。

 

【成语】

焚书坑儒: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后多用来指文化专制。


课后拓展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①。非博士官所职②,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③。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④。以古非今者族⑤。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⑥。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⑦。——《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1.记:典籍。

2.职:主宰,掌管。

3.诣(yì):到、送去。尉(wèi):官职名,郡尉。杂:共,全都。

4.偶语:相对私语。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叫弃市。

5.族:灭族,满门抄斩。

6.黥(qíng):古代刑罚之一,脸上刺字、涂墨。城旦:秦汉时刑罚名。白天守边防寇,晚上筑长城,刑期四年。

7.卜筮(shì:占卜。用龟甲称卜,用蓍(shī)草为筮。种树:种植。


【译文】

“臣(李斯)请求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去一起烧掉。有敢在一块儿谈议《诗》、《书》的处以死刑示众,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吏如果知道而不举报,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处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处以城旦之刑四年,发配边疆,白天防寇,夜晚筑城。这次不取缔的书,只包括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



点此立即报名【暑期基础国学--史记】课程



第五讲  指鹿为马


赵高欲为乱①,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②,持鹿献于二世③,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④,或言马以阿顺赵高⑤。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⑥。——《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1.欲:想要。

2.设验:意思是设下计谋进行试验。

3.持:拿着、握住。

4.或:有的人。

5.阿(ē)顺:曲意顺从。

6.中:中伤。


【译文】

赵高想要谋反,恐怕群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计谋进行试验,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把鹿说成是马。”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

 

【成语】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课后拓展


二世曰:“吾愿得一郡为王。”弗许①。又曰:“愿为万户侯。”弗许。曰:“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②。”阎乐③曰:“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麾其兵进④。二世自杀。——《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1.弗(fú)许:不同意。

2.比(bì):并列,跟……一样。公子:国君的儿子。

3.阎(yán)乐:秦国大臣,赵高的女婿。

4.麾(huī):指挥。


【译文】

秦二世说:“我希望得到一个郡做个王。”(阎乐)不答应。(秦二世)又说:“我希望做个万户侯。”(阎乐)还是不答应。二世又说:“我愿意和妻子儿女去做普通百姓,跟那些公子一样。”阎乐说:“我是奉丞相(赵高)的命令,为天下人来诛杀你,你即使说了再多的话,我也不敢替你上报。”于是(阎乐)指挥着士兵上前。秦二世就这样自杀了。



点此立即报名【暑期基础国学--史记】课程

 


第二章  千古一帝·楚霸王


第一讲  取而代之


秦始皇帝游会稽①,渡浙江②,梁与籍俱观。籍曰:“彼③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④,族⑤矣!”梁以此奇⑥籍。——《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

1.会稽(kuài jī):秦朝设立的郡名,在今江苏、浙江一带。

2.浙(zhè)江:即钱塘江,在今浙江省内。浙江省因此而得名。

3.彼(bǐ):他,那个。

4.毋(wú)妄(wàng)言:不要胡说!毋:不要。

5.族:族诛,灭族,满门抄斩。

6.奇:认为……很奇特。


【译文】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

 

【成语】

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课后拓展


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③。——《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

1.项籍(jí):即项羽。项藉,字羽。

2.去:放弃,丢下。

3.竟(jìng)学:学到底。竟,终于,完毕。


【译文】

项羽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这种行为)很生气。项羽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点此立即报名【暑期基础国学--史记】课程



第二讲  破釜沉舟


项羽乃悉①引兵渡河②,皆沉船,破釜甑③,烧庐舍④,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⑤,绝其甬道⑥,大破之。——《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

1.悉(xī):全部,都。

2.渡河:过河。

3.釜(fǔ):锅。甑(zèng):做饭用的一种瓦器。

4.庐舍(shè):房屋,住宅。

5.九战:多次战斗,“九”非实指。

6.甬(yǒng)道:两旁有墙或其他障蔽物的通道。


【译文】

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

 

【成语】

破釜沉舟:砸烂锅凿沉船然后和敌人决战,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课后拓展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①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②。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③,无不膝行而前④,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⑤。——《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

1.壁(bì):军队搭起的壁垒。

2.惴(zhuì)恐:恐惧。

3.辕(yuán)门:即营门。古时军营用两辆兵车竖起车辕相对为门,所以叫辕门。

4.膝行(xī  xíng)而前:跪着向前走。膝行,用膝盖行走。

5.属(shǔ):从属、管辖。

 

【译文】

到楚军攻击秦军时,诸侯军的将领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被吓得战慄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点此立即报名【暑期基础国学--史记】课程

 

 

第三讲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张良至军门①,见樊哙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③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④。”——《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

