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蕴章书法讲座【200-兼-自述学书与教书历程】

 MAY的学习簿 2018-07-20

  

  


  楷书

  行书

  草书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200-兼-自述学书与教书历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200

每日一题

   写字务必要读书,书是灵魂是核心,将文化贯彻到里面。书法是外而文化是内,互为表里。所有不读书的都不是书法家,写好了也是字匠。虽然我文化不好,但你不能限制我提倡文化。要把楷行草打通,不要单纯练楷。单纯练楷不达不到高度,不练行草你的楷书死滞,不练楷书你的行草恍惚。三种体一起练,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也不是二加一等于三的问题。他们能起到化学反映,有说不尽的好处。从阶段性分层次,也要懂篆书,若盲于篆,就不懂文字学,也要有诗词的知识。

   打开《九成宫》,你会如入万佛之寺。欧的字每个字都像一尊佛,不知道他是怎么练的。望山跑死马,到50岁我觉得实在是比不上欧阳询了。虽然是泄气了,但是证明是懂事了。

    省书协一般副处级单位,美协是正处级单位,作协是正局级单位。

每日一字

   学写“兼”字。这个字中间的两竖也可以通到下面,也可以不通到下面,而下面用四个点代替。写楷书的时候,中间的那块是最后写两竖,写行书的时候是是先写两竖,最后写两横。


田蕴章书法讲座【200-兼-自述学书与教书历程】


 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說文》

 兼,同时操持、把握。字形采用“又”作边旁,像一只手同时抓握两茎禾。“兼”是手持二禾,“秉”是手持一禾。——《象形字典》

 兼,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 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汉典》

田蕴章书法讲座【200-兼-自述学书与教书历程】

   古文字的兼字,像一只手抓住两棵禾的样子。它的本义为并持,合并,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方面合并在一起;又专指两倍。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程。又指加倍赶路。

   兼备:同时具备两个或许多方面,如“德才兼备”。

   兼听:听取多方面的意见。

   兼收并蓄:把不同的人或事物都吸收进来。

 另:

  【构造】会意字。金文和篆文从又(手)持二禾,会并有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兼。

  【本义】《说文·秝部》:“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本义为并有。

  【演变】兼,由本义并有二禾,引申泛指①同时涉及两件或两件以上的行为或事物:二者不可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德才~备|~收并蓄。又引申指②吞并,合并:秦人以急农~天下。由兼有又引申指③加倍的,把两份并在一起:乃~道进军,多设旗鼓为疑兵|功力~人|~程|~旬。又表示④加之:~以疾病。

  【组字】兼,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八部。凡从兼取义的字皆与并有等义有关。
  以兼作声兼义符的字有:搛、鹣、鳒、嗛。
  以兼作声符的字有:蒹、缣、谦、歉、慊、嫌、廉。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田蕴章书法讲座【200-兼-自述学书与教书历程】

   jiān 表意,金文、小篆从又,象一只手握着二禾之形,隶定为“兼”。本义表示兼有,同时具有,引申为同时涉及两个方面、合并、两倍的、加倍等。

  【辨析】以“兼”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jiān:蒹、搛、缣、鹣∣qiān:谦∣qiàn:歉、慊∣xián:嫌∣zhuàn:赚。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田蕴章书法讲座【200-兼-自述学书与教书历程】

    这是个“兼并”的“兼”字。“秉”字是一只“手”拿一棵“禾”,这个“兼”字是一只“手”拿两棵“禾”。金文①就是一只很长的右“手”,抓了两棵“禾”。这当然是一个会意字了。小篆②的形体与金文的写法基本上相同。早期楷书③的写法是由小篆直接变来的,只不过将曲笔变为直笔而已。后期楷书④的写法根本没有一手抓两禾的样子,书写也较为简便。

   “兼”的本义是一手抓两株“禾”,由此而引申为同时作几件事情或者占有几样东西,都可称为“兼”,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并宇,兼听万事。”现在的成语中还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话,后来又引申为“兼并”之意,如曹操的《置屯田令》:“秦人以急农兼天下。”所谓“急农”,就是把农业生产放在重要地位的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秦国是因为特别重视农业而兼并了天下。从“兼并”又可引申为“加倍”的意思,如钱起《送原公南游》:“有意兼程去,飘然二翼轻。”这个“兼程”就是加快速度赶路之意。有人把杜甫《客至》诗中的“无兼味”误释为“没有两种味道”,实际上是指多种菜肴,是“没有两种以上的菜肴”的意思。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手持一株禾与手持二株禾——“秉”、“兼”二字趣释

  “秉”的甲骨文为“田蕴章书法讲座【200-兼-自述学书与教书历程】”。左边的“田蕴章书法讲座【200-兼-自述学书与教书历程】”,为“禾”,即禾苗。右边的“田蕴章书法讲座【200-兼-自述学书与教书历程】”,为又,即“手”。是会意字,表示的意义是手持一株禾。“秉”的金文为“田蕴章书法讲座【200-兼-自述学书与教书历程】”,与甲骨文的结构基本相同,仍然从“禾”,从“又”,不同的只是“禾”与“又”的位置变换了。不过,在甲骨文中也有左为“又”,右为“禾”的形体。可见金文的“秉”仍然保持了手持一株禾的形体。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秉)从又持禾,会意。手持一禾为秉。”

  小篆的“秉”写作“田蕴章书法讲座【200-兼-自述学书与教书历程】”,均为从“又”持“禾”之形。《说文解字·禾部》:“秉,禾束也。从又,持禾。”许慎认为“秉”的本义为“禾束”,即“禾把”,也就是一把禾。如《诗·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毛亨传:“秉,把也。”其意思是:那块田里有丢弃的一把一把的禾束,这块田里有落下的一根根的禾穗。

  “秉”字的创制,充分反映古人在收割禾谷时的方式,即先将禾谷割下,一把把扎好后放在田里,然后运回家中。这种古老的收割方式在我国南方一些地方仍然保持着。由于“秉”字有一手持禾的动作,因此引申为“持”、“拿”的意思。如《诗·邶风·简兮》:“左手执龠,右手秉翟。”其意思是:左手拿着六孔笛,右手拿着野鸡尾巴上的毛。

  “兼”字的出现比“秉”字要晚,直到西周金文中才出现,写作“田蕴章书法讲座【200-兼-自述学书与教书历程】”。字中并排着两株“禾”,中间是一只长长的手同时抓住了这两株禾。这当然是一个会意字。“兼”的小篆与金文差不多。《说文解字·秝部》:“兼,并也。从又,持秝(lì)。兼,持二禾。秉,持一禾。”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手持两禾为兼。”应该说“手持二禾”是“兼”的本义。所谓“并”,并不是“兼”的本义,而是“兼”的引申义。因为“兼”是一手将两禾合并在一起,所以“兼”便引申出“并”、“合并”、“吞并”的意思。如《左传·昭公八年》:“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

  “兼”字古文形体表示一手同时持两禾,因此又引申出“同时”的意思。如王符《潜夫论》:“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其意思是:有的君王之所以贤明,就在于他同时听取各方的意见;有的君王所以昏聩,就在于他偏听偏信。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

田蕴章书法讲座【200-兼-自述学书与教书历程】

田蕴章书法讲座【200-兼-自述学书与教书历程】

——《王力古汉语字典》

田蕴章书法讲座【200-兼-自述学书与教书历程】

 【200-兼-自述学书与教书历程】

来源: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