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之谜话淹城

 国民一员 2018-07-19
千古之谜话淹城
 
                                         俯瞰淹城遗址

                                 淹城遗址内的春秋乐园
考古界有个说法,叫作“明清看北京,南宋看杭州,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作为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初创之基的淹城,是中国春秋时期最完整、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古城遗址。淹城从里向外,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这种筑城形制在中国的城市建筑史上,可谓举世无双、绝无仅有。这座古城发现于1935年,从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此先后有14次采集文物的活动。1985年淹城遗址的发掘工作开始准备,1986年5月至1991年先后5次对其进行了正式的考古发掘。但时至今日,淹城在很多方面仍是个众说纷纭、有着待解的诸多谜团。
淹城遗址的发现
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淹城村,距常州市区约7公里,自古民间就有淹君筑城的传说,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吴地传》就有“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的记载。但多年以来并未引起学者的关注。1934年,江南大旱,众多河道干涸,唯独淹城这个地方河水清澈如常,乡间百姓就靠这里的水,度过了大旱之年,这一奇特的现象引起了地方上学者的注意。1935年5月,常州的地方官员江上悟和文史教员陈松茂成为首批探访者。他们乘着一叶小舟,在河道中穿行。他们发现,这是个被里外三道河流所围环的一座古城的遗址。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三道围墙逶迤起伏,三道护城河的曲水清波环绕着古城,水护城,城依水,茂林修竹,苍松郁秀的富于野趣的景观。
江上悟认识到这可能是个重要的发现,为了解开淹城之谜,他邀请了著名考古学家卫聚贤和陈志良来淹城进行一次访古之旅。卫聚贤、陈志良着两位学者在对淹城进行了初步的考古调查,初步推断淹城为一处古城的遗存,陈志良先生并发表了学术论文《淹城访古记》,从此淹城这座隐没近3000载的“江南的庞贝”,作为江南地区最早的古城,成为吴越文化研究的一个重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淹城遗址是一座有着2900年历史的古城遗址。它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这种筑城形制在中国的城市建筑史上,可谓仅此一家。其中,子城呈方形,周长500米;内城呈方形,周长1500米;外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2500米。另外,淹城外城河的外侧还有一道外城廓,周长3500米。淹城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淹城面积的大小,适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记载相吻合。淹城的三道城墙均呈梯形,现高3—5米,墙基宽30—40米,三护城河平均深4米左右,宽30—50米,最宽处达60余米。每道城墙均有一座城门,内城城门正南,中城城门朝西南,外城城门朝西北。淹城四周1公里范围内,原有大小土墩数百座。土墩高15~7米,直径大多在25~30米之间,在淹城外城的西部,南北向排列着三个高大的土墩,俗称“头墩”、“肚墩”、“脚墩”。“头墩”和“脚墩”高近10米,占地约2亩。淹城没有路上通道,出入城全靠渡船往来,在外城墙的北部偏西处进入,沿着脚墩、肚墩、头墩的西侧向南,直达外城墙的南部城脚,两处沿头墩的南北两侧东折进内城河,再沿着内城墙现今的出入口进入子城河。外城门和内城门均为水门,子城门位于子城墙南部正中位置,宽约2米。这样,整个淹城遗址的布局,用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来概括就是:“里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罗城;内高墩,外高墩,四周林立百余墩,城中兀立玉女墩;内河坝,外河墩,通道唯有城西坝,独木舟渡古无坝。”
淹城的考古发现
1958年,在淹城的内城河中出土了置放了13件青铜器的独木舟,淹城引起了考古界的轰动。经过五六十年代,以及八九是年代的多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近2000件珍贵文物。在淹城内城河,先后出土了4条独木舟。其中长11米和长4.2米的两条独木舟,分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还有两条收藏于淹城博物馆,其中一条长7.45米的独木舟,用整段楠木挖空而成,内壁隐约还能看见焦炭和斧凿的痕迹。经C14测定,距今已有2800余年的历史,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独木舟,有“天下第一舟”之盛名。
淹城先后出土了20多件青铜器,主要器形有尊、盘、匜、簋、鼎、钩鑃、剑等,做工精致美观,纹饰繁丽,极富有江南文化的特色。淹城还出土有种类繁多,而且造型规整,施釉均匀,制作水平较高的原始青瓷器。主要器形有豆、碗、杯、鼎、盂、簋等。而最多的出土文物是几何印纹陶器,主要器形有瓮、罐、盆、瓿、缸、坛等。其中蟠螭纹尊、牺首岙、三足匝和双兽三轮盘工艺复杂,制作精良,造型奇特,加之7件一组的句鑺,这一切都表明器主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极高的身份,同时也表明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着极高的地位。
谁是淹城的主人
淹城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对古城主人的探究了。在2900年前,这座古城雄踞在江南大地之上。是谁、出于什么样的目的,筑就了这一方古城?它又经历过哪些烟雨风云?几天我们看淹城,仿佛是一艘自3000载前驶来的幽灵船,它的乘员早已弃之而去,似乎所有的故事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我们不知它从何处来,也不知道它最终驶向了哪里,经历过哪些波涛险阻。
考古人员根据仅存的一点蛛丝马迹,对它进行了多年的探究,但迄至今日,仍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一说淹城曾是商末周初奄国的国都,奄君原本是在山东曲阜之东的奄国君主。相传奄君就是周成王时与商王帝辛,就是有名的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发动叛乱的奄国君王,被周成王所灭后,带领残部从山东辗转逃到江南,在这里凿河为堑,堆土为城,为了表示对故土的怀念,仍称新都为“奄”,以后辗转相沿为“淹城”。另一说是春秋晚期吴国公子季札不满阖闾刺杀王僚夺取王位,决心与阖闾的强暴政治决裂,“终身不入吴国”,便在封地延陵筑城挖河,以示淹留至死之决心,故名“淹城”。还有的学者从淹城戒备森严、难以出入这点推断淹城是吴王夫差囚禁越王勾践的监狱。不管是哪种说法,都说明淹城遗址是春秋时期吴文化的重要标志。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陆建芳经过多年研究后认为:“淹城是吴国的一个军事城堡,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春秋时期唯一保存完好,三道城河、三道城墙形制的军事设施。”
今日的淹城,作为常州最负盛名的一处胜迹,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极为珍贵的依据,它的千古谜团更是吸引着人们不断深入、一探究竟的目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