1.军门:军营外的大门。

2.樊哙(fán  kuài):刘邦手下的大将。

3.沛(pèi)公:指刘邦。

4.与之同命:跟沛公共生死。一说:“同命”即拼命。


【译文】

(见此情景,)张良走到军门,找来樊哙。樊哙问道:“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正在舞剑,他一直在打沛公的主意呀!”樊哙说:“这么说太危险啦!让我进去,我要跟沛公同生死!”。

 

【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舞剑的目的是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课后拓展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①,不能辞②。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③,再拜献大王足下④;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⑤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⑥,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⑦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⑧。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⑨。”——《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

1.不胜杯杓(sháo):意思是不能再喝。不胜,禁不起。杯杓,两种酒器,这里借指酒。

2.辞:告辞。

3.谨(jǐn):恭敬的。璧(bì):一种玉器,是古代人在典礼时使用的礼器。一双:两只。

4.再拜:表示恭敬的礼节,这里就是恭敬的意思。足下:对对方的敬称。

5.大将军:指范增。

6.督(dū)过:责备。

7.撞(zhuàng):冲打,碰击。

8.竖子:等于说小子。

9.虏(lǔ):俘虏。


【译文】

张良进去致歉说:“沛公酒量不大,喝得多了点,不能跟大王告辞了。谨让臣下张良捧上白璧一双,恭敬地献给大王足下;玉斗一对,恭敬地献给大将军足下。”项羽问道:“沛公在什么地方?”张良答道:“听说大王有意责怪他,他就脱身一个人走了,现在已经回到军营。”项羽接过白璧,放在座位上;亚父范增接过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剑来砸碎了,说:“唉!这小子没法跟他共谋大事,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刘邦了。我们这班人就要成为他的俘虏了!”



点此立即报名【暑期基础国学--史记】课程


第四讲  沐猴而冠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①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②而冠③耳,果然。”——《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

1.绣(xiù):锦绣,一种花纹繁复的丝织品。

2.沐(mù)猴:猕猴

3.冠(guàn):动词,戴帽子。


【译文】

项羽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

 

【成语】

沐猴而冠:猕猴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课后拓展

 

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①。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②,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③:“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④。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⑤,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⑥。”项王许之。——《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

1.间(jiàn):离间,指离间项王与范增的关系。

2.太牢具:指极丰盛的筵席。古代祭祀或宴会,牛、羊、豕三者齐备叫太牢。具,饭食,酒肴。

3.详:通“佯”,假装。惊愕(è):惊讶。

4.恶食(shí):粗劣的饭食。食(sì)项王使者:给项王使者吃。

5.私:暗地里的勾结。

6.赐骸(hái)骨:意思是乞身告老。古人做官年老要求退休叫做乞骸骨。归卒伍:意思是回乡为民。


【译文】

刘邦很担心(项羽使用范增的计策),就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项羽的使者来了,刘邦让人准备了特别丰盛的酒筵,端过来刚要进献,一见使者又装作惊愕的样子说道:“我们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却是项王的使者。”把酒筵重又撤回,拿来粗劣的饭食给项羽的使者吃。使者回去向项羽报告,项羽竟真的怀疑范增和刘邦有勾结,渐渐地把他的权力剥夺了。范增非常气愤,说:“天下事大局已定,大王鲵自己看着办吧。希望您把这把老骨头赐还给我,让我回乡为民吧。”项羽答应了他的请求。



点此立即报名【暑期基础国学--史记】课程



第五讲  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垓下①,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②。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

1.垓(gāi)下:位于今安徽省,是刘邦、项羽的最后决战之地。

2.数重(shù chóng):好几层。


【译文】

项羽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吃惊地说:“难道刘邦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他的军队里)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

 

【成语】

四面楚歌:项羽被包围时四面八方都是家乡的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课后拓展

 

垓下歌

【秦】项羽


力拔山兮①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②。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③!

 

【注释】

1.兮(xī):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

2.骓(zhuī):毛色苍白相杂的马。逝:跑。

3.奈(nài)若何:把你怎么办。若:你。


【译文】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啊,豪气世上无人能比。

但时局对我不利啊,乌骓马跑不起来了。

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

虞姬啊虞姬!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点此立即报名【暑期基础国学--史记】课程


 

第三章  千古一帝·汉武帝


 

第一讲  子虚乌有


上①读子虚赋而善之②,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③!”得意④曰:“臣邑人⑤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释】

1.上:皇上。此指汉武帝刘彻。

2.善之:赞美《子虚赋(fù)》。

3.朕(zhèn):秦始皇时确定的皇帝的自称。哉(zāi):语气词。

4.得意:人名,杨得意。

5.邑(yì)人:乡人,同乡。

 

