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節氣◎大暑】

 斋化黄药师 2018-07-22

2018年7月23日5:00:16交司大暑

交司时刻前后半小时平躺,可更好地接收到天地之气,交司之日前后三天多足浴泡浴,多进补,养生效果事半功倍。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其气候特征是:“斗指未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与大寒节气时的寒极相对。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大暑后就进入到六气中的四之气:太阴湿土。

因此大暑节气五运六气情况为:

司天:太阳寒水

客气:厥阴风木

主运:火太过

主气:太阴湿土

在泉:太阴湿土

据此分析,大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有:风、寒、热、湿。

天气高温高湿,冷热交替,所以会极为容易受风寒,特别是晚间或者无日照的雨天。



大暑节气的第二候正是“三伏天”里“中伏”的开始,大部分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喜热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谚语中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大暑期间正是中伏之时,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暑煮也,如煮物也。骄阳在上,人们总能感受到如在蒸笼之中的暑热之气。



大暑有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

二候土润溽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

三候大雨时行。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农历六月是“水”成之月,是一年中雨季最多的月份。



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

如果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

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出现也最频繁,但雨水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

农历六月也是古人所说的“长夏”,《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主长夏”

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应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同时也对应生、长、化、收、藏五化。四时若无长夏之“化”,则草木虽荣而终不成果实,秋既无收,冬亦无藏。

脾主长夏,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则生机可得。人体后天的生存均赖脾胃得以实现,而长夏为脾所主,所以脾的正常功能得以实现,就需要在长夏之季养脾摄生。

长夏之季暑湿盛行,极易伤及人体阳气。寒、湿均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

即说明此时由于天气多雨,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久处湿地、居处潮湿而引起湿邪袭人,常伴头重如裹、身体疲惫、四肢酸楚、肌肤不仁等症状。或由脾阳虚弱,湿困于脾,机体运化无权,致水停湿聚。

人体之所以会受湿、寒邪等邪气的侵袭,均因机体阳气不足所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春夏养阳”。因此,长夏之际,天地阳气盛极,借阳补阳是一种很好的扶阳治未病之法,也有利于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建议方法:

一、食疗

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喝羊肉汤等习俗。

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亦常选用药粥滋补身体。

《医药六书》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可见粥养对人之重要。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选用适当的药材配伍,配制成粥方效果更佳。

未学会药材配伍时,姜粥温养人的胃阳最佳,当为首选。

二、灸

灸的方法有多种,大致可分为:日光灸,艾灸,针灸。

日光灸即晒太阳、日光浴,是补阳气最佳、最安全、最简便的方法。应当多到户外多接收地气和阳光照射,日光灸时注意:一、避免暴晒,以防中暑。二、避免雨后马上进行日光浴。

艾灸和针灸的使用方法要注意避开禁忌的时间和禁忌的穴位。

三、瑶浴

真正的瑶浴具有补阳气、通经络、排寒湿的作用,瑶浴时注意汗出的同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可多喝蜂蜜水和石斛老茶。


幽兰居生态圈


分享、共享、免费、利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