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对慢性乙型肝炎炎症活动度的诊断价值

 STJRRB 2018-07-20

本文原载于《中华放射学杂志》2018年第1期

生物体内组织信号的衰减除受到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影响外,还受到毛细血管微循环灌注的影响,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motion,IVIM)技术从理论上可以区分扩散和灌注的影响[1]。IVIM通过应用双指数模型区分单纯水分子扩散和微循环灌注扩散,获得与微循环灌注相关的参数,包括体素内真性水分子扩散系数(puremolecular diffusion,D)、体素内微循环灌注系数(perfusion related diffusion,D*)和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f)[2,3]。IVIM技术目前已用于肝纤维化分期的研究中[4,5],而对评价肝炎活动度的价值尚不清楚。笔者旨在探讨IVIM成像对慢性乙型肝炎炎症活动度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前瞻性,通过了解放军第302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准文号:2013288)。所有受检者检查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炎症组: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第302医院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纳入标准:(1)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版)的标准,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6个月以上,血清检查HBsAg和(或)乙肝病毒DNA仍为阳性者[6]。(2)MRI检查后2 d内行B超引导下肝组织穿刺活检,获得肝炎活动度分级结果。排除标准:(1)有MRI检查禁忌证;(2)合并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等;(3)合并肝硬化、肝脏肿瘤;(4)经MRI同反相位序列检查显示合并脂肪肝、铁过载;(5)MRI图像伪影重影响观察及后处理;(6)病理结果显示肝纤维化程度≥S3级;(7)病理结果显示合并脂肪肝。175例患者纳入研究,男104例,女71例;年龄18~67岁,中位年龄46岁。

2.对照组:

同期招募无肝炎病史、肝功能正常,且MRI检查肝脏未见异常的健康志愿者共15名。男9名,女6名;年龄30~56岁,中位年龄43岁。

二、MRI检查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行肝脏平扫和IVIM检查。采用美国GE 3.0 T MR扫描仪,8通道体部线圈。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脏下缘。扫描序列包括:(1)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化学位移成像:TR 180.0 ms,同相位TE 4.5~5.8 ms,反相位TE 2.2~2.5 ms,矩阵288×170,反转角80°,层厚8 mm,层间距1 mm,FOV 38 cm×38 cm;(2)呼吸触发脂肪抑制轴面T2WI:TR 6 000.0~8 000.0 ms,TE 85.0 ms,矩阵288×224;(3)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扩散加权序列,TR 1 925.0 ms,TE 60.8 ms,矩阵128×128,激励次数2,11个b值分别为0、25、50、75、100、150、200、400、600、800、1 000 s/mm2

三、IVIM参数测量

将图像传到美国GE AW 4.5后处理工作站,用Functool MADC软件进行分析。由2名具有10年以上腹部放射诊断工作经验的放射科主治医师,在不知晓受检者临床和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分别测量IVIM参数,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进行后续分析。ROI置于肝右后叶近肝门水平层面,连续3个层面,每层分别取3个部位不同、大小相同的ROI,面积200~300 mm2,避开血管、胆管及化学位移伪影,通过双指数模型计算生成ADC、D、D*和f值。

四、病理肝炎活动度分级

MRI检查后2 d内行B超引导下肝组织穿刺活检。患者采用左侧卧位,穿刺点选取在体积较大的肝右叶进行,避开肾脏、胆囊、胸腔、大血管及胆管,嘱患者呼吸后屏气,迅速将针刺入肝内并迅速拔出,进针深度距离肝包膜为2.0~2.5 cm,将标本放入固定液后送检。由2名病理科副主任医师共同阅片,达成一致意见,获得病理肝炎活动度分级(G0~4)结果。根据炎症活动度将炎症组分为G1、G2、G3+G4组。(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