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元御《道德懸解》章21~50

 鉴益堂 2018-07-20

       转载自:黄元御《道德懸解》

        章二十一(原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寧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而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而耶?非乎!故至譽無譽,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一者,天下之母,所謂無也。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小淑清,地得一以安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充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表正。其致之一也。所謂物物一太極,無有能外者。若天無以清將恐崩裂,地無以寧將恐振,神無以靈將恐止歇,谷無以盈將恐涸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殆滅。侯王無以正,而居處貴高將恐颠蹶。凡貴者必以賤為本,高者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之貴,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至譽則反無譽。如唐堯之莫名、秦伯之無稱是也。道家懷樸抱真,不欲碌碌光明而如玉,落落黯淡而如石,介在顯晦之間,是得真一虛無之用矣。

 

  章二十二(原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

 

  肝藏營肺藏魄,精神之所胎也。(營,血也。營者魂之也。魂生神,魄生精。)欲濟水火,必交金木(肺金生腎水,肝木生心火)。故載其營魄,寧靜專一,而後水火交濟不至飛走。此際當抱一能無遠離。專氣致柔能無嬰兒,滌除玄覽(遠覽)能無睱疵,愛民治國能無作為(《呂覽》:以身為國,以氣為民),天門開闔能無雄雌(天門,頂門),明白四達能無知。識此,皆致虛守靜之法則也。

 

  章二十三(原第七十三章)

 

  勇扵敢則殺,勇扵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踈而不失。

 

  勇扵敢則罹禍而身殺,勇扵不敢則難而身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吉凶不同。其中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消長盈虛,天道之常,進退屈伸,人事之妙。天之所惡者,勇扵敢也。知幾其神乎?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玄遠難知,然有其常而不變者,大抵不爭而善勝,安靜而無敵也,不言而善應,報施必不爽也,不召而自來,往複自有恒也,坦然而善謀,無心而至靈也。此皆造化自然之妙。是以天網恢恢,踈而不失,順之則存,逆之則亡,背天而行,未有幸免者也。

 

  章二十四(原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持而盈之,欲以求益則反招損,不如其已。揣而銳之,鋒芒太利則易摧折,不可常保。富貴而驕,適以自遺其咎。金玉滿堂,勢必莫之能守。四時之序,將來者進,成功者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章二十五(原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循名者失身,名與身孰親?好貨者喪身,身與貨孰多?欲得者反亡,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者惜費,而必大費。多藏者懼亡,而必厚亡。知足者不辱,知止者不殆,是乃可以長久也。

 

  章二十六(原第二十三、第四十六章)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扵人乎?罪莫大扵可欲,咎莫大扵欲得,禍莫大扵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飄風不能終朝,驟雨不能終日,孰為此者?天地也!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扵人乎?罪莫大扵可欲,惡者,欲招之也。咎莫大扵欲得,亡者,得致之也。禍莫大扵不知足,不足者,不知使之也,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富,無有不足也!

 

  章二十七(原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出生則入死。凡人十分之中,生之徒十有其三,死之徒十有其三,人之本生,妄動而之扵死地,亦十有其三。死者如是之多,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循利亡身也。盖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則無能使之死者矣。夫何故?以其原無死地也。

 

  章二十八(原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適目,令人目盲。五音適耳,令人耳聾。五味適口,令人口爽(爽,失也,謂失其真味)。馳騁田獵,令人心中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事多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絕諸無益之事也。

 

  章二十九(原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扵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扵天下。

 

  寵辱之來若驚,貴大患之遭若身。何謂寵辱若驚?人情好寵而惡辱,則寵為上,辱為下。不知求寵者不寵,守辱者不辱,故寵辱之來,得之若驚,失之若驚,總以無寵無辱為上,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自有其身,是以求福而得禍,及吾無為身之私,則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扵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扵天下,不愛其身,正所以愛其身也。

 

  章三十(原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複歸扵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扵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扵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自雄者不雄,知其雄而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則常德不離,複歸扵嬰兒,是不雄之雄也。求白者不白,知其白而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則常德不忒,複歸扵無極,是不白之白也。好榮者不榮,知其榮而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則常德乃足,複歸扵樸,是不榮之榮也。常德即常道之得扵己者。複歸者,還其本色,是亦歸根複命之事也。大樸分散則為器(分散而雕刻之,則為器),為器者不過才效一官,聖人用之,因才器使,則為群官之長。故大制(制,作)不事剖割,所以保其真也。

  

章三十一(原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不出戶知天下之遠,不窺牖見天道之玄。恃閱歷而知者不知,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其地而知,不見其物而名,不為其事而成。

 

  章三十二(原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其所不知者,上。不知其所知者,病。夫惟病其所病,是以不致扵病。聖人不病,以其病夫所病,是以不病也。

 

  章三十三(原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為壽。

 

  知人者曰智,自知者為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為強。知足者常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能久。死而不亡者為壽。

 

  章三十四(原第八十一、第二十九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辯,辯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信言不必美,美言不能信。善言不必辯,辯言不能善。知者不必博,博者不能知。華而不實,道家所賤。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章三十五(原第五十四、二十七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善建立者不拔。善抱持者不脫。善行走者無轍迹。善言語者無瑕謫。善計劃者不用籌策。善閉者無關楗而牢不可開。善結者無繩約而堅不可解。以其不為而成故也。

