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枯草|夏天里的天然饮料

 秦岭之尖 2018-07-19

       2009年一条“卫生部证实,王老吉凉茶违法使用添加剂夏枯草,有消费者称由于饮用王老吉患上胃溃疡,准备起诉”的新闻引起热议。一时间王老吉成为众矢之的对象,夏枯草也变成了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甚至著名的“中医科普家”--“某某子”从中医文献中指出夏枯草有毒性,并且指出迄今为止没有临床实验证明夏枯草对人体有益。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下面我将简单的科普一下中药夏枯草,文末将会给出我们的观点

释名

夏枯草又名棒槌草、牛牯草、铁色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夏枯草夏至后即枯干,故有此名。又因色紫褐如铁色,又称之为铁色草。

功效

夏枯草主要含夏枯草苷、萜类、甾醇等成分。传统医学认为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具有清热明目,散结消肿的功效,主要治疗瘰疬瘿瘤,痰核肿毒,以及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夏枯草具有降压、抗心律失常、降糖、抗炎、抗肿瘤、抗病原体等作用。

常见运用

1、治疗瘰疬、痰核和瘿气

  传统医学中的瘰疬相当于淋巴结结核,痰核相当于多发性淋巴结肿大,瘿气相当于甲状腺肿大。《本草纲目》上转载:“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疬,散结气”,又载:“此物生血,乃治瘰疬之圣药也”、“散瘿结气”。传统医学认为夏枯草是治疗瘰疬、瘿气的常规用药,在传统治疗瘰疬、痰核、瘿气的方剂中常见夏枯草的使用。此外,根据夏枯草具有“散结”的功效,临床上也作为抗癌的常用中药,但其抗癌的药力是比较弱的。

2、治疗高血压

夏枯草有降压作用。高血压病人有升火烦躁头痛的症状,随着血压下降,升火征象会得到改善。如果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服用中药,如菊花、枸杞、夏枯草、白蒺藜等,能加速症状的改善。长期服用中药对于抗动脉硬化、降低血脂、预防脑梗是非常有益的。

3、剂量与用法

药典剂量:9~15g;临床常用量:9~15g;一般不大剂量使用。使用方法:水煎服或熬膏服。

传统方剂

1、验方《本草纲目》:夏枯草,水煎服或熬膏服,治疗瘰疬马刀;

2、验方《本草纲目》:夏枯草、香附,为末,治疗目睛痛,冷泪不止,羞明怕日;

3、夏枯草膏《医宗金鉴》:夏枯草、当归、白芍、玄参、乌药、浙贝母、僵蚕、昆布、桔梗、红花、川芎、香附、陈皮、甘草,治疗肝旺血燥,瘰疬结核。

中医病名介绍

瘰疬 痰核 瘿气

瘰疬:指颈部或腋窝出现硬块,溃烂后流脓,不易愈合的症状。瘰,疡绕颈项累累也。瘰、疬表示病情有连绵之意。

痰核:皮下出现的结节,常发在颈项、耳旁、肘腋、腿弯等处,生于皮里膜外,其形如豆,大小不一,推之可移,皮色不变,一般无全身症状。

瘿气:指颈部长包块,不与皮肤粘连,触之光滑或有结节为主要证候的一种疾病。瘿,《说文》:颈瘤也。

小编解答:夏枯草有毒么?哪些人不宜喝?

夏枯草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下品药,按分类规律属“有毒”药,而《名医别录》等以及后世本草学著作谓之“无毒”。首先,要知道古代的“毒药”并非指今天有毒的药物。在《周礼·天官》中载:“医师掌医之执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古代“毒药”最早是指那些具有偏性的能够治疗疾病的药物。夏枯草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下品,原因是它能消瘰散结,克伐正气,而非现在现在意义的毒性药。后世的中医学家经过临床实践,认为其“非但无毒,还可补益”。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报道其毒副作用为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症状表现为全身皮疹,瘙痒或有恶心、呕吐、眩晕、腹泻等,久服对胃有刺激。

关于夏枯草药性,是“寒”、“微寒”、“温”,历代医家持有不同观点,不过目前大多数医家认为夏枯草是偏寒凉。适用于那些容易上火、口疮、眼睛红肿、头晕等中医辨证具有“热”像的人。不过,总体来说夏枯草的寒凉之性不是很明显(这里要区别于凉茶,因为凉茶中还含有其他清热药)。因此,在不对夏枯草过敏的情况下,可以短时间内尤其是夏天代茶饮。

知识主要来源

《中华临床中药学》      张廷模 彭成 主编

《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      沈丕安 主编

《本草纲目》      李时珍 辑 刘衡如 刘山永 校注

作者:刘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