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菜市 ![]() □戴官宝 都天庙文化历史街区,是清江浦最古老的街区。这里街巷纵横,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有京剧大师周信芳、世界摄影大师郎静山等历史文化名人故居。 ![]() 东菜市位于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东北角,文渠东水关北,这里曾是都司衙门所在地,后来都司衙门毁于战火。解放前后这里常有菜农摆地摊卖菜,这些菜农都是南园(今楚秀园)及周边的菜农,他们用的都是农家肥,种出的蔬菜新鲜水嫩,很受周围市民喜爱。清江市蔬菜公司,后来也在这里设有固定摊位,他们卖的是需要票证的猪肉、豆腐、蔬菜等。改革开放后,南园改建楚秀园,菜农们搬迁走了,没有人在这里卖菜了,蔬菜公司的固定摊位也撤了。东菜市后来被清江市房产公司及居民房盖满了房屋,有的巷道还不足一米宽,并且弯弯曲曲的,象迷宫一样进得去岀不来。 ![]() 东菜市在民国以前是都司衙门所在地。衙门口影壁前有一座很气派的四合院,四合院大门朝北,左右一对镇宅石狮和上马石,跨过三十厘米高的门槛,经过过道拐弯到院心。三间堂屋座北朝南,门檐上书“宝德堂”三个金色大字,闪闪发光。十一路桁条跨度,堂屋显得十分宽敞,三十六厘米厚清砖墙壁。层面上是洪草荻做成,几十年不腐烂,建筑内冬暖夏凉,室内外温差近十度。这座气派高雅的建筑是谁家呢? ![]() 东菜市14号居民,今年72岁的陈耀华说:这座四合院是他的高祖陈菊泉老宅,高祖是扬州八大盐商之一,也是朝廷正四品官员。在扬州拥有一处极为豪华的官邸,堂号为“宝寿堂”。他出资在淮北盐场板浦镇盐圩周围,购买了当地三分之二盐田,雇有几千名盐工晒盐。为此他要经常往返扬州和板浦两地之间,特别是坐船到清江浦大闸口,北上板浦必须得渡过风高浪急的黄河。虽然是在王家营镇骡马街上,陈菊泉拥有自家的马车店,坐自家的轿马车北上,但遇上大风天气,要等风平浪静的天气,才能坐渡船过黄河。换乘之日,都要在清江客栈住上几天。住厌了各大客栈的陈菊泉,萌生自己在南船北马的清江浦置办一处房产,以更方便北上南下。这想法得到了淮阴县县衙的赞同和支持,他们为他选中都天庙街区东侧紧靠文渠北的一块地。文渠边岸柳成行,成片合抱粗的大槐树,树荫连连,槐花飘香。出水关就是风景美丽的南园。出东门到轮船码头就几分钟;过清江大闸去安涉桥十五分钟,即可渡黄河北上,十分方便。这样陈菊泉北上板浦,有王营镇陈氏轿马车店,挂着四品官旗帜的轿马车。南下扬州有挂着四品官旗帜的官船。无事则在清江浦访亲会友,好不自在。 ![]() 后来陈菊泉将板浦盐场交给长孙陈仁炳(陈耀华祖父)管理。每年上万银两进账,引起各处土匪的关注,经常会有土匪骚扰。在新海连衙门的协助下,经常抓捕很多土匪。在民国动乱时期,更是无政府状态,只好自己顾保镖,所有管理人员及帐房先生,都暗地配有勃朗宁手枪。以保护自己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后来的陈菊泉,长住清江浦宝德堂,颐养天年。将扬州几十间官邸宝寿堂及盐商事务交给儿子陈殿武掌管。陈殿武武功高强,能飞檐走壁,出门从不用保镖。而且特别重视对子女教育,在宝寿堂内开办各级私塾学校,包括聘请多名大学教授,教授陈氏家族及亲友子女,为自己的儿子陈煜炎打下了坚实文化基础,并且送复旦大学政治系就读。毕业后留校,担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退休后聘为复旦大学图书馆终身名誉馆长。他是复旦大学活资料,台湾及海外来校友,学者拜访聚会,都邀请他到场,直到九十五岁,无疾而终。 陈氏家族频岀人才:陈耀华的三姑奶陈璿仪,民国武汉财政部任科长; 七姑奶陈瑾仪终身服务于宋庆龄基金会,担任财务总管; 二姑父何钟杰留日任教,开国总理周恩来曾受教于他。 …… 陈耀华高祖陈菊泉仙逝,厚葬在清江浦今楚秀园南侧,徐家湖路西侧,今邮政局宿舍的位置,置办一块墓地,并雇有专人长年看管墓地。 陈耀华现在家中堂屋正中央,还高悬着高祖父正四品官巨幅画象,让人看着心生敬畏。 ![]() 【作者简介】戴官宝:79岁,当过兵,打过仗,干过公安,管理过公路。退休后,以读些书报、写点文章为乐。 ![]()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