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富豪启示录

 yiyidaodao 2018-07-23

我认为研究股票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大部分时间就是研究企业,这是股权思维;小部分精力花在估值上,这是金融思维;剩下的时间花在市场情绪上,这是行为金融学思维。这里不是根据重要性来划分,而是根据难易程度划分的。

研究企业就不能不研究背后的富豪,因为企业是由人创立并经营的。毕竟“傻子”都能经营好的企业并不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巴菲特这么比喻,可能是指业务模式的好坏,是不同行业对经营者的能力要求不一样。经营好中国平安当然比经营好贵州茅台要复杂得多,如果规定我100年持股不能买卖,我当然选贵州茅台,100年后中国平安还在不在都是个疑问。

香港的富豪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群体。有胆魄但不失谨慎,在世界富豪榜上,经常出现他们的身影,研究一下也是应该的。虽然马云、马化腾的出现,打破了很多旧有的财富格局,但我认为香港富豪比双马更容易理解。

常常听说四大家族,开创者是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郭得胜(因为死得早,所以富豪榜更多看到郭氏三兄弟,是指郭得胜的三个儿子),以及太古、怡和、九龙仓、希慎、恒隆等等。我们不说他们如何从房地产赚了大笔的财富,因为这些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其他侧面。

他们没有去投什么银行和保险等金融企业,并以大股东的身份出现,我想是因为这种东西比较复杂,他们不是太有把握,或者也投过,但因为输光了,所以没有留下记录。他们会买什么公司呢?煤气、电力、巴士、电信、码头等等,香港的公用事业类公司,几乎都是他们统治的。由于香港地域狭小,李嘉诚的公用事业都发展到了欧美和澳洲,昨天翻资料,看英国电力供应,划分了好几个地盘,李嘉诚和巴菲特得了其中2个地盘。他们偶尔也会来股市耍一下,但一般作为基石投资者,二级市场战果一般。他们更多的是在股市低迷时,增持或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因为这才是他们最熟悉的公司。

香港的大量办公楼、购物中心、酒店,背后的金主都是这些大佬,如大名鼎鼎的维港门廊(国金和国贸),海港城、太古广场、时代广场、铜锣湾等等大量物业,后来发展到内陆,比如我生活的上海,几个最高端的商场都是香港企业的:国金、恒隆、IAPM、太古汇……当然,耳熟能详的还有广州太古汇、成都太古里、长沙IFS等等等等实在太多了不再列举。他们基本不参加经营商品,都是出租物业当收租公。

无论是收租公还是公用事业股,都有一个特点,有稳定而持续的现金流,没暴利但简单,不需要天天搞创新,只要做好管理细节就取得了成功的一大半,子承父业家族传承更容易,现在他们的第二第三代都走上了前台,并且越做越大。银行家要传给儿子经营,应该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传3条煤气管道和10栋中环的写字楼给儿子,那成功率是非常高的。马云和马化腾的后代成为互联网奇才的概率不大,巴菲特的儿子哼着小调开着拖拉机耕种玉米,让他搞投资,你是害了他。

有个故事,新鸿基地产开始由三个朋友组成:郭得胜、李兆基、冯景禧。人各有志,后来三人和平分家各自发展,新鸿基地产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公司(还有电信公司、巴士公司等等),李兆基靠恒基地产发家(还有煤气公司、轮渡公司等等)成为仅次于李嘉诚的千年老二,最精通金融的冯景禧去金融业大展宏图,现在已经在富豪榜上不见影踪。

这些,对我的投资有什么启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