【译文】

一天,武帝读《子虚赋》,认为写得好,说:“我偏偏不能与这个作者同时生活啊!”杨得意说:“我的同乡人司马相如自称是他写了这篇赋。”武帝很惊喜,就召司马相如来询问。

 

【成语】

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课后拓展

 


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①;“乌有先生”者②,乌有此事也,为齐难③;“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④。故空藉此三人为辞⑤,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⑥。其卒章⑦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⑧。奏之天子,天子大说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释】

1.虚言:虚构的言辞。称(chēng):陈述、夸耀。

2.乌:何、焉。“乌有”犹言“哪有”,即没有。

3.难(nàn):诘难。

4.明:阐明。天子之义:做天子的道理。

5.空藉(jiè):假借。

6.推:推演。苑囿(yuàn  yòu):古代畜养禽兽供帝王玩乐的园林。

7.卒(zú)章:最后,终章。

8.因以:借以。风(fěng):通“讽”,委婉含蓄地劝告。谏(jiàn):谏言、建议。

9.说(yuè):通“悦”,高兴。


【译文】

司马相如用“子虚”这虚构的言辞,是为了陈述楚国之美;“乌有先生”就是哪有此事,以此为齐国驳难楚国;“无是公”就是没有此人,以阐明做天子的道理。所以假借这三个人写成文章,用以推演天子和诸侯的苑囿美盛情景。赋的最后一章主旨归结到节俭上去,借以规劝皇帝。把赋进献天子后,天子特别高兴。



点此立即报名【暑期基础国学--史记】课程

 


第二讲  仙山琼阁


天子既已封泰山①,无风雨灾,而方士更言蓬莱诸神若将可得②,于是上欣然庶几③遇之,乃复东至海上望,冀④遇蓬莱焉。——《史记·封禅书》


【注释】

1.封泰(tài)山:在泰山封禅(shàn),这是中国古代皇帝级别最高的祭祀典礼。

2.蓬莱(péng lái):传说中有神仙居住的海岛。

3.欣(xīn)然:高兴的样子。庶几(shù jī):差不多,也许可以,希望能。

4.冀(jì):希望。

 

【译文】

天子封禅泰山之后,没有遇到风雨灾害,因此方士们纷纷说他不久将能见到蓬莱山诸神,皇上也非常高兴的认为是这样,就重新东行到海上观望,希望能遇到蓬莱山上的神灵。

 

【成语】

仙山琼阁:指仙人所居住的仙境,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


课后拓展

 


今上封禅①,其后十二岁②而还,遍于五岳、四渎矣③。而方士之候祠神人④,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而公孙卿之候神者,犹以大人之迹为解,无有效。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⑤。——《史记·封禅书》

 

【注释】

1.封禅(shàn):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

2.岁:年。

3.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这五座名山,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名山。四渎 (dú):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这四条在中国古代曾经很重要的河流。

4.祠(cí):祭祀。

5.益:更加、越来越。怠(dài):倦怠、不放在心上。迂(yū)语:夸张的、不切实际的言谈。


【译文】

今天子自封禅始,其后十二年间,五岳、四渎遍祭一周。而迎候并祭祀神人的方士,以及人海寻求蓬莱山的,终究没有效验。如公孙卿那样的候神者,还能以神人的脚印来辩解,再无其他效验。因而天子越来越对方士怪诞、迂阔的话感到厌倦懈怠了。



点此立即报名【暑期基础国学--史记】课程



第三讲  不得要领


地肥饶①,少寇②,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③。骞从月氏至大夏④,竟不能得月氏要领⑤。——《史记·大宛⑥列传》


【注释】

1.肥饶(ráo):肥沃富饶。

2.寇(kòu):敌人、入侵。

3.殊(shū):特别、很、完全。胡:指匈奴。

4.骞(qiān):指张骞。月氏(ròu  zhī):匈奴崛起以前居于河西走廊、祁连山古代游牧民族,后来被匈奴打败,南下印度建立了贵霜王朝。大夏:古代西侵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王朝,被月氏灭亡。

5.要领:要,通“腰”,指衣腰。领,指衣领。喻人的主旨,谓月氏对与汉共击匈奴之事没有明确态度。

6.大宛(yuān):古代中亚国名,位于帕米尔西麓(lù),锡(xī)尔河上、中游,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译文】

(大月氏)地方土地肥美富饶,很少有敌人侵犯,心情安适快乐。(大月氏国王)自己又认为离汉朝很远,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心意。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对联汉击匈奴的明确态度。

 

