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斑斓旧事秦淮河》之《柳如是:心有猛虎嗅蔷薇》

 寒武页岩 2018-07-21

文|李会诗


如花娇女初长成

明天启五年(1625年),一对夫妻因生活窘迫,将8岁的女儿杨爱卖到了吴江镇的妓院。名妓徐佛见这女孩儿长得异常灵秀,于是便买下来做“瘦马”。所谓“养瘦马”,就是从穷人家里买下漂亮的女孩子,然后放在身边教以琴棋书画,歌舞刺绣,提高其文艺修养和声色技能,让她们慢慢升值,直到能够转手高价卖给达官显贵做婢女或侍妾。通俗地说,徐佛属于歌伎行业的中间商,低价购买,全面培训,重新包装,高价出售。而杨爱便是这样一匹被选中的“瘦马”。徐佛对她的美丽与聪明都很喜欢,唯一不太满意的是,觉得“杨爱”这名字太俗气,于是便给她改了艺名,叫“朝云”。天启七年(1627年),朝云剥茧成蝶,振翅欲飞,已经出落得分外标志。


同年,当朝宰相周道登以礼部尚书身份入内阁议事。他怕自己的母亲寂寞,所以打算买个侍婢陪母亲解闷,挑来选去就看中了徐佛家的朝云。周道登从玉溪诗中择了两句诗“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将“朝云”的名字改为“影怜”。小影怜从此成了老夫人的贴身小婢。又过了两年,周道登知道国家大势已去,以养病为由辞官,回家读书自娱。此时,影怜已亭亭玉立,变成一位清秀的美少女了。周道登虽年过花甲,但色心不死,硬是从母亲那里把影怜要过来给自己当了侍妾。



《明史》里有关于周道登为官的记载,说的都是他尸位素餐,怡人笑柄的糗事。但周道登毕竟当过宰相,即便才不压人,但文史功底极好,至少做小影怜的启蒙老师还是绰绰有余的。日后,这姑娘常常被夸赞“提笔有虞褚之风,吟诗得盛唐之遗”,其实也得益于良好的启蒙教育。当然,她成年后“冠插稚羽”,经常扮公子哥儿跟男人们平起平坐,骄傲放诞,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周道登府里妻妾不少,但小影怜最为受宠。一方面,周道登日暮西山,在岁月流逝的无奈里,小影怜身上所体现出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正是他渴望接近并试图拥有的。另一方面,影怜确实聪明过人,捧在手里像一块温润的碧玉,越是琢磨就越见其纯净通透,学起东西更是举一反三,进步神速。所以,周道登常常将影怜“抱置膝上,教以文墨”,如师如父,倍加珍爱。


影怜就这样在周道登的宠爱下快乐并有恃无恐地成长起来,她是周老爷的掌上珠,心头爱,所以她无法无天,为所欲为,完全不顾礼数,经常无意中闯祸还不自知。反正在周道登慈爱目光的笼罩下,没有人敢对影怜有丝毫的怠慢或指责。据说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来源于童年的遭遇。对于影怜来说,骨肉分离与卖入风尘都是酸楚的回忆;但好在有周道登护着她成长,让她过了几年无忧无虑的任性生活,奠定了她诗书文墨的修养,也培养了她刚烈勇敢的个性。



可惜好景不长,影怜长到十四岁的时候,周道登就过世了。老爷子一死,群妾们便将几年来压抑在心头的怒火一股脑地喷射到影怜的身上。于是有人诬陷影怜,说她曾经和府里小厮有染,早就坏了家里的规矩,给老爷带了绿帽子,应该乱棍打死她。周府妻妾成群,她们七嘴八舌地告状,弄得周夫人也有几分相信了。


影怜最终没有被打死,据说是周老夫人出面干涉的结果。影怜曾给周道登的母亲做过贴身侍婢,老夫人非常喜欢她,实在不忍心她被活活打死,于是出面调解,只是从轻发落,将影怜逐出周府,卖到娼门。


崇祯四年,十四岁的影怜再入风尘。她想到自己的人生几次改名易姓却都身不由己,索性这次便自己做主,以柳代杨,改名柳隐。并从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中,取字“如是”。以后,朝云也好,影怜也罢,都与这个“柳如是”无关了。从此,她要扼住命运的缰绳,做主自己的人生了。


