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西北行(19)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百一夫 2018-07-19

石窟的开凿起源于印度,在中国源自十六国时期,延续至明清,长达一千数百年之久,尤以北朝、隋、唐、宋、元各代更为盛行。无数艺术匠师们根据当时的宗教信仰、社会风尚并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感受,以及在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形成中国的特色,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集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之大成。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外,还有众多艺术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的石窟建筑。

丝绸之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新疆成了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新疆的宗教艺术十分繁盛,各大宗教在此均占有一席之地,除了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尤数佛教的影响力最为深远,遍布在新疆各地的洞窟石刻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唐代称为“宁戎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约60公里的火焰山木头沟峡谷西岸约一公里范围内的悬崖上,南距高昌故城仅15公里,是新疆境内较大的著名佛教石窟遗迹之一。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是“山腰”的意思,突厥语是“装饰绘画”之意。其实吐鲁番有三处佛窟,都可以称之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为了方便记忆,所以加个石窟所在地的名字,如:胜金口千佛洞和吐峪沟千佛洞,我们常说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准确的说应该叫木头沟千佛洞 ,因为她坐落在木头沟峡谷中。

2016西北行(19)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 百T味 - 百 T 味 游 记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期,即麴氏高昌国(公元499640)时期,是高昌麴世王朝的皇家寺院。在唐、五代、宋、元朝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这里一直是西域地区的佛教中心之一。高昌回鹘时期(公元913世纪)是石窟最繁华的时期,因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认为是“回鹘佛教艺术中最重要、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宝库”。

2016西北行(19)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 百T味 - 百 T 味 游 记

回鹃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据文献记载: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他们主要游牧于天山以北至蒙古草原的克楞格河、鄂尔浑河流域。公元744年立国于鄂尔浑河畔,788年改称为回鹃。840年回纥汗国遭天灾人祸,被黠戛斯乘机攻破。部族离散后其主力的一支奔西州,即今天的吐鲁番地区,以高昌城为中心建立起回鹃高昌国。

西迁后的回鹃人,初期仍然信仰其在漠北时所信仰的摩尼教(明教的前身)。当时中原地区佛教盛行,受其影响,回鹃高昌王室约在9世纪末10世纪初皈依了佛教,于是佛教在回鹃高昌国盛行起来。

据史书载:唐玄奘西行取经,途经火焰山下的高昌时,高昌王麹文泰曾对玄奘说:高昌“佛寺五十多处,僧徒虽少,亦有数千” 。在当时仅有三万多人口的高昌,竟有几千名沙门僧徒,可见当时佛教盛行的情况了。

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在异教冲突中遭到毁坏,壁画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

本世纪初,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虽遭严重破坏,但劫余的佛座华丽精致,残余的壁画内容丰富,颜色鲜艳夺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

2016西北行(19)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 百T味 - 百 T 味 游 记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石窟群的建筑风格、绘画技巧等有很高的 研究价值,1982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西北行(19)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 百T味 - 百 T 味 游 记

一、洞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石窟群依山而凿,分三层而建,最上面一层是佛塔,中间一层是石窟群,下面一层是僧人居位的僧房。现在上面两层均保留完好,下面的僧房因岁月的侵蚀几乎面目全非。

2016西北行(19)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 百T味 - 百 T 味 游 记

石窟在崖壁上或穿凿而成,或是贴悬崖用土砌成。石窟形式多样,以横顶直洞为主,也有中心柱式洞、方形双套洞和圆顶方形洞,还有的在石窟中间修造了殿堂和佛台。远看洞窟鳞次栉比,在火焰山的衬托之下很是壮观。

2016西北行(19)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 百T味 - 百 T 味 游 记

整个石窟群共有洞窟83个,现存编号石窟77个,其中内有残存壁画的40余窟,壁画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地区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

沿着入口处的台阶拾级而下,可以看到对游人开放的十几个洞窟,洞内光线并不很强,隐约可见拱形内壁上的斑驳画面,每一线条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人物的饰带极富动感,只是许多人物面部已残缺不全,让人感到十分遗憾。 

二、壁画: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石窟群的壁画内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画像为中心的《佛本生经变》故事画、佛教故事画、姻缘故事画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颂扬佛法,供善男信女礼拜瞻仰。从公元6世纪 12世纪,这里一直是高昌王国的佛教重地,窟中现仍保留不少古回鹊文、汉文、波罗密文等文字题记,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宝贵资料。

16号洞窟:

16号窟开凿于中唐,窟中有一幅《伎乐图》,图中古代乐器小忽雷的出现在中国佛窟中当属首次。忽雷,又叫龙首琵琶,源于唐代南诏乐,其形为棒状梨形,龙首双弦,蟒皮蒙腹,檀木为槽,其真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17号洞窟:

1718号两个洞窟是整个石窟群中开凿历史最早的,大约开凿于公元67世纪的南北朝后期。

2016西北行(19)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 百T味 - 百 T 味 游 记

17号窟中《地狱变》壁画,酷似摩尼教具府图,为全国所罕见。

18号洞窟:

18号窟窟顶中心有一朵大莲花,中间填充有三角、四叶等几何图案,淡雅肃穆,颇具民族特色。

20号洞窟:

20号洞窟开凿于10世纪高昌回鹃前期,形制属大型中堂回廊式,全部用土坯在崖前券砌而成。本窟是高昌国的国王和王后出资修建的,所以窟内有很多供养人的画像。

洞窟内的壁画绘制有高昌回鹘王和王后的图像。只见高昌回鹘王头戴莲瓣形宝珠冠,身着圆领宽袖长袍,中束腰带,脚着黑色长统靴,腰带上佩系小刀、火石、硕、针筒等日常用物。王后体态丰盈,头戴宝冠,身着翻领窄袖红色大衣。画像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绘制精美。画像旁标有回鹊文题记。这组壁画有很高的艺术性,是整个千佛洞壁画的代表作之一。

遗憾的是,珍贵的壁画1905年被德国人勒柯克剥走,带往柏林,陈列在德国柏林博物馆,窟内展出的彩色照片是从柏林博物馆里翻拍回来的

38号洞窟:

38号窟壁画与前不同,是关于古代摩尼教的。石窟后壁画有三棵树,树下有许多穿白色衣服的僧尼和有翅的羽人形象,表现了对摩尼教的尊崇。

摩尼教系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宗教,又叫明教,崇拜光明之神。公元912世纪高昌回鹘王国是世界摩尼教的中心,摩尼教曾一度成为高昌回鹘王国的国教。

82-83号洞窟:

位于干佛洞下、木头沟畔的8283号洞窟,是公元1011世纪高昌回钨王国强大时期专为佛教高僧修建的小型纪念影窟。

这里曾出土陶质舍利匣和一件佛教教徒使用的金箔包装纸,上面留有墨色印记,说明金箔店址在宋代杭州泰和楼大街南面。这件金箔包装纸证明,在公元1112世纪,高昌回鹘王国与宋王朝有相当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

1904年至1913年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90%的壁画被4个探险队切割下来,分批运出国去,现收藏于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俄国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印度国立博物馆、韩国国立博物馆。

————————————————————————————————————————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所有洞窟中的壁画颜色艳丽,彬彬如生,所用的颜料均提取自植物和岩石,充分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也充分显示出了新疆佛教文化悠久历史和新疆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看着这被外国列强盗走壁画后残存的伤痕累累的墙壁,那种残缺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