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的局部用药 1.漱口剂:漱口剂可抑制龈上菌斑的沉积,减少口腔细菌数量,对控制龈炎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漱口剂维持时间短,故应频繁进行,每日宜含漱3~4次。 (1)0.12%~0.2%洗必泰液为广谱抗菌剂,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能有效地防止菌斑形成。由于能在口腔粘膜及牙面滞留,漱口后可保持数小时之久,所以漱口可治龈炎,而对有深牙周袋(>3mm)的牙周炎无作用。作翻瓣手术后,配合使用此种漱口剂,能防止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此剂长期使用可使牙及粘膜着色,个别人用后,有口干、灼痛、味觉敏感及口腔粘膜剥脱等症状。 (2)2%盐水液有消毒、消炎的作用。 (3)其他如1%过氧化氢液、2%碳酸氢钠液、1:5000高锰酸钾液、复方硼砂液、芳香漱口液等有助清洁和消毒口腔。 2.碘氧治疗:是将碘化钾溶于过氧化氢内,析出新生态的氧及碘分子,从而发生较强的杀菌作用。用时,可先将碘化钾晶体置于牙周袋内,并注入3%过氧化氢数滴,过氧化氢同碘化钾和组织中的过氧化氢酶作用,析出碘分子、新生氧和氢氧化钾,可腐蚀坏死的组织,并使其随气泡排出。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能,有促进局部血运、增进炎症组织痊愈的作用。使用时应戴治疗巾,以免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色气泡污染衣物,局部应注意隔湿,以避免氢氧化钾对健康组织的腐蚀。 3.消炎收敛药物 (1)碘甘油:为刺激性较小的自用药物,含有碘化钾、碘、甘油和水。甘油能使碘逐渐析出,保持较长的药效。常用在洁治和刮治后,将药液置于牙周袋内,也可在含漱或刷牙后,患者自行上药。 (2)碘酚:为腐蚀性较强的药物,含碘和酚,配制时为加速溶解常加入碘化钾助溶。酚是一种原浆毒物,能使一切组织细胞的蛋白质发生变性,有腐蚀坏死组织、清除溢脓、减少炎性渗出和减轻疼痛等作用。碘酚杀菌力强,适用于有脓的牙周袋。使用时,应注意用棉球遮被健康组织,然后用钝头探针蘸取药液引入牙周袋内,用酒精棉球吸去外溢药液。切不可用棉拭子取药涂擦,也不可让患者自用,以免造成灼伤。 4.氧化疗法:用强发氧剂处理牙周组织,增加局部组织内氧含量,造成一过性的缺血和被动充血,以改变炎症组织的代谢状况,促使炎症消退,加速组织愈合。多用于局部的顽固性龈炎。 常用的方法是:取30%的过氧化氢10滴置于小杯内,随即加入5%碳酸氢钠液1滴以中和其酸度。用棉球蘸取药液,并将其压迫在发炎的牙龈组织上,见龈色立即发白,表示有大量氧渗透进牙龈组织内,血管被压迫所致。将小球移开,牙龈发生被动充血又呈现红色。如此可反复进行2~3回,即完成一次治疗,每周2次治疗,能收到肯定的疗效。 5.缓释抗菌药物:是当前牙周临床上应用抗菌药物最理想的剂型,是合理的给药途径。它具有用药剂量小,牙周局部浓度高,维持时间长,疗效高,且不易引起耐药菌株和宿主副效应的特点。常用的方法是将抗菌药,如四环素、灭滴灵、螺旋霉素、洗必泰等,置入以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微管、薄膜或微囊中,放入牙周袋内,让药物缓慢释放出来达到抗菌抑菌目的。目前国内已研制成功多种控释药物用于牙周治疗,如四环素药管、灭滴灵药膜、甲硝棒等。 牙周病的全身用药 (1)四环素:四环素进入机体后,分布较广,对骨组织亲和力大,服用后,在龈沟液中浓度比血液中高2~10倍。对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如螺旋体、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类杆菌)、具核梭形杆菌、放线菌、嗜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对青少年牙周炎应用四环素作辅助治疗,剂量250mg,一天4次口服,连服二周,可取得明显效果。另外四环素、二甲胺四环素能抑制牙周袋内螺旋体生长,结合翻瓣、刮治、根面处理等,能提高疗效。 (2)螺旋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抑制力强,对革兰阴性菌也有一定效果。能抑制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产黑色素普氏菌及螺旋体。一般服后3天显效,可维持3~6个月。对牙周急性炎症、牙周溢脓、牙周脓肿、牙龈出血者疗效显著,剂量为200mg,一天4次口服,连续5~6天为一疗程。 (3)甲硝唑:又名灭滴灵,能有效地杀灭厌氧菌,如龈下菌中产黑色素普氏菌、具核梭形杆菌、螺旋体和可动杆菌等。应用于牙周病临床有显著效果。常用剂量为200mg,口服一日4次,连续服5~7天。无严重的副作用,但可有恶心、肠胃不适,少数有腹泻、皮疹等。治疗10天以上,有可能出现周期性神经变性,暂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故长期服用应注意临床观察及血象检查。该药对牙周兼性氧菌和微需氧菌感染无效,如伴放线放线杆菌。如有健康疑问,可到全球医院网公众号(webQQYY)咨询。(责任编辑:罗燕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