同心终异路

再入风尘的柳如是,因为曾在相府为妾,加上才貌双全,气质脱俗,所以身价倍增,很多人慕名前来,只为见她一面。但柳如是知道身在娼门风雨飘摇,这些灯红酒绿都是靠不住的,她必须择良婿选佳偶,早日脱离这梦幻泡影般的生活。柳如是与董小宛、陈圆圆等人不同,她才华横溢,心气极高,想找个年龄相仿、品貌相当的人做丈夫。于是,她想到了一个人。

当年柳如是还在周府时,此人曾来拜见周道登。周道登重病在身,所以只能与来客在榻前议论时政,聊到国势日下山河衰微,周老长吁短叹,青年慷慨激昂。柳如是冷眼旁观,觉得此人也算得是个英雄。


当然,这样一位容颜娇俏、气宇轩昂,偶尔还能在议论国事时插上几句的姑娘,自然也引起了来客的注意。两个人年貌相当,彼此吸引,总能找到些机会互相切磋。聊了几次之后,青年对柳如是印象极佳,知道她不但貌美才高,而且有胆有识,所以非常欣赏柳如是。临走时,他写了首诗赠给柳如是,颇有点缠绵之情。情缘在前,于是柳如是在离开周家后便想到了此人。


崇祯五年(1632年),十五岁的柳如是登门拜访,来找“意中人”陈子龙。



陈子龙,字卧子,是明末著名文学组织“几社”中的领军人物,也是当时文坛上数一数二的才子。他关心国事,政治上很有理想。


柳如是到了松江后,女扮男装,递名帖给陈子龙,上书“女弟柳如是”。两人一见,陈子龙心中一动:这不是当年的影怜吗?柳如是心中也一惊:原来陈子龙已经娶妻在前,自己只能做妾了。


另有一种说法是陈子龙并没有娶柳如是过门,只是背着家人买了一座小红楼,跟柳如是同居在一起,柳如是将此楼命名为“鸳鸯楼”。住在这里的几年,柳如是写了很多桃红柳绿,斜风细雨,春愁秋怨,离合悲欢的词。比如,陈子龙离开她的时候,柳如是写的词感慨“人去也”;陈子龙陪伴她的时候,柳如是的词起笔便是“人何在”。后来,这些词结集成《鸳鸯楼词》。那段岁月里,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形影不离,恩爱相随。


在这期间,陈子龙也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春日早起》:“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据说,《红楼梦》之名正是得出此诗。后来,陈子龙的夫人带着家丁过来寻事,大闹鸳鸯楼,逼柳如是与陈子龙分手。



也有说法认为柳如是嫁给陈子龙后,便和他住在陈家。陈子龙的原配张氏出身较高,陈子龙虽有才华,毕竟出身寒门,柳如是来自娼门,地位更低。陈柳二人才华相当,倾心相爱,每日在家中诗词唱和,琴书自娱。这种家庭组合中,张氏看他们整天卿卿我我肯定非常不悦,而陈子龙与柳如是为了家庭和睦自然也要忍气吞声。


事情到了崇祯六年有了转机。那一年,胸怀天下的陈子龙打算进京赶考,而颇有几分侠义和胆识的柳如是也非常支持。二人依依惜别,款款情深。柳如是写了两首《送别》给陈子龙。


其一是:

  念子久无际,兼时离思侵。不自识愁量,何期得澹心。

  要语临歧发,行波托体沈。从今互为意,结想自然深。

其二是:

  大道固绵丽,郁为共一身。言时宜不尽,别绪岂成真。

众草欣有在,高木何须困。纷纷有远思,游侠几时论。


陈子龙也写了诗留给柳如是,“所思日遥远,形影互相悲。”“同心多异路,永为皓首期。”两个人都充分表达了不离不弃,生死相随的决心。



送走了陈子龙之后,柳如是在陈家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张氏必然处处刁难,柳如是个性太强,又不谙相处之道,所以处处受到排挤,心里暗暗叫苦,只能盼着陈子龙高中后早些回来。

不料,才华出众的陈子龙竟然不幸落第。陈子龙倍受打击,决定继续考,什么时候考上了什么时候再回家。这可苦了柳如是,她一封封家书催促陈子龙赶快回来,一切从长计议,但陈子龙不甘心,非要考出个功名才肯罢休。


柳如是长日漫漫,百无聊赖只能弹琴解闷。结果张氏奚落她说,这里不是青楼,你耐不住寂寞的话,可以回去。柳如是实在受不了这等侮辱,想到陈子龙丢下自己只顾前途,真是又气又恨,索性收拾东西昂首阔步走出宅院。