 

  章三十六(原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知者必不言,言者必不知。塞其孔竅(兌,孔竅也),閉其門戶,挫其鋒銳,解其紛擾,和其光芒,同其塵垢,是謂玄同。玄同者,同扵玄也。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親踈利害貴賤,皆非其常。非常者,不貴也。

 

  章三十七(原第二十四、第七十二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跂者不立(舉一足曰跂),立不久也。跨者不行(張兩足曰跨),行不便也。自見者,顯明而不明。自是者,求彰而不彰。自伐者,居功而無功。自矜者,爭長而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見,自愛而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章三十八(原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則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曲則全,求全反虧;枉則直,求直反折;窪則盈,自盈必溢;敝則新,欲新必污;少則得,積少為多,多則惑,貪多愈少。是以聖人知有始為天下母,故抱一為天下式。不自逞其見,故明;不自以為是,故彰;不自誇伐,故有功;不自矜張,故能長。總之不爭而已。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能全而歸之,自試有驗,而後云爾也。

 

  章三十九(原第六十二、第二十七、第四十一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為要妙。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夫惟道善貸且成,是謂襲明。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珍寶,亦不善人之所保守。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善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則雖智大迷,是為要妙(即奧也)。美言可以市,贈人以言美扵珠玉。珠玉可市,況美扵珠玉者不可市乎?尊行可以加人,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尊行亦懿德之類,懿德可好尊行不可以加人乎?美言尊行,賢愚同好。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夫惟道善扵施貸,又且成就,是謂襲明(見小知常曰明,襲明義同襲常)。

 

  章第四十(原第四十一、第二十三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從事扵道者,道者同扵道,德者同扵德,失者同扵失。同扵道者,道亦得之;同扵德者,德亦得之;同扵失者,失亦得之。

 

  上士聞道,領悟極深,勤而行之。中士聞道,信守不篤,若存若亡。下士聞道,識解不及,乃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人之從事扵道者,道者亦同扵道,德者亦同扵德,失者亦同扵失。聲同則應,氣同則和也。同扵道者,道亦得之;同扵德者,德亦得之。同扵失者,失亦得之。初既同之,則終必得之,其勢然也。

  章四十一(原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居其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其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亦無所以為。下德為之,而又有所以為。上仁為之而無所以為,上義為之而有所以為。上禮為之而人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仍之,繼之以爭)。故失道而後有德,失德而後有仁,失仁而後有義,失義而後有禮。夫禮者專上文飾,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自矜先見,是大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章四十二(原第五、第二十九、第八十一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天地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即芻靈,以草為之,祭祀所用,祭畢則棄之),任其榮枯而無私愛。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任其舒慘而無私親。故物或行而在前,或隨而在後,或得噓而榮,或因吹而落,或方盛而強,或既衰而羸,或因載而盛,或遇隳而敗,其境至不齊矣。盖天地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殊無厚薄扵其間也。

 

  章四十三(原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廢乃有仁義,智慧出乃有大偽,六親不和乃有孝慈,國家昏亂乃有忠臣。凡此者,鑿混沌而雕太璞,皆世道之不幸也。

 

  章四十四(原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絕聖棄智,不以精明,率下民,安本務,故利百倍。絕仁棄義,不以小德示下民,任天真,故複孝慈。絕巧棄利,不以漁奪侵下民,有資賴,故無盜賊。此三者,以為文治之不足。故令有所屬,使之見素而抱樸,少私而寡欲。

 

  章四十五(原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其政悶悶不澆,其民淳淳不漓,其政察察不渾,其民缺缺不厚。是以聖人方而不至裁割,廉(稜也)而不至劌削,直而不至縱肆,光而不至輝耀。敦固純樸以風天下,道家之要也。

 

  章四十六(原第六十、第三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治大國若烹小鮮,無須多事也。不尚賢能,使民不爭競;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之物,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而無思慮;實其腹,而無饑餒;弱其志,而無侈念;強其骨,而能力作。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之者亦不敢為也,為無所為,則無不治矣。

 

  章四十七(原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使有樸素渾簡,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安常守分,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去其文字記載,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飲食、美其衣服、安其故居、樂其土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此道家治民之大要也。

 

  章四十八(原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扵大順。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去其變詐而歸純樸。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挾詐妄為,而不安扵愚也。故以智治國,民以詐斃,是國之賊。不以智治國,民以愚全,是國之福。知此兩者,去彼取此,亦治國之楷式。能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情反矣,乃至扵大順(下德不失德,物情之常也,玄德反是)。

 

  章四十九(原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扵貴生。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養生不瞻,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變詐風行,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逐利忘生,是以輕死。夫惟無以生為者而反以得生,是賢扵貴生而反以得死也。

 

  章五十(原第七十四章)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而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夫代大匠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民性輕生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邪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再犯?其殺之而弗懲者,不畏死也,既不畏死,則殺之無益。盖常有司殺者殺,天也。而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斧斵,夫代大匠鑿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