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那些你觉得「蠢」的项目都获得了巨额投资?

 脑洞风暴 2018-07-19

 

编译 | 六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许多创业项目都融了很多钱?很多人都已经摸不着头脑,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能让一家像Buzzfeed这样的公司成功融资5000万美元,并获得了8.5亿美元估值(Buzzfeed:一个美国的新闻聚合网站,类似于国内的今日头条)。

Snapchat,一款由斯坦福大学两位学生开发的一款「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据其投资者透露,它获得了100亿美元的估值。

不禁想问,这个世界疯了吗?

一些业内观察人士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应用和网站的繁荣期看作是「科技泡沫2.0 时代」。

人们常自然而然地将创新分为两类:实用的&无聊的,正是这种潜意识才让许多人被那些「无聊项目」的巨额估值吓到,直呼「投资人都是傻子」。

维生素&止痛药

大多数人,包括许多专业投资者,倾向于将创业项目分为两类:维生素或止痛药。

止痛药解决痛点。他们解决了显而易见的市场需求,减轻了客户的痛苦,并解决了可量化的市场问题。比如泰诺——乙酰氨基酚的某品牌名称,表明了该产品能有效缓解疼痛的承诺。这是人们乐于掏钱的现成解决方案。

不论是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人们必须充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值得花时间和资金来实现的。例如,管理层都希望所有的决策都能一针见血地解决现实问题,就像止痛药一样即可见效。

相反,维生素并不一定能解决明显的疼痛问题。他们呼吁用户的情感而不是功能需求。当我们每天早晨服用多种维生素时,我们并不知道它是否真能让我们更健康。我们服用维生素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的药效,而是一种「例行检查」的行为,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心理安慰,而不是真正的生理需求。我们认为自己正在做一些对身体有益的事情,自我满足着 ——但我们并不能说出它实际上对我们到底有多好。

同样,如果你因为外出度假几天忘记吃维生素身体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忘记吃止痛药会让你痛不欲生。人们倾向于否认像Buzzfeed这样的创新项目,就像觉得维生素可有可无一样。但也就是因为这样,大多数情况下,维生素它们都不会出错。

而我们常忽略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维生素也可以成为止痛药。 Buzzfeed投资人克里斯迪克森就曾这么说过:“下一个伟大的发明可能一开始看起来就像小玩具。”

成为一种习惯

仔细想想当今最热门的消费类技术产品,比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和Pinterest。他们卖的是什么?维生素还是止痛药?

大多数人会猜测维生素,认为用户在这样的产品上除了快速地寻求社会认同感以外,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在对这些世界上最成功的科技公司做评判之前,请考虑一下:那个你每天都做但偶尔不做就会难受至极的事,叫做习惯。

回想一下在你开始使用这些产品之前,肯定不会有人在半夜惊醒说:“我今天动态没更新!不行不行,我要起来发一条。” 像许多创新一样,人们开始并不知道他们需要Facebook,直到它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直到它变成了一个习惯。

很多人都在用「痛点」这个词,其实有必要澄清一下,实际上,我们所谈论的体验更像是一种「痒」而不是痛——那种爽之前的「不爽」。而我们习惯使用的产品肯定是为我们的不爽提供了某种解脱,一旦有所依赖便无可替代。

寻求快乐和避免疼痛是所有物种的两个关键动力。当我们感到不适时,我们试图摆脱不舒服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能解决用户需求的产品肯定会越来越多。

起初,习惯型产品就像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维生素,一旦习惯养成,它们就转变成了能持续作用的止痛药。因为不了解这些「蠢项目」的本质,所以不理解市场对他们的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