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乘与三乘

 日光明照见自己 2018-07-22

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自己懂的一切都教给学生。哪怕有这样的意愿,也是做不到的。孔子对弟子说,我对你们没有什么想隐瞒的。孔子非常希望弟子能够像他一样,但弟子终究不能理解孔子的一切。


我们得到的一切知识和见解,都是众缘和合的结果。高数老师可以教我微积分,但是没法教我养鸡。就是教,我也学不会。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不具备条件。他从小在乡下养过几年鸡鸭鹅,放过羊,但我总不能边上大学边在乡下租个院子养鸡,所以那一套我就学不了。


孔子因材施教,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契理契机。假如一个老师教全班50个同学解一道题,对最笨的学生,老师可能只教一种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掌握这一种方法能够保证他在考试时把这道题做对。但对聪明一点的学生,老师可能会教他两三种解法;对最聪明的学生,无论老师教与不教,他都要去探寻一切解法。但如果把许多解法一下子全告诉最笨的学生,他就懵了,什么也记不住。


有聪明的学生和愚笨的学生之分吗?绝对地说,是没有的;相对地说,会显现出来。把全国每个高中成绩最好的人都放在清华,还是有人会倒数。当一个人接触目前可以理解的事情时,就是聪明的;接触不能理解的事情时,就是愚钝的。


聪明的学生做一道题,不仅知道正确的解法,还知道错误的解法。一道选择题,他不是知道正确选项就完了,还知道每个错误选项错在哪里,是掉到哪个陷阱才会得出错误结果。因为他知道各种错的可能,他就对这道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为什么佛陀行菩萨道成佛,却以三乘法教化弟子?《悲华经》说,这是悲心深重的缘故。一个老师知道这道题的十种解法,他不会一下全告诉你。为什么要全告诉你?表示自己懂得多吗?他会考察你的根机,看你能接受几种。如果以你现在的基础能接受三种,他就教你三种;如果只能接受一种,他就教你最简单的。基础也不是不变的,长久来看,差生只要努力,也会慢慢进步,慢慢变成优等生,最终懂得一切解法。这就是《法华经》里“唯有一佛乘”的意思。


不过,“最终”并不是一辈子,而是无量劫。无量劫也不是不变的概念,一念精进,就可以超越无量劫。发心要长远,在具体做事上,也没有必要急躁。


站在一座城市的街道上,想要去目的地,声闻的做法就是听佛告诉他怎样走最近,直接那样走。所以声闻的解脱是最快的。但声闻并不知道每一条道路通往哪里。而佛知道一切,知道无论站在哪里,通往一切地方的一切道路。缘觉是自己摸索到目的地,却依然不能通晓一切道路。而菩萨是把所有的道路都走一遍,再瞬间到达目的地。要是为了早到达目的地,是不必需要费那么多周折的,但如果要令一切有情都到达目的地,就非这样不可。当菩萨抵达目的地时,就成了“正遍知”,也就是佛。


这就是为什么好学生要学习每道题的一切解法,乃至于错误的解法,而不满足于最简单的解法。对菩萨来说,是没有弯路的。看起来在城市里七绕八绕,好像偏离了目的地,实际上这正是为了令一切有情众生抵达目的地而不可或缺的环节。这种看似曲折迂回的路,才是最直截的,菩萨上来就以无上菩提作为目标,而非以自我的解脱为究竟,才是真正的“正直舍方便”。


差学生怕遇到错题,好学生则欢喜遇到错题。因为错题比对题更令自己进步。善于学习的学生往往会有错题本,却不必有对题本。不必满足于已经知道了什么,而关心还不知道什么。如果100分考了96分,错掉的4分是尤其重要的。真正的进步主要从这里来。对精进的人来讲,逆境的加持要比顺境更重要。


不过,却不应该因此对逆境有任何渴望。对凡夫来说,渴望逆境的心里潜藏着沾沾自喜的骄吝和傲慢,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时的叶公好龙而已。即便不期待逆境,因为深重的习气,逆境也会不可避免地到来。能够在到来的时候如理作意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差学生,不喜欢从基础的题开始,偏喜欢做难题,他的理由是:难题能攻克,基础的题还在话下吗?但不从基础开始,难题永远攻不克,他不是做题,而是瞎蒙,这次蒙对了,高兴得不得了,下次又蒙错了。在轮回里流转就是重复这样的过程。蒙,就是习气。凭习气做事,就是一直蒙。有时蒙对,有时蒙错。蒙对时在人天善趣,蒙错时在三恶趣。


前天排队时见到一个人,别人怀疑他插队,拍了拍他的肩膀,他立刻跳起来,指着鼻子骂开了。我就想:像这样的脾气活到60岁,得有多不容易啊。


对好学生来说,考试很轻松,没有太多压力和痛苦。反而对差学生来说,考试很累,题目充满坎坷和陷阱。脾气大,性格不好,做事乖张的人,生活在世界上,是要比一般人遭遇更多困难坎坷的。


阅历不是值得炫耀的,阅历只是自身弱点在与现实碰撞中呈现的坑坑洼洼。顺当的生活谈不上阅历,不顺的生活才谈得上。坐飞机到景点发个自拍,是不能叫阅历的。如果谁一辈子能毫无阅历地活过去,那真是极难得的。从佛法上说,他有很大的福报。用世间的说法讲,他必然是个性格很好的人,否则怎么可能一辈子遇到的都是善缘没有恶缘呢。


生在不好的环境,不好的时代,遇上不好的人,我们通常说这是“命不好”,而命之所以不好,从因果的角度看,必定是先前造作的不善带来的果报。


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现在还不具备看透事情的智慧。也许我们觉得很糟糕的事情,比如出车祸而死,对当事者未必是坏事,也许意味着他提前结束了娑婆世界的痛苦而开始一场更好的旅行。几个人因为同一场车祸离世,也是绝对不能等量齐观的。如果能从生生世世的角度看,有人会由此转入人天善趣甚至往生净土,有人则由此堕下三恶道。从事相上臆断是没有根据的。就像走路时看到路边俩人下棋,这一步刚好是红方吃掉黑方的马,就以为红方占便宜黑方吃亏,这是很不一定的。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上,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才能清楚这一步的意义。


我们看见痛苦,感受到痛苦,不意味着同样的痛苦存在于别人的生命里,那只是我们自身有瑕疵和不圆满的证据。我们说,菩萨看见众生的痛苦,感受到众生的痛苦,实际上,那痛苦对菩萨是空的。就像看电影时,电影里人物的生死,也会影响电影外人物的感情,但电影外的人终究是把它当作电影来看的。菩萨的痛苦不是菩萨不圆满的证据,而是菩萨慈悲的证据,所以菩萨回入三界而不被三界之火焚烧。


如果我们看见他人遭遇不幸,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他人先前造作恶业,如今受到果报。这是很错谬的见解。其中含藏着根深蒂固的自他对立。这恰恰表示,是我们自己先前造作恶业,如今受到果报。这意味着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瑕疵和不圆满,而他人正是自己的依报。


眼中见到别人的过失,亦非真正属于别人的过失,根源依旧是在自己心上的。纵然从世间名言共许上看,别人有过失,那也只是因为有那些行为产生的种种因缘和条件,在这些因缘条件蕴积之处冠以“过失”的名义。假如自己的心没有染著,就能够如实地看待它,看见这样的行为之所以产生的种种条件,和之所以消灭的种种条件,并在践行中消灭一切不善存在的条件,成就一切善存在的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