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迤逦安阳之殷墟残照

 国民一员 2018-07-19

迤逦安阳之殷墟残照

迤逦安阳之殷墟残照

迤逦安阳之殷墟残照

迤逦安阳之殷墟残照

迤逦安阳之殷墟残照

安阳因为有了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考古发掘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而获得“中华第一都”的美名,它在世界史上的价值是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那时的世界,多是一片洪荒榛莽,青铜文明寥若晨星,除古中国外,掐着指头算来,也就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克里特岛这几处。作为这一代伟大王朝的都城,这里铸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产生了中国第一套完善的文字系统---甲骨文。正是有了这些扎扎实实的古文明的鉴证,曾被中外疑古人士当成神话推送至天国的商王朝才重返人间,它的历史才成为信史,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曾赞道:“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公元前1319年,在这个久远得能使人产生无数浩叹的年份,第20代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结束了商王朝都城屡迁的动荡历史,自此至公元前1046年,“凡273年,更不徙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一直是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以致作为都城的殷与国号商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被后人称为“殷商”。在近300年的时光里,这里上演着一幕幕史诗般的雄奇篇章。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殷并没有被破坏,周武王为了安抚殷商遗民,命帝辛(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在殷实施统治,不过此时的殷商,已沦为“小腆”(小国、余孽之意),附属国的屈辱自然令有629年“天子之国”历史的殷商贵族难以接受,两年后,趁周武王去世之际,武庚起兵叛周,周朝的实际执政者周公旦在次年就亲临卫地,组织对殷的进攻,结果“殷大溃”,武庚被杀,殷商王朝残余的一切均在战火中灰飞烟灭。仅仅数年后,前殷商贵族箕子途经殷地,前往凭吊时,已不见昔日壮丽的宗庙宫室,唯有一片“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的农田景象,尘土渐渐掩盖了一切,一代名都殷从此沉睡于地下,这一睡就是3000多年。

多年以来,殷墟附近的居民在耕作中常从地下挖到碎骨片。19世纪末,当地传闻碎骨即所谓的龙骨,可以治病,于是村民收集碎骨片,卖给中药铺。从此,“龙骨”被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掘出。

18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龙骨”上刻有很古老的文字,凭着深厚的学识,他考证出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久被湮没的殷商信史横空出世。20世纪初,甲骨的出土地被确定为洹水之滨的小屯等村落,至此,殷墟遗址第一次被学术界所知。1928年,由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考古组主持发掘,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共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找到了商王朝的宫殿区和王陵区,结合文献,最终确定了殷墟曾经是商朝晚期的都城。这里先后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人类文明史上重要历史阶段的存在提供了坚实证据。殷墟的发掘工作,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兴起的标志,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它培养出中国一代考古精英,如李济、董作宾、石璋如、高去寻、梁思永、郭宝钧、尹达、夏鼐、胡厚宣。迄至今日,殷墟考古还在进行之中,重要的发现仍不断发生。

殷墟位于安阳西北的洹河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至袁家花园,西到北辛庄,东西长约6公里,南起戚家庄、刘家庄一线,北抵三家庄以南,南北长逾5公里,总面积约30 平方公里。以小屯村宫殿宗庙遗址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分布。现存遗迹主要包括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商城遗址、后冈遗址以及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手工作坊等。1987年,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占地约200余亩的殷墟博物苑。2006年,殷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领略殷墟博物苑的文化,由于年代的久远和知识专业化的程度较高,所以尽管早就声名在外,但整个苑区内并没有多少参观者,略显空寂。实际上,整个殷墟博物苑还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通过复建、遗址陈列、绿植覆盖等多种方式展现了商代宫室殿堂建筑的布局与构造,同时还极富园林特色,成为集考古、园林、旅游为一体的文化胜地。

园区的正面大门,是一座仿古的木柱和横梁构成的中高侧低的三连大门,木构均加以漆饰,红黑相间,雕镂有商代特色凤鸟、虎、饕餮、蝉等图案,中门和两个侧门之间的矮墙上饰有金色的夔龙图案,大门样式简约古朴,像极了甲骨文中的门字。大门上的横匾上书“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字样,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进入园区,依次可见“甲骨文发现地”石碑和形制相同但略小于大门的二进苑门,上面题写着“殷墟博物苑”。而苑门之后矗立的就是“后母戊”大方鼎的防制品。这尊巨型方鼎是古代中国青铜文化的典型标志,鼎身正面雕有夔龙纹,鼎足饰以兽面纹,鼎耳的纹饰则是狰狞的虎食人头纹,器形厚重,造型雄浑,铸造工艺更是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水准。这前后一系列构成了殷墟博物苑的“序曲”,给参观者以庄严而神秘的感觉,这恐怕也是商代文明给大家的最初印象。

