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优秀的孩子,从父母与手机解绑开始

 育娃易筋经 2022-04-18

微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这句话放在亲子关系中,同样适用。

手机拉近了陌生人的距离,但却给你和孩子之间加上了一道屏障。

这种的情况产生的原因:一是家庭对于正确教育的缺失;二是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三是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的耐心不足。

孤独的下一代

一天我去朋友家串门,期间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他们家女儿不停地来找他玩,朋友总是在刷手机对小朋友的需求不予以理睬,他的视线始终没有离开过手机屏幕。

但小朋友还是不肯放弃,总是来骚扰他。

朋友有些不耐烦地说:“玩积木去,不要来捣乱!”

小朋友说道:“我不喜欢玩积木了,一点意思都没有,我想玩手机。”

朋友有些生气的说:“给你买了那么多玩具,你现在又不玩,那给你买了干嘛?还不如扔掉。”

小朋友不服气地说:“凭什么你能玩手机,我就不能玩手机?”

朋友顿时语塞。

随后我观看了他女儿的房间,满满一屋子的积木和玩具,而且价格都不便宜,按照我朋友的观点是,女儿要富养。

虽然有那么多的玩具陪伴她,但我觉得她的女儿一点都不开心,反而感觉她很孤独。

其实孩子对物质方面的需求真的不多,比起昂贵的玩具、好看的衣服,孩子更喜欢父母全心全意地陪自己疯玩。

然而家长却被手机给绑架了,自己完全沉浸在手机里,孩子每一次呼唤在他们听来都很烦。

孩子们每一次的情感需求就这样被父母无情地拒绝,孩子感觉自己被打入冷宫。

忽视孩子情感需求,所造成的影响远不止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第一、孩子很容易迷上手机

无论是亲子情感需求的缺失,还是对友情、归属感的需求,如果家长不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失,孩子们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手机上。

手机上有各种各样好玩的有趣的内容,是一个补充,对孩子们来讲,这是一种转移痛苦和孤独的方法。第二、使亲子关系变差

想起一位育儿专家说过的话:中国大部分孩子都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毋庸置疑,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甚至改变了人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父母沉迷玩手机的行为对孩子伤害很大

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一项调查显示,当父母沉迷于手机而缺少和孩子的沟通,会让孩子变得多动、脾气暴躁、容易产生受挫感。

反观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孩子沉迷网络、叛逆反抗、心理抑郁、亲子矛盾等等,都跟父母陪伴孩子的方式和质量有着非常大的联系。

1、我们家的家规是:绝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陪伴不是仅仅陪着就行。

来看看我们平时是怎么陪伴孩子的吧。

在家陪孩子,指着一堆玩具和积木让孩子自己去玩,自己掏出手机沉迷其中。

带孩子出去玩,将孩子放进儿童乐园后,父母要么刷剧要么玩游戏,孩子玩孩子的,家长玩家长的,互不搭噶。

即使带孩子出来旅游,全程也几乎没有互动,家长要么打卡拍照,要么玩手机,似乎忘记了此次旅行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孩子对我们的这些陪伴似乎很不满意!这就造成了一个令父母和孩子双方都非常抓狂的现象:

家长觉得自己没有做错啊?我不是在旁边陪着你了么?你玩你的呗,我看看手机又没什么不对的。

孩子认为这不是他们想要的陪伴,可是不知如何表达,只能通过不断骚扰沉浸在手机里的家长,希望能够引起他们的重视。

问题的根源在于:家长将陪伴和陪着的概念混淆了。

孩子开始慢慢封闭自己的内心,尝试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比如玩手机。

毕竟,手机从来没有冷落自己,而且对自己的需求是有求必应。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陪伴不在于时间长短,而重在质量。只要有心,一定可以创造出时间和机会;只要有心,你的爱,就会被孩子接收到。

我们家的家规是:绝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家规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同时也是针对父母的。

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自己做好的同时,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我和妻子定下规矩,只要回到家,就将手机放到一旁,除非接打电话,回复消息等必须用到手机的特例外,其余时间一律不得触碰手机。

父女俩有时静静地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静默无声;有时一起阅读,享受墨香;有时互相嬉戏打闹,热闹非凡。

虽然没有了游戏、短视频带来的精神愉悦,但我们却营造出了一个浓郁温馨的家庭氛围。

有人说,现代人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一秒钟都是煎熬,然而我们家在没有手机的状态下,变成了一段难得的亲子互动时光。

2、放下手机后,你会发现孩子原来有那么多优点

将注意力从屏幕移到孩子身上。

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也是非常短暂的。

教育是逐渐放手的过程,家长不可能永远陪伴孩子一辈子,童年短暂又弥足珍贵。

正如阿德勒所言: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一个孩子是否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直接关系到成年后的行为和性格。

每个孩子都有很多优点,但手机却将父母的目光给挡住了。

放下手机后,你的注意力会从屏幕转移到孩子的身上。

你会惊讶地发现孩子不仅仅具有绘画天赋、歌唱天赋、表演天赋、运动天赋......