崇祯八年(1635年),18岁的柳如是离开陈家,第三次堕入娼门。

“嫖妓不忘
忧国,忧国不忘宿倡”这是晚明人形容当时社会风气的。说这话的人,我会怀疑他的目的只是在于到平康里逛逛,爱国云云,只是一个标榜。抗战时期弘一法师说“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这我还多少有些相信。
但有一个晚明人是有资格说
这句话的,他叫陈子龙。就我阅读范围,能够做到爱国狎邪两不误的人,还只有这位老兄,此外的侯方域/钱谦益什么的,都只能算是青楼混混,只知道惆怅谢家池阁,浑忘了天生苍生。当然,我也不是要苛求这古人,如果我生在当时,不要说做个爱国义士,就是做个青楼雅客,只怕也不够格。
陈子龙生于
万历三十六年,我手头有《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因此可以推算出他是生于1608年。他成年时崇祯已死,江南各地义军如火如荼。1645年,他在故乡松江和好友夏允彝一起举事,“设太祖像誓众,称监军给事中”,虽然风光了一阵子,终于还是功亏一篑了。夏赋绝命词,以身殉国,而陈子龙以为家中尚有祖母,未可立死,以我一贯的阴暗心理,我会以为这不过是个借口,如同鲁迅先生母亲之原因拒绝做个刺客。但陈子龙以其行为证实了我的丑陋。
陈子龙随后乔扮佛僧,改名信衷。第二年祖母病死,他于是受
鲁王兵部职。当时吴江人吴易任兵部侍郎五月登坛誓师,曾经请陈子龙亲临其军,可惜不久就失败了。随后又有降清辽将吴胜兆欲反正,其部下有人是陈子龙的老相识,与之互相通信息。不久吴因为事情泄露被捕。当时清朝巡抚朱国宝乘机欲除尽三吴名士,而以陈子龙为出头鸟,陈子龙穗身陷囹圄,时为1647年5月。清朝将他解送南京。陈子龙想到祖母已死(其母亲在他考上进士那年,即崇祯十年),再无牵挂,乃于途中跳水自尽。他死时年纪,按照耶鲁大学孙康宜女士说是39岁,不过那是洋人的算法,按照我们中国人的算法,他应该是40岁了。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中的“四十”,我相信就是这个算法,何况叶嘉莹先生也说他是四十岁。
鲁迅曾说,一个
朝代长了,好人就多;一个朝代短了,就几乎全是坏人。那是因为历史由谁来写的缘故。陈子龙是有明一代一等一的大诗人词人,但他文名不彰几达百年以上。清初卓尔堪编的《明遗民诗》就不收他的作品。1803年,王昶修《陈忠裕全集》,也只是被阉割了的选集,真正完整的是1983年施蜇存和马祖熙合编的全集。
陈子龙之所以能够大名鼎鼎,也许还是托了他和
柳如是之间一段情缘的福。他们的关系,〈柳如是别传〉记载如下:“陈杨两人之关系,其同在苏州及松江者,最早约自崇祯五年壬申起,最迟至崇祯八年乙亥秋深止,约可分为三时期。第壹期自崇祯五年至崇祯七年冬。此期卧子与河东君情感虽甚挚,似尚未达到成熟程度。第贰期为崇祯八年春季并首夏一部分之时,此期两人实已同居。第叁期自崇祯八年首夏河东君不与卧子同居后,仍寓松江之时,至是年秋深离去松江,移居盛泽止。盖陈杨两人在此时期内,虽不同居,关系依旧密切。凡卧子在崇祯八年首夏后,秋深前,所作诸篇,皆是与河东君同在松江往还训和之作。若在此年秋深以后所作,可别视为一时期。虽皆眷恋旧情,丝连藕断,但今不复计入此三期之内也。”
对于
他们之间的这段交往,今人多有一相情愿的推测,以满足他们心目中才子佳人的模式,但事实只怕未必。柳如是看中的绝非只是陈子龙的才华,她更关心的,也许还是陈子龙在当时拥有怎样的社会地位。柳如是曾经和徽州巨商汪然明交往过一段时间,写过大量情辞并妙的情书,但她终于不曾“委身下嫁”,乃是因为当时商人并不具有读书人一样的社会地位,士农工商,差了好几个等级。不象今天,什么人都想弄个董事长总经理什么的头衔,至不济也弄个C*O的来。事实上汪然明也并非只是一个浑身铜臭气的势利之徒,他也写有一部《春星草堂集》,但他是个商人,就决定了他的一切努力都只是附庸风雅。柳如是后来嫁给了钱谦益,就是看中了钱谦益文坛祭酒的地位,而钱已经老得足够做她的老爹,那也不管了。有一次钱谦益和她调情,说:“我爱你的黑头发白脸孔。”柳如是却突然不解风情了,冷冰冰讽刺道:“我爱你的白头发黑脸孔。”明亡后,柳如是劝钱谦益跳水殉国,钱谦益试了试,说水太冷了,不敢下去。后来有一次钱谦益出游,见泉水清澈,想洗个脚。柳如是就在一边冷笑:“你当这是秦淮河么?”至于老钱为她造了“我闻居”“绛云楼”,为她写了无数艳诗,那也不记得了。
柳如是也不是什么贞烈之人,她劝钱谦益跳水,也许是认为这样才不会使她的社会地位不会受到损害。晚明
余怀板桥杂记》记录了一个叫李十娘的的秦淮名妓,后来改名贞美。有一次余怀开玩笑说:“美则有之,贞则未也。”李十娘哭着回答:“君知儿者,何出此言?儿虽风尘贱质,然非好淫荡者流,如夏姬河间妇也。苟儿心之所好,虽相庄如宾,情与之洽也;非儿心之所好,虽勉同枕席,不与之合也。儿之不贞,命也!如何?”而柳如是是不会有所谓的“贞”这一念的。她在嫁给钱谦益以后还养着面首,随时更换,一旦讨厌了甚至杀死。这在今天当然很可以理解,毕竟老钱在某些方面是不行了的,但在当时,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只怕未免有点惊世骇俗了罢?钱谦益老了以后,柳如是干脆将她赶了开去,不与同居。
柳如是之所以会和陈子龙走到一块,乃是因为陈子龙在当时响亮的社会
名头。陈子龙是当时“几社”的创始人,广收门生,到处讲学,俨然一代领袖,而且文才风流,时人誉为“诗苑干将”。柳如是的选择,有多少是出自真情实感,那是值得怀疑的。“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虽然说得刻薄。却也往往是实情。
还有一件要提及的事是,
1776年,乾隆下诏为陈子龙平反,还追谥为“忠裕”。虽然陈子龙的文章诗词仍然不能广泛流传,但相对而言,清廷实在是很够意思了。对自己的死敌尚且如此宽容----即便是出于笼络人心之故罢,历史上又有几个朝代做到了呢?要知道陈子龙生前最后一次对话乃是这样的:
清吏:“何不剃发?”
陈子龙:“吾惟留此发,以见
先帝于地下也。”

