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想留在舒适区,我想接受新的挑战”

 小宋老师幸福课 2021-03-12

文/小宋老师

01.

想对一直关注我的粉丝说声抱歉,因为最近订阅号文章更新速度比较慢。其实,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的博士论文写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艰难的阶段。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读专业书籍、写博士论文,几乎占据掉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这个时候只能去抓重点。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找到更多的写论文灵感,我开始每天早上在地铁上看大约一个小时的专业书籍。坚持了一个星期左右,就发现在地铁上看书真的费眼,白天上班的时候再看电脑,就会觉得眼眶疼。

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就开始间歇性休息,看一段时间书之后,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看一段时间。精力管理的理念告诉我:休息和工作的相互交替,往往能让我们更加长久地坚持去做一件事情。

为了保证博士论文的写作进度,我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每天坚持写1000字。当然,计划很完美,执行起来却会碰到各种问题。比方说,顺利的话,每天可以写出1500字。不顺利的话,一个字都很难憋出来。

最近老妈来上海,带她去了一趟西湖。虽然脸上挂着微笑,但是内心一直都是忧心忡忡。因为这段时间论文进展并不理想,满脑子都是如何调整和更新文章框架。

02.

这半年多来,我经常会在内心感叹:读博士真的是太艰难了。无论你是多么急的性子,都会给你磨平。然而一旦能够坚持到底,相信就会获得很大的自信。毕竟,这么艰难的一项系统工程都能完成,其他事情也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整个读博过程的艰辛,只能自己一个人去承受。写论文的过程很艰难,经常会有一种写不下去的感觉,有时甚至会有想要放弃的冲动。这个时候,就需要不断地和自己的惰性做斗争,逼着自己不断走出舒适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呢?最近读了一本书——《进化:如何突破舒适区?》感觉很有启发,因为书中提供的方法和思路,比较实用。

无论是谁,要想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对舒适区的不断挑战。下面,我就将这本书的内容提炼成三个思维方式和三个实用方法来进行分享。

03.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走出舒适区的三个思维方式:

第一,怀有强大的信念。

无论是什么事情,只有你一定想要,才一定能得到。我的一个博士师姐曾经告诉我她是怎样靠坚定的信念撰写完博士论文的。

她说:“每当我感觉博士论文写作遇到难题的时候,就会去写论文致谢部分。因为致谢部分是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写这一部分会让我想象到完成博士论文、甚至是拿到博士学位的场景。如此一来,我就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如果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碰到了困难,不妨给自己注入必胜的信念,想象一下完成这项挑战之后的场景来激励一下自己吧。

第二,定制自己的行动方式。

所谓定制自己的行动方式,就是指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战胜挑战。

比方说,我不是那种喜欢熬夜的人,早晨往往是我精力最为充沛的时候。如果我想要克服写博士论文的压力,那么最好安排在早上时间进行写作。如果拖到晚上写,那么就很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了。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位培训师,但是他属于那种性格比较内向、比较慢热的培训师,只有是在和学员熟悉之后,才能表现出自己的真正实力。每次面对新学员第一次讲课,是他感觉压力最大的时候。

为了更好地走出舒适区,他慢慢摸索发现,如果在培训开始之前先和部分学员进行个别聊天,然后在进行正式培训,这样一来效果就会好很多。

这样前期的聊天就相当于培训前的热身,培训正式开始之后,他就会得心应手。

第三,突破惯常认识盲点。

所谓突破认识盲点,其实就是要看清楚,我们通常会选择哪些借口停留在舒适区。“

当我不想写论文的时候,经常会给自己找上一堆理由,例如,今天感觉大脑太累了、今天没有写作灵感了。或者是,不停地去做其他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制造一种没有时间写论文的假象。

以上其实都是逃避问题和自欺欺人的表现,本质上都是拒绝离开舒适区。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些惯常的认识盲点,就可以更快地走出舒适区。

04.

除了以上三个思维方式的转变之外,下面再给大家提供三个实操性比较强的方法:

第一,切割目标,小步快走。

在上幸福课的过程中,我经常会给学生分享一个“十分钟法则”,试用过的同学都会觉得这个法则很管用,能够帮助自己战胜拖延、走出舒适区。

十分钟法则就是指无论眼前的任务有多么艰难,你有多么不想开始做眼前的事情,都告诉自己一句:“先坚持做十分钟试试,如果实在没有状态再放弃。”其实,在很多时候,最难的就是开头,一旦开始做某件事情,人们很容易坚持一个十分钟接着下一个十分钟。毕竟,人都是有惯性的。

十分钟法则的本质其实就是切割目标、小步快走。再难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划分为一些小的、相对简单的事情,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通过小步快走的方式,走出舒适区。

第二,把失败当成是反馈。

很多人之所以害怕走出舒适区,实际上是害怕承受失败的痛苦。很多拖延行为的背后,也是再逃避失败。

所以要走出舒适区,我们应当尝试改变对失败的看法:失败,或者说暂时的挫败,其实是现实给我们的最佳反馈,只要我们敢于接纳这些反馈,我们就会越做越好。

例如,博士论文进展不顺利,很有可能是自己原先的设想有问题,需要重新调整文章框架和逻辑结构等。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及时调整其实是一件好事情。

以成长的心态来面对失败,才可以更快地走出舒适区。

而有的人,会把失败当成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认为失败是噩梦。如此一来,就很容易长时间躲在舒适区,不敢迈出半步。

第三,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做朋友。

俗话说得好,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如果你的朋友都勤奋努力、充满上进心,那么你就很容易受到激励、走出舒适区。

我有两位学生是退伍军人,他们英语底子不太好。但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两个人相约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去自习室学英语。两人互相监督、互相支持,最终双双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

我十分相信,只有敢于走出舒适区的人,才配拥有更加精彩的人生。

正如C罗在回答记者自己为什么会加入尤文图斯的时候,坚定地说了一句:我不想只是一味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更愿意走出来接受新的挑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