【成语】

不得要领:“要领”比喻关键的地方,这个词用来形容抓不住关键。


课后拓展

 

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①,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②,以为质于外国③,外国由此信之。——《史记·大宛列传》

 

【注释】

1.凿(záo)空:犹言“凿孔”,开辟孔道,此指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

2.博望侯:指张骞,张骞归国后被封为博望侯。

3.为质:作为取信的保证。


【译文】

过了一年多,张骞派出的沟通大夏等国的使者,多半都和所去国家的人一同回到了汉朝,从此西北各国从这时开始和汉朝有了交往。然而这种交往是张骞开创的,所以,以后前往西域各国的使者都称博望侯,以此取信于外国,外国也因此而信任汉朝使者。



点此立即报名【暑期基础国学--史记】课程


 

第四讲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天子为治第①,令骠骑②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③。”由此上益重爱之④。——《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注释】

1.治第:建造府第。

2.骠骑(piào qí):指霍去病,霍去病曾任骠骑将军。

3.无以:不用。家为(wéi):为家,经营自家之事。

4.爱:喜爱。


【译文】

汉武帝为骠骑将军霍去病修盖了府第,让他去看看,霍去病却回答说:“匈奴还没有消灭,我无心考虑自己私家的事情!”从此以后,武帝更加重用和喜爱霍去病了。

 

【成语】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时间或没有心情去考虑个人的家庭问题,多用来形容热爱工作或是热爱国家。


课后拓展

 

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①,合短兵②,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③,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④,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⑤。——《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注释】

1.焉(yān)支山:匈奴的圣地。霍去病率兵西进击败匈奴,夺得河西地区,自此,焉支山成为胜利的象征而载入史册。

2.合短兵:以短兵器(刀和剑之类)交战。合:会。

3.全甲:指全副武装的敌人。

4.浑邪(yé):浑邪是汉代匈奴的一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破陇西,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dū wèi)。

5.休屠(chú):地名,凉州的古称,休屠王城所在地。祭天金人:匈奴人祭天时用的金属偶像。


【译文】

(霍去病的大军)转战六天,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与敌人短兵相接,杀死了折兰王,砍掉卢胡王的头,诛杀了全副武装的敌兵,抓获了浑邪王的儿子及匈奴相国、都尉,歼敌八千余人,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点此立即报名【暑期基础国学--史记】课程

 

 

第五讲  夜郎自大


滇①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②我大?”及夜郎侯亦然③。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④,不知汉广大。——《史记·西南夷⑤列传》


【注释】

1.滇(diān):古族名,在今中国云南滇池附近地区,因此云南省别称为“滇”。

2.孰(shú)与:与……比,哪一个……。

3.亦(yì)然:也是这样。然,如此。

4.一州(zhōu)主:一州之主。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

5.西南夷(yí):汉时对分布在今甘南、川西、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总称。


【译文】

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成语】

夜郎自大:夜郎王在汉朝使节前自高自大,认为自己的国家比汉朝还大。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课后拓展

 

始楚威王时①,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②,略巴、蜀、黔中以西③。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④。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⑤,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⑥。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⑦,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⑧,变服⑨,从其俗,以长之⑩。——《史记·西南夷列传》

 

【注释】

1.楚威王:楚国的国君。这里是楚威王是楚顷襄王之误。

2.庄蹻(qiāo):楚国将军。于楚顷襄王时率兵沿长江从黔中进入云南。将(jiàng):率领。循(xún):沿着。江:长江。

3.略:攻取。巴(bā):古代巴国地区,今重庆一带。蜀(shǔ):古代蜀国地区,今成都一带。黔(qián)中:黔江流域一带,今贵州地区。

4.苗裔(yì):后代子孙。

5.旁:四边,周围。

6.兵威:军事威力。定:平定。

7.会:恰巧。击夺:攻击夺取。

8.塞(sè):堵塞。其众:指庄蹻的大军。王滇:在滇中称王。

9.变服:改变楚的服饰,穿起当地人的服装。

10.长之:给当地人当长帅。


【译文】

当初在楚威王时,派将军庄蹻率领军队沿着长江而上,攻取了巴郡、蜀郡和黔中郡以西的地方。庄蹻是从前的楚庄王的后代子孙。庄蹻到达滇池,滇池方圆三百里,湖旁边都是平地,肥沃富饶的地方有几千里。庄蹻依靠他的军队的威势平定了这个地方,让它归属楚国。他想回楚国报告这情况,正赶上秦国攻打并夺取了楚国巴郡、黔中郡,道路被阻隔而不能通过,因而又回到滇池,借助他的军队做了滇王,改换服式,顺从当地习俗,因此当了滇人的统治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