方鼎所在的广场之后,就是一座在原址上复原的仿商代的大殿,风格上完全是商代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即以茅草盖顶、夯土为阶,四面坡顶、两重屋檐的建筑形式。殷墟宫殿宗庙区由北向南排列着53座宫殿,按其功能用途可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位于最北,有基址15座,是商王及其宫眷生活的宫室。乙组居中,有宫殿基址21座,规模最为浩大,是商王的朝堂和宗庙所在。丙组位于乙组宫殿的西南侧,共有基址17座,是商王举行祭祀的坛庙。这种前朝后寝的宫殿布局,一直为后人所沿袭。此时面对着的正是作为商王议事朝堂的乙二十宫殿,它在殷墟宫殿中相当于故宫的太和殿,这座东西长51米、带有回廊的大殿,坐落于高达的夯土台基之上,质朴宏伟,具有统摄全局的气势。现在这座大殿的功能却是殷墟发掘与研究简史展厅,展示的是近百年的殷墟发掘史。

乙二十大殿之后是颇值一观的甲骨窖穴展厅,这座编号为YH127的窖穴出土于1936年,内存甲骨17096片,是殷墟考古迄今为止出土甲骨最多的窖穴。甲骨上商人占卜内容,涵盖了天象、历法、军事政治等诸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史料价值,因此这处甲骨窖穴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甲骨窖穴内,还有一具蜷缩着人的骨骸,这也许就是甲骨卜辞的管理者,他已经了守护了3000多年。

作为宗庙建筑的乙七基址,是殷墟宫殿中的一处重要遗址,同时也是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殷墟遗迹。在它前面的广场上,已经发掘出了成片的车马及人殉坑。部分被揭示的祭祀坑上覆盖着有机玻璃罩,使人能清晰地看到商代人殉人祭制度的残酷。这是宗庙落成时举行的一次庆祝礼式,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总共有833个活生生的人成为了这次落成仪式的牺牲,他们或是武士,或是侍从,在被杀后连同牲畜和车辆,整整齐齐地埋在宗庙之前,到另一个世界为商王的祖先服役。当时的现场一定是极端的野蛮和血腥,如今站在这些殉葬坑前,仍让人感觉到一种由顶至踵的肃杀寒意。

神权政治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一种形式,由宗教首领掌握国家政权,借助于宗教信仰来巩固其专制制度,神化国王,用王权神授的思想和各种神化崇拜仪典来统治人民。在早期,神权政治尚能靠其强大的影响力与人们的盲从来增进文明的发展,促进物质财富的创造。但这种体制最大的弊病就在于把虚无的神权凌驾于人类权益之上,它维护的是最少数王室和祭司集团的利益,它蔑视人创造的价值,蔑视人本身的价值,甚至蔑视一切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商朝,就是通过无休止的祭祀礼制,以神意为名的血腥屠戮,对社会财富和财富的创造者的无情消费。据卜辞记载,某位商王仅耳鸣这样的小事就要杀400多只羊来祭神,而每当有重要祭典时,更是把杀戮施加到人的身上,从卜辞上来看,在各种祭祀中,作为牺牲被杀戮的人从数人到数十人,从上百人到上千人,毫不吝惜,人的生命价值似乎只能体现在淋漓热血和累累的尸骨上。神权政治的维护者,把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比附到他们心目中的神灵的身上,于是,我们见到了供奉在商代先王灵前的装在鼎釜中蒸煮过的人的头颅、肢体,宗庙祭祀坑里的成排的人的骨骸,王陵中殉葬的无数牺牲品,狞厉而血腥。

这样的非人道的体制,其发展的极致往往也是令人最不堪忍受之时,统治者和祭司集团的思维早已固化,神权政治只能走向崩解,早期的神权文明如古埃及、古印度等,最终都走了此途,文明也因此而中折,除中国外,再无一个能延续至今日的。而中国的幸运,就在于有敢于突破迷津的智者。正当商王穷奢极欲之时,在距殷不远的羑里,这座商王朝的国家监狱里,被囚禁的商王朝的臣子、周的方伯姬昌(就是日后的周文王),正在借助推演八卦而构思着新的政治体制。在被囚禁的这七年中,他时刻面临着被杀戮的危险,在死亡的威胁下,甚至吃下了自己儿子的肉,但他终于经受住了砥砺,回到周后,推行仁政,把人民当作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牧野之战中周军一举击溃了如林的殷商大军,由神来决定人间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依照自己的意志来改变生活的时代开始了。在商代指导一切的神被周人边缘化,仅存在于仪式中了,而天子最高的祭礼也不过是一牛一羊一豕的“大牢”,被神权压制的理智与人性,终于勃发出熠熠光辉,人真正地成为了文明的主宰。

即将离开殷墟时,我看到秋日的残阳斜照在殷王陵区那些巨大的冢墓上,那些冢墓所埋葬的正是那段凝滞沉重的历史,于是在带有凉意的秋风中我感到了一丝快意、一丝温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