老夫少妻

小楼落成时正是寒冬腊月,钱柳二人虽说已心意相通,但对外似乎还有些遮遮掩掩,宣称柳如是暂住“我闻室”。但爱情是藏不住的,他们两个人只当外界浑然不知,其实旁人已经看得都再明白不过,这两位是打定主意共度此生了。

此时的钱谦益年逾花甲,仕途坎坷,三起三落,尝遍世态百味,早作炎凉之叹。却不料风烛残年时,突然出现了一位扣动心弦的年轻姑娘。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位姑娘竟然也爱上了他。钱谦益喜出望外,赋诗抒情:

清樽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

曲中杨柳齐舒眼,诗里芙蓉亦并头。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

在钱谦益的眼里,红烛月夜,疏影寒流,柳如是像曲中杨柳,诗里芙蓉,是上天赐给他最好的礼物。不是说老年人谈恋爱就像老房子着了火吗?呼啦一下就都燃烧起来。柳如是才高貌美,好学上进,又给钱谦益带来了朝气蓬勃的青春。

对于钱谦益来说,他品尝过生命的甜美与苦涩,经历过俗世的奉承与奚落,他已经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剥离出最本质的快乐。少年的爱虽然热辣滚烫,但也因未经尘世的熏染而难以恒持;反倒是钱谦益这样的人,饱经风霜,经历过洗涤,也经历过选择,才能对爱情有更加稳定的守护。

而情路多艰的柳如是,年纪虽轻,但三次出入风尘,听过了太多的誓言,也经历了更多的谎言。她历尽磨难,受万千宠爱,却知道那只是镜花水月,逢场作戏。她曾一身男装去见陈子龙,陈子龙颇为吃惊,且引以为异。而当她假扮儒生见钱谦益,却迎来了哭笑不得的爱怜。钱谦益欣赏她的才华,赞叹她的个性,同情她的飘零,爱惜她的真情。钱谦益给她的爱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灵魂平等的馈赠。所以,柳如是感念钱谦益的深情,回赠了一首《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珍重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阑。