而孩子这些优点,以前在你看来只是胡乱涂鸦,成天大喊大叫,调皮捣蛋,话痨。

原来孩子有这么优点,以前自己竟然选择视而不见!

优秀孩子是优质教育的成果,问题孩子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有些家长抱怨孩子性格内向,缺乏自信,脾气差,这是因为家长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

失去耐心的陪伴,或不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将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绊脚石。

孩子的优点是需要被看到和发现的。

当你看到孩子的优点,你会鼓励孩子,夸赞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优秀。

3、家长需要与手机解绑

当前我们的生活貌似与手机绑定在一起了,我们用手机买菜,用手机结账,用手机交友,用手机点菜,用手机工作,用手机看书....

我们变得越来越离不开手机,那就不能不对其带来的问题加以更认真的审视。

或许,技术的进步总会带来焦虑,尼采曾对“短暂之物”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

后来,“热闹”的电视取代了“冷静”的报纸;今天,“孤独”的网络又取代了“群聚”的电视。

然而,恰如人工智能终究迈不过产生情感这一步,技术的更新迭代可以改变我们的相处方式,情感的交互却从来不是技术可以替代的。

家长是时候考虑要与手机解绑了。

第一、将娱乐与手机解绑,多与孩子互动

正如我那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玩具堆得满屋子都是,但孩子就是不感兴趣,那要玩具干啥?

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件事情,人是社会性动物,是需要与其他人呢互动的。

然而自从智能手机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现实的面对面,转移到网络上来。

就像打篮球、踢足球一样,一个人玩不一会儿就会觉得无聊,不管你有多么喜欢。孩子也是一样,积木再多再好,一个人玩总会觉得无聊。为什么觉得网络游戏好玩?就是因为与人在互动,如果家长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去,那么孩子只会感到孤独,玩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

第二、将小说与手机解绑,和孩子一起读书

米哈里在《心流》中提到的进入心流状态的核心条件包括:目标略具挑战性,任务难度略高于能力;集中注意力;获得即时反馈。

就好比为什么那么多人沉迷于网游?因为每当你解锁一项技能的时候,总会获得相应的奖励。

手机、网游、爽文能够马上满足你对信息欲望的渴求。但阅读就不一样了,因为这并不能马上给你反馈,它们需要你长期的坚持才能够收获丰满的硕果。

亲子共读是孩子童年时期个父母之间最经典的一种仪式,它是任何其他形式都代替不了的成长通道。

陪孩子一起阅读,是孩子养成阅读习惯,让孩子爱上阅读最简单也是最佳方式。

亲子共读不仅是获取知识,也是一种情感交流。陪孩子一起阅读,会使阅读变得更有互动性和趣味性。

与其自己一个人拿着手机刷着爽文,还不如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加深亲子关系,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将打发时间与手机解绑,陪孩子一起进步成长现在有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家长将孩子送到培训班,兴趣班之后,要么出去逛街,要么就坐门口刷手机,这好像成为了当今父母打发时间的一个标志性动作。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付出不可谓不大,从补习班到学区房,从中考到高考,丝毫不敢松懈。

然而,付出并不意味着陪伴。陪伴,是触碰孩子的心灵、引领孩子的脚步,是郑重的心态、尊重的姿态,是情感的交流、情绪的分担……

这样的陪伴,让我们跟孩子一起度过的时间,变成了有价值的时间,而不是在消磨时间、打发时间。

刷手机打发时间,确实能帮你渡过无聊的时光,但你可能错过孩子在点滴中的成长,忽略了孩子因为遇到挫折而产生的失落。

有件事我印象特别深,我送女儿去学轮滑,我也像其他家长一样掏出手机刷着剧,借此打发时间。

在众多等待孩子下课的家长中,有一位妈妈显得与众不同。

这位妈妈全程没有看一眼手机,她手里一直捧着一个笔记本,不时地写写画画。

我很好奇地过去看看,我发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她的孩子每个阶段的表现,甚至还对孩子的动作进行了详细地点评。

事后我问这位妈妈:“你也练轮滑么?”

这位妈妈说:“是的,我和我女儿一起练的。”

我们又聊到笔记的内容,这位妈妈的回答令我无比地钦佩,直到现在我也记忆犹新。

她说:“家长必须要先做好自己,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因为我想和孩子一起进步成长!”

育娃界的天花板是什么样子的?我想我大概是遇到了。

我深深地敬佩这样的妈妈,同时也为这位幸福的小女孩感到高兴,在这样高质量的陪伴中,她一定能够越来越优秀。

同时我也感到无比地羞愧,我默默地收起了手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