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何其多

 wps0321 2018-07-23

“名家”何其多

♣ 马承钧

日前赴某小城出席一个书法笔会,会场内外悬挂两条醒目大红横幅,上书“热烈欢迎河南书法名家莅临本市”,引来人流如潮。但据我观察,与会者除个别几位在省内稍有名气外,多数只能算是“准”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与“书法名家”相差甚远,难怪围观者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这样的场面见得多喽!君不闻如今“著名”“名家”大大吃香,发表过几首小诗的年轻人,居然被称为“著名诗人”;刊登过几篇小品文的业余作者,也乐意被称作“著名作家”;在广场晚会唱了几首流行歌曲的大姐,也对“著名歌手”一词来者不拒沾沾自喜……

不由想起真正大师级作家、艺术家来。1979年巴金先生带队访问法国,有人在机场打出“热烈欢迎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率团访法”的横标,巴老见状颇为不爽,说:“你就写‘欢迎中国作家代表团访法’即可,著名二字纯属多余!”学贯中西的钱钟书也是大师级人物,也一直谢绝“著名”二字。上世纪80年代各地出版《中国文学家辞典》《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之类成风,钱先生自然成各种版本选定的重要人物,他每次审阅书稿,总会提笔将自己名前“著名学者”中“著名”二字一笔勾掉。著有《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的杨绛也是位著名作家和翻译家,有人积多年之功写就《杨绛传》要出版,却被她婉拒,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不值得出传记。”

鲁迅先生一贯反对“捧杀”。他多次提到:“骂杀”是赤裸裸的攻击与谩骂,“捧杀”更是在更险恶手段上裹了一层糖衣,无非让青蛙跳进热水中,被不断升温的沸水烫的失去知觉、死去。他以“袁中郎”和泰戈尔为例,说在历史和现实中真正被“骂杀”的艺术家绝少,他们的事业反而会愈加发达,倒是“捧杀”常常使人“悠悠然,飘飘然,昏昏然,完全不知所以然”,最终“功未成,身先退”了。

“著名”二字的泛滥,主事者或许出于尊重,但过分奉承就适得其反。也有些“被著名”者心中窃喜,很是受用,围观者却未必苟同,甚至会嘲弄一番。我目睹不少被称“著名作家”“著名书法家”者,神情颇不自在。那天我见有当地文友向到会的一位“书法名家”求赐墨宝,那人满脸羞涩,借口溜到一边,原来他自知自己书法并不入流,压根上不了台面。

去岁媚春,笔者请北京杂文家汪金友、李景阳先生来郑州出席一场列子文化研讨会。汪金友是当今杂文名家,佳作多多获誉多多,但当他听见主持人介绍“请著名杂文家汪金友先生讲话”时,当即起身道:“对不起,他念错了,我不是著名杂文家……”旋即激起满堂掌声,主持者好不尴尬。出席研讨会的河南民俗专家高天星教授,则在登记册上直接将自己名前“著名”二字划掉。他们的表现令我很受启发,当即写了一首打油诗:“今人素爱戴高帽,文坛名家知多少?不识羞愧为何物,头顶桂冠满街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