这首诗是《东山酬和集》里的上乘之作。诗作先是回忆了坎坷的情路,然后倾诉了青楼烟月惹愁端的思绪,最后笔锋一转,说“君家兰桂”意思是钱家高门大户,不知道自己能够留到几时。其情一波三折,构思巧妙,语言精致,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寄人篱下惶恐忧虑的心情,可谓是七律中的上品。

当然,钱谦益也从诗中读出了这些憔悴的况味。他马上赋诗一首,消除柳如是的顾虑:

早梅半面留残腊,新柳全身耐晓寒。从此风光长九十,莫将花月等闲看。

至此,二人的心意才算真正剖白彻底,看到了彼此坦诚相待的情谊。

崇祯十四年(1641)元夜,钱谦益和柳如是泊舟虎丘,二月又到扬州,期间也和很多名士雅集。六月,便正式嫁娶,结为夫妻。

世界上真正的爱情常常可以超越年龄、身份和阶层,甚至突破礼教、习俗、舆论等的包围,而带着些义无返顾的勇敢和令人费解的疯狂。

崇祯十四年(1641)时,钱谦益已经六十岁,柳如是只有二十四岁,他们中间整整差了三十六年。以柳如是的才色、姿容,她完全可以嫁个年轻英俊的小生或是富甲一方的士绅,没有任何必要嫁给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但是,柳如是觉得她只有嫁给钱谦益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博学好古,旷代逸才”,柳如是觉得人生得此知己,也算死而无憾。

其实明末清初,嫖妓算是一种风雅的事,但说到真正娶回家,总还是觉得颜面无光。此时的钱谦益虽被免官,但他威名远扬,声震四方,有“文章宗伯,诗坛李杜”之称,而且怎么说也是朝廷权臣。现在却要娶一个青楼歌伎回家,不免惹来非议。如果他愿意悄无声息地纳妾,人们也不会有太多质疑。但钱谦益娶柳如是,却不是做“妾”而是做“妻”。钱谦益要以“正妻”之名“匹嫡”之礼,明媒正娶地娶了柳如是回家做“夫人”。此事,闹得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据钮琇在《觚剩》中记载,钱谦益和柳如是大婚的那天,“三泖荐绅,喧焉腾议。至有轻薄之子,掷砖彩鹢,投砾香车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对镜台,赋催妆诗自若。”也就是说,他们结婚的彩船,不但遭遇人们的指指点点,而且还遭到了围观人群的当场破坏,甚至有人将砖头瓦砾扔向婚船。但是,钱谦益对此毫不在乎,润笔濡墨,谈笑风生,赋诗自若。

老大聊为秉烛游,青春浑似在红楼。买回世上千金笑,送尽生平百岁忧。

或许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够表达他雀跃激动的心情吧。

钱柳二人是史上最天真烂漫、荒诞无稽的一对老夫少妻。他们的爱情,完全超越了世俗的所有限定。年龄、身份、舆论,这些所有人都在乎的压力,他们完全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彼此的情怀、才气、理解与尊重。

柳如是美艳无敌,却常常喜欢假扮男生出游,从不以色相笼络爱情。究其原因,她始终是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在男权社会的话语圈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地位,获得平等的爱情与合理的尊重。她踏破铁鞋,终于在钱谦益的面前驻足。这个老男人可以包容她的任性,理解她的荒唐,甚至比她更蔑视世俗。她寻到了这知音,并敲开了幸福的门。

幸福似乎和爱情一样,经常是旁边人觉得他们“拿着肉麻当有趣”,而他们自己却觉得情动于中,饶有兴味。比如婚前,柳如是说:“吾非才学如钱学士虞山者不嫁。”钱谦益就说:“吾非能诗如柳是者不娶。”比如婚后,柳如是问钱谦益为什么爱自己,钱谦益说:“我爱你白的面黑的发。”钱谦益又问柳如是为何爱他,柳如是想了想:“我爱你黑的面白的发。”说完之后,两个人哈哈大笑,嬉闹间打成一团,俨然一对幸福的小情侣。这些私底下的笑话放在别人眼里,简直无聊透顶,但搁在当事人身上,却永远乐在其中。爱情,很多时候只能去默默体验,而无法拿来与人分享。

