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寻李汝珍的人生轨迹

 国民一员 2018-07-19
追寻李汝珍的人生轨迹
位列十大古典白话小说的《镜花缘》虽闻名于天下,但其作者李汝珍的存世资料却极为稀少,目前所见的资料都是东鳞西爪,甚至难以勾勒其生平面貌。笔者不揣谫陋,追踪李汝珍,三下江苏,踏勘古迹,访查旧闻,书其概略,粗率成篇,以飧同好。
一、 板浦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金秋时节,十余岁的京城少年李汝珍,随着出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的长兄李汝璜来到了海州(今连云港)辖下的板浦。这个操着一口京腔的花季少年如玉树临风,风姿翩翩。而他所莅临的古镇板浦,却也是钟灵毓秀、地杰人灵。自此,李汝珍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轨迹留在了板浦,而板浦也用自己的丰厚底蕴滋养了这位“咄咄北平子”,蕴育了有着“万宝全书”之称的古典白话小说《镜花缘》。究竟李汝珍是照耀板浦的一道祥光,还是板浦是抱荆山之玉的一块瑞地?二者的结合是人之幸抑或是地之幸呢?
“讲古讲古,讲到板浦,板浦冒烟,讲到天边……”
板浦是古老的,2500前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已有了在此生息劳作的先民。西汉初年即以“北浦”之名见诸载籍。隋大业八年(612年),板浦建镇,但还是“澒洞吞百谷,周流四无垠”的浩瀚景象。唐初,大军跨海征战,为了兵马宿营和过往,大量砍伐了苍梧山(今云台山)的树木锯成木板,这些“苍梧板”被人们铺垫在浅滩沼泽处以利往来,久之,便得名“板铺”,后演变为“板浦”。板浦“得山海之势,具鱼盐之利”,宋代便已成淮北的四大盐场之一。明清以来,板浦相继成为盐运和漕运重地,官方设署办差,民间商贾辐辏,成为淮北盐都。
我们无法知道初踏上板浦的少年李汝珍的感受,他定然是用充满好奇的眼光睇视着这个他即将“久做寓公”达30多年的古镇:这里筑有高大的城墙,东南西北各开一门,城内如棋盘格局,官署、民宅、商户、庙宇鳞次栉比,镇城中一条小河纵贯南北,将古镇分为东西两半,河上有数座别致造型的石桥和木桥,如螮蝀伏波,沟通往来。他眼中的板浦,绿水萦绕,玉带中漂,庭院幽深、小巷屈曲。
板浦场盐课司署是李汝珍的家,它建在镇城中心河东孙家桥北,是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造的,有“官厅三间,后厅三间,书房二间,门楼一座,廨舍二所”。清乾隆二十八年(1768年)又经过了改建,衙门坐北朝南,大门两侧是八字墙,门前有一狮虎浮雕的影壁。署内分前后两院,两院之间有木构飞檐的穿廊相连,后院的东厢建有花园,李汝珍就居住在面对花园的东厢房。在这里,李汝珍曾受教于板浦籍的经学大师凌廷堪。这位凌次仲夫子精通经学和音韵学,诗词歌赋更不在话下,对李汝珍的影响极深。李氏三昆仲(汝璜、汝珍、汝琮)都是有着深厚家学渊源的文人,家中自是常常“谈笑有鸿儒”的,板浦的学者名士济济一堂,研讨学术,切磋技艺,集一时之盛。署中的书房“清琅玕轩”,是举行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朐阳公弈”(围棋比赛)的场所。李汝珍在这里度过了十六年的光阴,从一个懵懂少年,成为一个“于学无所不窥,旁及杂流,如壬遁、星卜、象纬、篆隶之类,靡不日涉以博其趣”的学者。在这里,他萌发了创作《镜花缘》的最初构想,板浦的士农工商,社会百态,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在这里,他还迎娶了一生中唯一的红颜知己板浦望族许氏的一位闺秀。遗憾的是,这座盐课司大使衙门毁于1939年4月21日—24日的日寇大轰炸,常年的青草瓦砾、朽木枯藤,现如今旧址改建为宿舍,当年的风流蕴藉,都荡为寒烟冷雾了。
