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鹏程谈易43、44

 独钓逍遥 2018-07-20
龚鹏程谈易四十三:谦逊有德才能服众
[导读]聚众之道,贵在刚中而应,若不能应,则反求诸已,以柔谦处下,仍可得人。此理用于处世,特别受用!

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萃卦彖辞。萃卦是坤下兑上,为会萃会聚之象。因前一卦是姤,指相遇。相遇,一般都是指少数人之间的遭逢,本卦承上卦,接着就要谈多人聚合的情况,主要是指君主如何聚众。

 
能聚众,当然是好事,所以卦辞说:“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能聚众,表示全国上下内外一心,如此甚吉,可告慰于宗庙、可得到大德之人,故可用大牲奉祭。大牲是牛,用一只牛单祭称为特牲,是很隆重的礼。祭庙告成,乃得如此,王弼注说:“全乎聚道,用大牲乃吉也。聚道不全而用大牲,神不福也。”

不过这个卦并不全是这么吉,因为我会聚众,敌人也会聚众,此中就仍有些危险因素,不能不有所防备或提前留意。象传说:“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即指此。地上有水,人不免滑倒,所以还是要注意,须除戎器。除是修治的意思,修治兵器,以备敌人聚众来犯。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若你德义不孚,不能使别人的信服,自然乱事就萃集来了。这会让你哭呢!当此时,须能和善以待之,对人家的猜疑嫌忌,一笑置之,化敌为友,才能无忧,才可一往无咎。王注孔疏均解“一握为笑”为谦退自懦之状,原因是这些猜嫌都缘于自己没做好之故,不能怪别人,因此也不能把人家当敌人,用强硬的态度对付之。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禴是夏季之祭,只用饭菜而不必大牲。此谓若能孚众望,虽礼品甚俭也同样能行大祭,可以聚众。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这是履不正位之象,以不正之位聚众,是危险的,所以不利。但因自己在态度上仍能柔软以求朋,所以此时还不会有立即的悔咎,只是小吝而已。小吝指小有欠缺。

九四:“大吉,无咎。”九四不中不正,本来不应是吉;但它下乘三阴,当聚萃之时,率三朋而萃于九五,上悦下顺,故可大吉。易卦之解释,往往如此,要考虑爻象的变化。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三、四都是有德无位或位不正的,此爻位就正了。可是德不又能孚众,则虽无咎患亦终不美。因而就须“元永贞”。元是善的意思,要坚持守正修仁,如此才能消弭灾悔。

上六“赍咨涕洟无咎”。又哀叹又涕泪,表明情况不妙。原因是处上九之位而不安。处上独立、近远无援,故不安。但因能知忧惧,所以仍可无咎。

易经的文例,凡说“无咎”者有二义,一指补过。如此爻因居上未安却能忧惧自处,就是善于补过的。所以终能无咎。可是无咎云云,还有一种意思,指过由己招,所以怨不得别人,无所怨咎。程伊川解本爻就采用这种解法,谓此指小人贪慕高位而处之。人莫之与,不能聚众,只好自己咨嗟堕泪。强调君子应慎其所处,非义不居;不幸而危困则泰然自安,不以累其心。小人居不择安,常履非据,及其穷迫,则燥挠怨怼,可怜可叹。其解也可通,但总嫌迂曲,此处仍由补过方面说即可。

总之,聚众之道,贵在刚中而应,若不能应,则反求诸已,以柔谦处下,仍可得人。此理用于处世,特别受用!


龚鹏程谈易四十四:如何越走越高,大得志於天下?
   柔以时升
升卦的象辞。巽下坤上,木生地中,长而愈高,故有升之象。
此卦与萃卦刚好相对。萃是上聚下,升是下缘上而升。上聚下,重点是顺天命,行正道,其志勿乱,其位勿不当。升则是自己无位,所以须依从大人以得升,故强调对外要掌握时机,用见大人;对内要以顺德自养,把自己养成大人。
两者同时要讲究。若仅有前一段,那就可能成了攀援大人以求上升的小人;若仅有后一段,虽能养德,而乏人接引,也往往难以上升或需花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志。
初六,“允升大吉”,讲的就是能与上合志,与大人同心。
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则是获得長官信任,并得与祭神明。
九三:“升虚邑”,升官了,获得一个地盘,虚,古来未解,其实就是墟。墟邑,指封地。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谓能如周文王一般,获得岐山那样的根据地,当然就太好了。
六五:“贞吉,升階”。继续升,象传形容此时:“大得志也”。
上六:“晏升,利于不息之贞”。已经大得志了还要升,叫做晏升。仿佛睡觉了,梦中还在攀升那样,其实是有问题的。自强不息太过了,就应该消。所以孔疏说:“若晏升在上,陵物为主,则喪亡斯及。若正己修身,施于为政,则以不息为美,故曰利于不息之贞。”有了地盘,可以得志一方以后,人還不免企图继续擴張,這時就該想想這一爻。
本卦看起来简单,但涉及几个学术史的问题,還需稍微说说。
一是卦辞有“元亨,利见大人。勿恤,南征吉”字样。这是指誰南征呢?是穆王征楚、昭王南征、还是宣王征淮徐?无论哪一个,时代都太晚。可是在殷周之际,又不知有何南征之事。这是以《周易》言古史者所难以解决之问题,争论不少。
二是六五“贞吉”及上六“不息之贞”的贞字,在整部《周易》中极多。民初古史辨运动时期,学者們倾向将贞解释为“卜问”而不是传统上的“正”,因为甲骨卜辞的贞字几乎都作卜问用。但近年之研究,认为传统讲法仍是有道理的,殷墟甲骨的辞例未必即与《周易》完全一样,例如周原甲骨中就有把贞放于辞末的情况,与《周易》相同。而殷墟卜辞则未见,均置于辞前。置于辞前,多指卜问,但放在其他地方就不一定,所以貞有卜问之意,也有定或正的意思,不可一律。
三,“王用亨于岐山”的王,指文王应是不错的;然而王用亨云云,在《周易》中很常见。例如益卦:“王用亨于帝吉”,张惠言《虞氏易礼》谓其为郊祀礼,显然也认为这个王就是文王,故說《周易》中可见周之礼制。但整部《周易》的王都指文王吗?帝乙归妹之帝,显指殷帝。帝跟王是不同的,是不是王都指周之王,甚或專指文王?
四.因“王用亨于岐山”指文王,因此本卦还涉及一个义理上的问题。程伊川《易传》认为:这是六四之爻,六四再上去就是九五了,人臣升之不已,岂不要升到九五了吗?那就是干大位,欲谋天下了。所以他以文王为说,曰:“处大臣之位,不得无事于升。当上升其君之道、下升天下之贤,己则止于其分。分虽当止,而德则当升,道则当亨也。”文王在纣王之时,仍秉其顺德,乖乖为臣,并没有上干大位,所以伊川借此以言人臣的德位问题。道理讲得固然很好,但其实是在帝制环境中不得已的提醒。因为这時处境实在危险,“居近君之位,在升之时,不可复升,升则凶咎可知”,故不能不提醒人注意。然而就《周易》本身说却是不準切的,因为六五还要“升階”大得志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