崇祯十六年(1643),钱谦益大兴土木,造了一座藏书楼。因为钱谦益常常称赞柳如是,说她是绛云仙子下凡,所以干脆将藏书楼命名为“绛云楼”。楼里不但有万卷藏书,还有各种珍奇古玩,一时间,竟有“大江以南,藏书之家无富于钱”的说法。

钱柳二人的婚后生活幸福美满,钱谦益称柳如是为“河东君”,他们饮酒赋诗,游山玩水,“煮沉水,斗旗枪,写青山,临墨妙,考异订讹,间以调谑,略如李易安在赵德卿家故事。然颇能制御宗伯,宗伯甚宠惮之。”实际上,柳如是并不会什么御夫术,只是钱谦益年长她三十六岁,所以处处宠爱娇惯谦让柳如是罢了。加上柳如是天资聪慧,学东西又快,勘误校正几乎百无一漏,所以钱谦益常常称她为“柳儒士”,百般谦让和疼爱。

历史大变局

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之变,崇祯帝吊死煤山,明朝灭亡。江南旧臣马士英等人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弘光帝,建立了“南明”。钱谦益重被启用,官至礼部尚书。据《南明野史》记载,钱谦益能够得到提拔,完全是沾了柳如是的光。“谦益以弥缝大铖得进用,乃出其妾柳氏为阮奉酒。阮赠一珠冠,值千金。谦命柳姬谢,且移席近阮。闻者绝倒。”

阮大铖当时得马士英推荐做了南明朝的兵部尚书,马士英是拥立福王登基的大功臣,所以钱谦益需要通过阮大铖来铺好新朝的仕途。于是,在宴请阮大铖的时候,钱谦益就让柳如是来给阮大铖奉酒。阮大铖一见柳如是美艳绝伦,秀色可餐,当真是心花怒放,马上就赠送了价值千金的珠冠。钱谦益让柳如是去谢谢阮大铖,于是柳如是“移席”靠近阮大铖。也就是说,钱谦益的官位是柳如是拿色相换回来的。钱谦益动用“美人计”一事,让很多人不齿,仿佛柳如是为此做出了重大牺牲与付出。持此观点的人好像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柳如是这样倔强刚强的女人并不是钱谦益所能轻易摆布的。

而且,钱谦益被启用后,从常熟赶往南京就职,柳如是亦相随而去,“冠插雉羽,戎服骑入国门,如昭君出塞状”。柳如是不但支持丈夫做官,而且自己还戎服相随,颇有几分巾帼英雄的意思。柳如是此生,很多言行看来都颇为激烈,甚至很有戏剧效果。比如她与宋辕文决裂得那么彻底,比如她大张旗鼓地结婚,再比如她冠插雉羽入国门。尤其是嫁人后,每次见她出场,围观群众都是唏嘘,震惊,几乎从来没人喝彩。好在,她做这些事并不是要表演给谁看,她只是为了将自己胸中满满的勇气全部释放出来。她的人生,她只演给自己看。

可惜的是,钱谦益的官没做多久便下岗了。因为清军南下,南明只维持了一年的时间就灭亡了。

弘光二年(1645),南明覆灭。钱谦益与柳如是决定自杀殉国。说是钱谦益和柳如是决定,似乎不太公平,因为想死的是柳如是。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转引过此事,“柳如是劝宗伯死,宗伯佯应之。于是载酒尚湖,遍语亲知,谓将效屈子沉渊之高节。及日暮,旁皇凝睇西山风景,探手水中曰:冷极奈何!遂不死。”

这段描写非常生动有趣。南明灭亡后,柳如是劝钱谦益效仿屈原,自杀殉国。钱谦益“佯应之”。此三个字将钱谦益宠爱柳如是但又被逼无奈的软弱描绘得活灵活现,典型是因为老夫少妻迫于压力而应允。于是,二人泛舟载酒,决定投湖自尽。但是,临到最后关头,钱谦益凝视着温柔的夜色,如花的娇妻,却又不想跳了,他把手伸到水中摸了摸说:“水太冷了!”于是,两人就没有死成。

这一段故事,在野史中记载得更是栩栩如生。柳如是质问钱谦益:“你殉国,我殉夫,天经地义,你为什么不死?”钱谦益非常无奈:“好好的,为什么非要死呀?”柳如是一生气,自己转身跳湖了,但后来被救上来了。也有说柳如是被钱谦益拉住压根没有跳得下去,总之,大家都没有死成。