板浦的东大街西,就是现在的李汝珍纪念馆,据说原是李汝珍的姻亲许家的一所宅院,嘉庆六年(1801年)后,李汝珍迁居于此。纪念馆占地1500平米,除旧有的宅院外,还建了门厅和主展厅。故居是一个两进院落,计有房屋十二间,是典型的清代海属风格,青砖小瓦马尾墙、厦檐、曲折花格窗。进故居的小门是一个小小的园圃,其内疏竹掩映,绿草丛生,最南端有一口古井,倚西墙是一泓池水,东侧的花坛有一株百龄石榴树,枝干虬曲,翠萼朱实,甚有风致。墁地的青砖上遍布青苔,莹润可爱,令人不忍踩踏。盛夏时节,花木扶疏,蝉噪莺啼,别有情趣。循小径前行,就是中院的穿堂,其左厢是书房,正当南窗摆放着书桌,斑驳的树影洒在书桌上,给人静谧温馨的感受。右厢是一组廊房,是玩赏琴棋书画的所在,尽显文人雅趣。走过穿堂,是一个小小天井,其间几杆翠竹映窗,竹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其后就是作为起居室的堂屋了。穿过回廊来到后院,映目郁郁葱葱,是一株枝繁叶茂的皂角树,据说已有200余年树龄了,是板浦的三大古树之一,浓荫翠盖,约有半亩。整个院落错落有致,古朴幽雅。我们可以想象李汝珍“花间月下,对酒征歌,兴至则一饮百觥,挥霍如志”的豪放情状,正如他的那阙《行香子》所写的:春满尧天,溪水清涟,嫩红飘,粉蝶惊眠。松峦空翠,鸥鸟盘鹮。对酒陶然,便博个,醉中仙。
李汝珍纪念馆斜对面的通鱼巷内就是二许故居,李汝珍关系最密切的挚友莫过于被称为“东海双璧”的许乔林、许桂林兄弟了,由于娶了他们族中的姐姐,李汝珍被许氏昆仲亲热地称为“松石姊夫”。许氏是板浦的三大望族之一,二许的祖父许阶亭卸任回籍后,对自家宅院大加扩建,北自东大街,南至鱼市口。至二许时,又加以规划整理,构成了三进院落,内有房间三十六间,包括有厅堂、厢房,以及前花园、后花园、西花园。后院的北首是一座砖木结构的面阔三间的二层楼房。二层的西厢是二许的藏书楼,东厢是“著书房”,中间则是“会文厅”。作为许家娇客的李汝珍是这里的常客,据说还曾借住在藏书楼下,与二许朝夕相见、切磋会文,《镜花缘》的原版板片也藏于宅中。二许故居也同样遭到日寇的轰炸,仅存的三间堂屋又被日寇占据,二许的著作手稿连同《镜花缘》的板片也被这帮强盗取火烧尽了。如今,许家的后人还居住在已改建过的小院里,故居遗物仅剩门口的一对石鼓了。
李汝珍约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最后离开板浦的,在离开自己度过了一生大部分时光的板浦时,他的内心该是何等的惆怅,对这个第二故乡该是怎样深情地投下这最后一瞥。
二、 草堰
嘉庆七年(1802年),李汝珍的长兄李汝璜实任草堰场盐课司大使,李家随迁至草堰场并定居10年之久。李汝珍除曾短暂赴河南投效治河外,往来于淮北、淮南间,曾两度在草堰度过了一段时光。草堰也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六朝时便有刘宋武帝刘裕曾避兵卧龙桥下的记载。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筑堤以御海潮,民受其惠,誉称为范公堤。据说在宋元间,人们为防卤水倒灌,在水道口用柴草和泥土混合筑堰,草堰由此得名。元末,白驹场人张士诚在此聚义,率先举起反元大旗,由此奏响了一曲群雄逐鹿的铁血悲歌。明清以降,草堰场成为淮南盐运重地,最盛时,曾有丁溪、小海、草堰三个盐课司衙门并排建在镇内的长街上。如今的草堰,早已逝去了往昔的繁华,盛时的遗迹散落在荒烟蔓草间,还能供游人发一番感慨。
