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仙直指语录

 东方小城 2018-07-22
     丹阳马真人语录
     丹阳师父在龙门山重阳会上,谓众曰:日用不得欺瞒天地人三才,常谨谨行,寸阴可惜,莫虚度也。睡眠亦人之所欲,须是减省。不得专打坐,行住坐外,只要心定皆是道。诸公休要起心动念,疾搜性命,但能澄心遣欲,便是神仙。别休生疑心,此是真实端的言语。惟常清静难行,但悟万绿虚假,心自澄,欲自遣,性自定,命自住,丹自结,仙自做,他人不能替得。各各用力休太急,常逍遥自在。弟子若不是师父说破,不敢认此为妙法。今则得效,传与他人。诸公但请休疑心,常处无为清静自然之理,不发姻火,便为得道也。

     又曰:十二时辰,天道运行斡旋,造化还有息否?行道之人,须象天道,亦要十二时中无暂息停住,斡旋自己身中造化,要常清常静,不起纤毫尘念,乃是修行。如行持,做神仙指日矣。苟或亏功失行,怎得了达。我观汝辈十二时中,未有一个时辰专心在道,将来怎得神仙。受了十方供养,如何还得?一朝合眼,死堕邓都,长劫受苦,永无出期。我今叮咛,说与汝等如何是道。但澄心遣欲,万绿不挂,神气冲和,便是道也。依此行持,不到错了。你每行持不到,却不得言掌教真人不是。岂不念七祖生前造无边之业,受无极之苦,望子孙成道,凭天赦救拔生天。吾稽首门下弟子,自今后不可虚度,耐久不退,抱道而归,此所谓愿也。

     又曰:薄滋味所以养气,去慎怒所以养性,处污辱卑下所以养德,守清静所以养道,名不系於簿籍,心不在於世。此所以出人之壳,与天为徒。

    又曰:专一学道,人人可得。人仙不同世俗,进取有黜落也。但清静无为,最为上乘省力。

    又曰:道人要妙,不过养气。夫人汨没於利名,往往消耗其气。学道者别无他 事,只在至清至静,颐神养气而已。心液下降,肾气上升至於脾,念想绝,神自灵,丹自结,仙自做。若行不得挟泰山,超北海,非道也。

    又曰:夫道者,但清静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着,十二时中,但能行彻,必不误尔。

    又曰:气难住,迅若奔马,惟静可以御之。当先去其外,傥若在众人中,如在探山谷裹,方是道人。若不到无心田地,难以制御。

    又曰:守清静恬淡,所以养道;处污辱卑下,所以养德;去瞋怒灭无明,所以养性;节饮食薄滋味,所以养气。然后性定则情忘,形虚则气运,心死则神活,阳盛则阴衰,此自然之理也。

     又曰:道者行住坐卧,不可须臾不在道。行则措足於坦途,住则凝神於太虚,坐则调息於绵绵,卧则沉神於幽谷。久久无有间断,终日如愚。

    又曰:每日只要头头无事,万绿都放下,六门下不人。少语言,不着一物,十二时中常要不昧,臧省睡眠,一齐放下。虽是六门,只是一个主人,常常无物,便是补也。

    又曰:初学入道之人,截自今日已往,俗事不挂心,专心至志,始终如一,切莫中路而废之。若有毫末不除,则道不固。已往之事不可思,未来事不可念。且据日前为见在,便是无事之人。儿女情多,姻霞志少,则非学道者也。

     又曰:汝等听予言,不可忘内日用,外日用。外日用,大忌见他人过,自夸己德,拓贤嫉能,起无明俗念,欲心种种之过。内日用,真清真静,不染不着,调气养神,逍遥自在,暗积功行,不求人知,惟望天察。诗曰:大道人情远,无为妙本基。世问无爱物,烦恼不相随。

     又曰:清静者,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故澄心如澄水,万物自鉴。养气如护婴儿,莫令有损。气透则神灵,神灵则气变,此清静所到也。

     又曰:无为者不可思虑爱念慎患,益积利害,其问虽有为而常无为,虽涉事而常无事。何况专一清心静意,养气全神,飘飘然游於逍遥之场,适於无何有之乡也。

     又曰:人若行有心有为之功,尽是术法,若行无心无为之功,乃无尽清虚也。

     又曰:酒为乱性之浆,肉为断命之物,直须不吃为上。酒肉犯之,愆犹可恕,若犯色欲,罪不容诛。生皿色之害人,甚於狼虎,败人美行,损人善事,亡精灭神,至於损躯,故为道人之大孽也。

     又曰: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若施於心身,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然以养气。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后灭情於虚,宁神於极,可谓不出户而妙道得矣。自古神仙不敢跳过澄湛二字,乃妙言也。经云:澄其心而神自清。修行之人多言澄心,不识澄心之理。如何是澄心之理?只要一念不生,性体真空,杳然湛然,似天澄虚不别,是真澄心也。无心可澄,是名澄心。且夫灵源妙觉,本来清静,因为万尘污其定水,尘多则水浊,心多财性暗。所以澄心损事,其水自清,其性自明。澄光浅者,动则尘生,澄光深者,纵有风浪动摇,其水不浑。譬喻人之功夫大小,学道不贵实功实行,不验自己清浊,多将古人言句为用,便说本来无修无证。且道性虽无修无证,尘心日要损消,到忘心忘性,方契无修无证。故《道德经》云: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是也。

      自古学道之人,体到实际真空,得无心真定,才说自然。且道如何是体空处?夫体空者,心体念灭,绝尽毫思,内无所知,外无所觉,内外俱寂,色空双泯,目视其色,不着於色,耳听其声,非闻於声。故声色不能入者,自然摄性归性,混合杳冥,化为一点灵光,内外圆融,到此处方契自然体空之道也。夫自然体空者,若有所体,即是所不体;若无所体,即无所不体。岂不闻《学仙记》曰:殊不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门无旁,四达皇皇,若有所在,即有所不在,若无所在,即无所不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