很多人就此笑话钱谦益的懦弱、犹豫,觉得他人格有多低下,其实这都是偏见。一方面,柳如是出身底层,一无所有,个性又极其刚烈,对人生对社会对他人总是怀着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态度。她除了钱谦益什么都没有,自然什么都能放下。另一方面,钱谦益留恋生命也有他自己的理由。他宦海沉浮几十年,对人生早已看淡。恰恰是这种淡泊的态度,才让他学会了与历史和生活进行妥协并和谐共处,而不至于选择决绝的方式离开世界。钱谦益自然是觉得活着好,而且,柳如是那么年轻,他也不舍得柳如是去死。

按照有据可查的历史,钱谦益在后来的岁月还曾与柳如是多次资助复明事业,并不曾做过什么人格卑劣的事情,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后世的宽容。陈寅恪先生晚年失明却写下上百万言的《柳如是别传》其实是别有意味的。柳如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固然值得歌颂;但钱谦益也应该可以保留懦弱的权力。死有死的壮烈,生有生的尊严。此二人身上映照出的明末知识分子复杂的心路历程,其实比故事本身更加动人。

顺治二年(1645),南京覆亡后,钱谦益知道明朝大势已去,眼见“扬州十日”几十万百姓惨死在清军屠刀下,钱谦益“以城迎降”,并对清军豫王多铎说:“吴下民风柔弱,飞檄可定,无须用兵”从而避免了南京城的一场浩劫。

相传,柳如是因不满钱谦益降清,曾于乱兵中离家出走。但是她在路上见到百姓们关心的只是如何继续生活,对于谁是当权者并不感兴趣。明朝亡了,只是一个政权的消失,实在没有必要拉着全城百姓去送死,柳如是这才知道自己误会了丈夫。想通了之后,柳如是又返回家中,对钱谦益的理解也比原来更深了一层。

不过,柳如是虽然理解钱谦益的投降,却不能忍受钱谦益去清朝做官。

顺治二年,钱谦益投降清朝,官职恢复到前明时期的礼部侍郎。钱谦益踌躇满志,决定做一番事业。柳如是不愿随行北上,独自留在南京。始终相依相伴的爱侣就这样被历史的变局生生地拆散。

以身殉情,以命护家

顺治三年底(1646),反清人士黄毓祺在海上起义,组织复明大业。钱谦益积极出资,还让柳如是易装犒师,大慰军心。不料,顺治四年初,船只遭遇飓风,舟师倾覆。结果消息被泄露,钱谦益受牵连,被捕下狱。史载,“丁亥(1647)三月晦日晨兴礼佛,忽被急征。锒铛拖曳,命在漏刻。河东夫人沉疴卧蓐,蹶然而起,冒死从行,誓上书代死,否则从死,慷慨首途,无刺刺可怜之语。”

钱谦益被捕时,命在旦夕。“公子孙爱年少,莫展一筹,瑟缩而已。”柳如是当时生病卧床,听到这个消息后,蹶然而起,誓死要跟钱谦益同行,而且上书官府,愿意代丈夫去死,如果不行的话,那么愿意跟从丈夫去死。慷慨悲壮,毫无任何可怜哀求之语。同时,她还变卖家产,打通官府,终于在钱谦益下狱四十天左右时将他救了出来。

钱谦益有感于此,作诗云:“朔气阴森夏亦凄,穹庐四盖觉天低。青春望断催归鸟,黑狱声沉报晓鸡。恸哭临江无壮子,徒行赴难有贤妻。重围不禁还乡梦,却过淮东又浙西。”钱谦益本来写的是“孝子”,但钱孙爱怕父亲这样写,自己以后落人口实,所以委婉地让父亲知道了这层意思,从而将诗句改字。钱孙爱生性懦弱,改用“壮子”倒也是实情。而柳如是也因此更扬名在外。

很多人之前只知道钱谦益对柳如是宠爱非常,以为柳如是只是以美貌打动了钱谦益,又或者不过是歌舞技艺好过寻常女子。但钱谦益被抓,“柳氏即束装挈重贿北上。先入燕京,行赂于权要,曲为斡旋。然后钱老徐到,竟得释放,生还里门。始知此妇人有才智,故缓急有赖,庶几女流之侠”。(《启祯纪闻录》)