草堰的古迹呈很规律的两纵一横分布,所谓两纵,就是位于镇东的古范公堤和南北纵穿古镇的夹沟,一横则是草(草堰)小(小海)公路。镇北起自纪念张士诚的北极殿,南至串场河与小海河交汇处的鸳鸯闸,夹沟之水从古镇的中心流过,南北各与串场河相接。夹沟两岸多为颓败的青砖小瓦房,依稀还有当年“长街三里,典当七户,东西大市百货云集”的胜景。夹沟西侧面河而立的钱氏卷瓦楼,面阔三间,上下两层,屋脊峭拔,简约整饬。这座建于明末清初的杰构,想必引起过李汝珍的注意,他也许曾登临其上,观赏过夹沟两岸的胜景和沟中樯橹相连的盐船。镇北的夹沟北河口,横跨有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的永宁古桥,这座单拱石桥极具曲桥丰韵,如同水照双月,长虹卧波。全桥呈五方梯式踏阶结构,河东两处正面踏阶,直通镇内大街;向南的踏阶,通向河东沿岸的茶馆、酒肆;河西的三处踏阶,正面直通西方庵,而南北两踏阶,通向镇内商店林立的繁华地带。桥体构思巧妙、美观,石桥南北两侧,各有石刻对联一副,南侧为“路接东亭曰康曰庄占利济,桥成北堰乃文乃武际风云”,北侧题“三百载逸韵风兴怀前哲,亿万年丰功伟绩泽被群伦”,如点睛之笔,为古桥增色不少。桥上无疑曾留有李汝珍的足迹,他或曾伫立桥头,眺望过东边的茫茫大海,或凭栏品赏过水照双月的美景。
草堰场盐课司衙门在夹沟之东,玉带河之北,如今已作白地,嘉庆十一年(1806年),李汝珍的音韵学著作《李氏音鉴》就是在此定稿,并由李汝璜写了序。盐课司衙门之东是镇上的文庙,文庙再往东,是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的古庙玉虚观,故老有言,当年李汝珍就住在玉虚观第二进院的三官楼上,传说如此,姑且信之。观早已不存,今仅余凿于明万历年间的一口义井,井水甘甜清冽。据说草堰的水质是淮南地区最好的,草堰人取水以糯米发酵制成“浆酒”,这是一种如同酒酿的低度甜酒,当年曾给李汝珍留下过深刻印象,他在《镜花缘》九十六回中酉水阵所列的55种名酒中,特意记下了一笔:盐城草堰浆酒。这是李汝珍现存作品中唯一提及草堰之处。
李汝珍的官运不佳,捐了个候补县丞,两度选官都未能授实缺,一度曾做幕宾,往来于两淮间,他天性好游,在众多古城古镇中驻留过,他每每涉笔成趣,将自己游历生活中所了解到的各种地方风物巧妙地植入小说中,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盐城便仓镇的枯枝牡丹、沭阳的五色石榴都是这样走进了《镜花缘》。淮南那些充满古韵的小镇,应该都留下过李汝珍的足迹,他说过,“见闻未广,不足以豁襟期;阅历未周,不足以阔眼界”。做幕宾、会文友、寻幽访古,这对于“枕经葄史,子秀集华,兼贯九流,旁涉百戏,聪明绝世,异境天开”(许乔林语),有着穷探野史、于学无所不窥精神的松石道人来说,应该是生活的常态。正是靠着采拾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才有了那部消磨了他三十年层层心血的“花样翻新旧稗官”的《镜花缘》,我们才能在他的笔下见识了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见识了那个年代的世相百态。
