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陪着≠陪伴,不懂真正陪伴的父母正在慢慢毁掉自己的孩子

 云游看天下 2018-07-20

《父母靠什么跟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陪伴,是育儿的一个关键词,也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亲子行为。

因为父母作为连接孩子与世界的“第一人”,陪伴的方式和质量决定了孩子能否构建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学会如何与世界共处。

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很多父母不懂得陪伴的真正意义。



Part

1

前段时间,有个视频被网友热传。

在湖南一个麻将馆里,一个妈妈为了安心打麻将,把自己的儿子罩在凳子底下。

视频中,一个穿三四岁的小孩子,被罩在普通塑料凳下面。

狭小的空间让孩子感到不舒服,他时不时将手和脚从凳子四周的孔里伸出来。

而他的妈妈,却一直坐在凳子上,乐此不疲地搓着麻将。

不得不佩服这位妈妈的脑洞,为了陪娃、打麻将两不误,竟然想出了这样一个“妙招”。

可是,陪娃和打麻将真的可以兼得吗?

这位妈妈不过是将孩子困在凳子这个囚牢里,好让自己可以安心打麻将罢了。

真正的陪伴,是全身心的陪伴,需要我们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时候,及时、积极地回应。当孩子在凳子底下表现出各种不舒服时,这位妈妈却视而不见,没有任何回应,这样的陪伴充其量只能算是“假性陪伴”。

这个及时回应,还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内心需求。

想起有一天,孩子爸陪女儿看书,为她读了一编绘本之后,他便看起了朋友圈。女儿又自己从头翻了一遍,不停地问爸爸问题,而爸爸却盯着手机,回复她:“嗯”“是”“对”……

她站起来,抢过爸爸的手机,央求道:“爸爸陪我!”

爸爸不解地问:“我不一直陪着你吗?”

我在一边看着,笑孩子爸:“孩子的感觉是敏锐的,她从你回应里,听出了你的心不在焉。”

的确,陪着≠陪伴,一字之差,意思却相差千里。

陪着,只是一个客观的状态,表示你在孩子身边;但是陪伴,有陪还有伴,是个带有感情的动词,表示你用心地陪在孩子身边。

如果不用心,如果不能产生情感链接,那么即使近在咫尺,也会感觉远在天涯。



Part

2

我有一个亲戚,给孩子断奶之后,就把孩子留在老家,她和孩子爸都到城里工作去了。

可是,老人身体不好,慢慢地感觉带娃越来越来力不从心了,就要求她回去自己带。

于是,她做起了全职妈妈。

本来,妈妈好不容易可以天天陪在自己身边,孩子应该感到非常幸福才对。

可是并没有。

有一天,孩子生气地对她说:“妈妈,我宁愿你一直在外面工作,也不愿你陪在我身边。”


听到孩子这句话,她当时就怒了。为了好好照顾他,她把工作辞掉,跟孩子爸两地分居,每天天不亮就为他准备早餐,晚上牺牲跳舞娱乐的时间辅导他做作业……他居然一点都不领情,还说出这么伤感情的话来。

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每天都能在电话里感受到你的爱,你休假回来的日子,我也觉得特别快乐,因为你会带我到处开心地玩。”孩子哭泣着说,“可是现在,你天天就知道催我写作业,每天都要责骂我这里不好,那里不好……”

孩子的话一点儿没错,爱需要距离;真正的陪伴,需要我们按照孩子本来的样子去接纳他们。

以前,妈妈不能天天陪伴他,心里对他有些愧疚,所以,不管是打电话还是假期的陪伴,从来没有批评过他,她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好。母慈子孝,自然亲子关系融洽。

可一旦朝夕相处,尤其是这种朝夕相处是在做出很多牺牲之后才获得的,她就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对孩子的期望值——他希望孩子更加优秀,以回报自己的付出。

这种有条件的、密不透风的爱,让孩子感到压抑:他希望妈妈能够看到他的好,接纳他本来的样子;如果不能,那么请妈妈与我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自由呼吸。



Part

3

一天,和一个朋友聊天。

聊起孩子,她特别愧疚地说,上周去幼儿园接孩子,班里一个小孩因为没人接在教室失控地哭了起来,没想到,她家女儿跑过去安慰人家:

“你不要哭~我妈妈也经常说话不算数,大人都爱说谎,是骗子”。

她当时都惊呆了,从没想过自己在女儿心中是这么个形象。

想起自己,

  • 曾说要早点回家给女儿讲睡前故事,却持续加班到深夜;

  • 也承诺过周末要带女儿去游乐园,却临时被安排出差;

  • 还有那些错过的父母会、生日会。

难以想象总是被放鸽子的女儿是多么地落寞。

像朋友一样的爸妈很多,他们知道陪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生活却总被这样那样的“要事占据:

  • 周末计划好带孩子出去玩,可是临时有同学、朋友聚会,孩子的事情就被暂时搁浅;

  • 下了好几次决心晚上要陪孩子读绘本,可是每次都因为工作上的急事而耽搁。

什么原因呢?因为在他们心里,陪伴孩子是一件重要而非紧急的事情——他们总以为时间很长,以后还有机会补偿。

然而,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间也就是生命最初的那几年,等他们慢慢长大了,就开始独立。

而且,如果没有从小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孩子的独立就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且与父母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自我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总是以自己的行为为基础,来判断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如果我们总是把陪伴孩子当成生活中的备选项目,那么我们渐渐地就会认为自己没有那么爱孩子,而孩子感受到的也将是自己的不被接纳、不可爱和不幸福。

所以,把陪伴孩子当作一件重要且紧急的、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吧!只有这样,陪伴孩子才不会因各种事情无限期延后。

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更好地成长。



Part

4

所以,我们再次呼吁父母们,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更好地陪伴你的孩子!

因为只有父母有心,高质量地陪伴孩子,才能带给孩子建立充足的安全感,才能获得稳固的亲子依恋关系,并给孩子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而相反,心不在焉的、不接纳的低质量陪伴,很容易造成孩子拖延,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等毛病,导致亲子沟通障碍,严重的还会发展成孤僻,冷漠,逆反等心理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呢?

最关键的是,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全身心投入——细心体会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内心需求;并且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时候积极回应,让他知道自己一直被爱着。

这种高质量的陪伴,可以在很多亲子活动中实现。

比如,每天陪孩子吃个饭,与孩子读一本绘本,陪孩子玩个游戏,哪怕只是无所事事地腻歪在一起……只要在这个过程中,你是真正属于孩子地、心无杂念地、不被其他事情占据精力地享受这种单纯、专注的亲子时光,孩子就能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和温暖。

而这些,都是和“积木宝贝科学早教”的品牌理念相一致的。

“积木宝贝认为,科学早教不仅要教育孩子,更要教育父母。只有进行过科学学习的合格父母,才会懂得如何读懂孩子,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并给孩子提供更好的体能、智能、心理能力方面的成长环境。

积木宝贝科学早教集团董事长张卫中先生在早教大会现场发言

基于此,“积木宝贝”针对婴幼儿成长的9大保障,专门研发了针对父母的9大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教育的方式,并且极力强调亲子有效陪伴的重要性,还独创性地建立了积木宝贝科学早教的教育体系。

此外,“积木宝贝科学早教”专门进行了相关课程的研发,开设父母课堂、相关讲座和活动

就在今天,积木宝贝还将联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科学早教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了2018第三届)科学早教大会”

大会主题为“科学早教成就满分父母”,落实科学早教的深刻内涵,强调父母教育在儿童早教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三届(2018)科学早教大会满分父母现场颁奖

大会邀请了中国早教行业中国儿科泰斗籍孝诚教授、中国关工委儿研中心秘书长邬明朗中国心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梅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顾问祝士媛等30位重磅嘉宾参与,共同打造一场精彩的行业高峰对话,分享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行业人员提供一个宝贵的交流、学习、合作和研究平台。

大会还将发起“科学早教万里行”大型公益活动。

同时,《绘本奥斯卡》评选的“2017-2018年度十大最具科学早教气质推荐绘本榜单”也在大会上揭晓。

值得一提的是,由积木宝贝和化工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陪孩子走过关键六年——科学早教成就满分父母也在大会亮相,将父母教育理念传递给更多的家长。据悉,此书上市仅7周,销售量已突破18万册。

最后,借这本书的题目,再次呼吁父母们:

高质量陪伴孩子,就从现在开始吧!不要再迟疑,让我们一起学习科学早教知识,用心陪孩子走过生命中的关键六年。

一起共勉!


▽▽▽

    今日互动话题       

INTERACTIVE TOPIC

你是如何理解陪伴这个词的?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