其实,在钱谦益刚刚做官回到家的时候,他的儿子曾向他举报,说在他赴京期间,柳如是跟别人私通有染,让父亲治罪于她。但钱谦益连问都没问就斥责儿子说:“国破家亡,士大夫尚不能全节,何必要苛责一个女人呢?”有观点认为,这是钱谦益投降清朝,大节有亏,所以不好意思说柳如是,又或者因为自己的“失足”而开始对人事更加宽容。但实际上,即便钱谦益变节降清,但如果柳如是真的红杏出墙,放在当年的历史和社会语境下,钱谦益也是怎么责罚都不过分的。所以,钱谦益能对儿子的告发漫不经心,一是因为他太宠爱柳如是,知道柳如是即便真的与人私通,不过就是讽刺他的变节罢了,除了钱谦益,柳如是谁都不会爱。其二,钱谦益压根就不相信柳如是会做出这等事,他相信柳如是的品质,胜于相信自己。

不管历史的公案如何评说,但钱谦益的确没有因此而苛责柳如是。钱谦益非常睿智,他相信柳如是,也知道这个女人不但是自己的妻子,更是自己的知音,是甘苦与共,患难扶持的生死之交。

钱谦益变节,柳如是比谁反感都强烈,她坚决不随行北上,还一封封家书催促钱谦益辞官。钱谦益资助反清复明的事业,柳如是就变卖家产地暗中支持,帮丈夫弥补大节有亏的心灵创伤。当钱谦益落难后,她蹶然而起,奋起反抗,打通各路关卡,拼了命也要救他出来,可谓情深义重。逢到钱谦益从牢里出来,非常后悔自己出仕清廷做官,毁了一生的名节,柳如是又写诗安慰钱谦益“香灯绣阁春常好,不唱君家缓缓吟”,让他安心享受家庭的快乐,不要对国家之事再做多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应该就是钱谦益的心声吧。

顺治五年(1648),柳如是诞下一个女儿。钱谦益老来得女非常开心,柳如是也渐渐将生活的重心转到家庭上。两个人快快乐乐地生活了十几年。

康熙三年(1664),83岁的钱谦益病逝,撇下了47岁的柳如是。

柳如是嫁入钱家二十几年,一直手握经济大权。钱谦益刚刚病逝,钱氏族里的各位叔伯兄弟欺负柳如是和钱孙爱他们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就跑到钱家来闹事,要分抢钱家的财产。钱孙爱生性懦弱,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得求柳如是解决。柳如是一身素衣,从容冷静地站出来对钱氏族人说:你们稍等片刻,我去楼上拿账本!

柳如是到了楼上,片刻之间便料理好了几件事情:一是告诉派人拿着自己手书的十六个字去找知府告状喊冤;一是吩咐家丁将庭院落锁,所有人都不许踏出家门半步;另一件事便是给女儿写遗书:“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日竟当面凌辱。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后,汝事兄嫂,如事父母。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柳如是从容不迫地安排好这些事,便踏上了自己的归途。

当知府拿到柳如是的手书匆忙赶来时,柳如是已经上吊自尽,那十六个字是:“夫君新丧,族人群哄,争分家产,迫死主母。”前来闹事的钱氏族人,全都脱不了干系,顿时乱作一团。

柳如是一生挚爱钱谦益,与他共甘同苦,随他出生入死。明亡时,钱谦益如果殉国,她便要殉夫;钱谦益因罪押往燕京时,她要代他而死,或者从他而去。几次三番,她都愿意舍命相随。到了最后,钱谦益真的去世了,才不过一个月,柳如是便以自己的生命和智慧,捍卫了钱家最后的尊严和财富。她终究还是殉了情。

柳如是一生刚烈勇猛,活着的时候风华绝代,灿烂辉煌;死的时候也是轰轰烈烈,郑重其事。说她殉明、殉道、殉夫、殉情,似乎都显得不够隆重,她其实是拿整个生命殉了自己。

柳如是此生三入娼门,三次从良,经历坎坷,命途多舛,却活得热烈真诚,潇洒奔放,活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跌宕起伏,韵味无穷。她是“秦淮八艳”里才华最好的一个,也是她们中间唯一自杀的人。但她凭着自己的才华与气节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和性别,成为了中国历史最受学者文人尊敬和推崇的风尘女子。她的传说,超越了岁月的流逝,随着历史长河漫漫流淌,永不消磨。

柳如是死后,葬在虞山脚下,不远处,便是钱谦益和原配夫人合葬的地方。她的墓碑上只有几个字:河东君之墓。

尘埃落定,再多的风华绝代,也不过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