三、 扬州
李汝珍自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赴苏州监刻《镜花缘》后其事迹就再无明确记载了,前辈学者对李汝珍晚年的行踪做了诸多推测,有认为其回大兴原籍的,有认为其终老于海州板浦的。孙佳讯先生根据板浦许氏后人的口碑资料推测李家自李汝璜嘉庆十六年(1811年)卸任草堰场盐课司大使后“可能移家扬州”,但缺乏相关的文献证据。笔者偶然阅及李汝珍侄孙李维醇的挚友孔继鑅的一首诗,诗中明言李家“尽室迁扬州”。李家不仅落籍扬州,还在扬州建了家族墓地,即便是在大兴故籍去世的人,也要归葬广陵。依此可断定,扬州不仅是李汝珍晚年的居住地,而且也是他的最终归宿地。能在风光旖旎、文教昌盛的扬州落籍安居,我们不禁为李汝珍感到欣幸。
谈到李汝珍扬州的行迹,首先就要提扬州的运司衙门。所谓“运司”是指“两淮都转盐运使司”,是管理两淮盐务的机构。扬州正是在盐务带来的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才孕育了丰厚多门的地方文化。而主持盐运司的钦加二品衔的盐运使们,往往成为倡导文化、奖掖学者的风雅主人,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吴敬梓的恩主卢曾等。所以运司衙门不仅是盐政中心,更是一方的文化中心。李汝珍的长兄李汝璜此时已“官扬州盐场”(清·袁洁《蠡庄诗话》),是资深的盐政官员,出入运司公门自不待说,就是李汝珍本人晚年也是凭着候补县丞的身份进入盐政机构做幕僚,想必也是此中常客。
运司衙门旧址在扬州国庆路上,今仅存门厅一座。这座门厅悬山结构,上覆灰色筒瓦,正脊高近8米,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五檩,门前两侧筑有八字墙,门前立石狮一对,石狮清癯挺拔,颇具江南风格,迥异于北方石狮的肥头肉耳、敦实壮硕。遥望久之,思越百载,恍若看到身穿八品文官补服的李汝珍正拾阶而上步入署中,正可借助他的眼光看一看盛时的运司衙门:署内建筑朝南,分四路布局,院落前后七进、九进、十一进不等,南北通长360米,东西径宽120米,占地60亩。其间厅堂林立,共有500多间,面阔则三间、五间、七间不等,有仪门、大堂、二堂、三堂、景贤楼、清燕堂,以及银库、公廨等,端的是气势恢弘。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随着清廷的没落,运司衙门屡遭兵燹,最终只余这一座门厅局促于一隅,供人们凭吊那逝去的岁月。
李汝珍在扬州的家幸而也留有不太明晰的线索,据笔者所考,道光某年的中秋,板浦许氏的后人许桐茂曾应李汝璜的次子李若金(字君竹)之邀泛舟游览平山堂、红园、小金山,天色渐晚时,又乘船由北水关出回至李家。北水关外是丰乐下街,这里正是乾隆年间的“丰市层楼”一景的所在,曾是著名的集市贸易场所,故又称“买卖街”。这里令人流连的景色在于园林与茶肆相结合临水而筑,可以观临水之台榭,品香茗于河滨,尽情领略“绿杨城郭”之美。许桐茂在诗中描述李家的宅院“中庭树木多,窗开绿阴里”,是一所不错的宅院,显然不是只任过功臣馆誊录官的李若金所能置办的,当是李如璜所留的旧宅。
一代文学家、音韵学家李汝珍约在道光十年(1830年)前后辞世,这样一位才情卓越的学者,诗文飘零,墨迹无存,然而达观的他恐未必会计较于此,正像他说的:“人生在世,千谋万虑,赌胜称强,奇奇幻幻,死死生生,无非是一局围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