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众筹让我拿到了钱,可我公司却死了...

 扫地僧一一 2018-07-23
股权众筹犹如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如何规避其风险?股权众筹究竟应该怎么做?
股权众筹
是天使也是魔鬼
图片
1
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公司还是倒闭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期,光鲜的背后,是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创业心酸史。
A早在2014年就看到了智能硬件的风口,力邀两位挚友一起投身于空气净化器项目,并早早能研发出能利用APP操控的智能净化产品,领先于还在摸索的其他企业。
扎实的技术底子 抢占行业先机 市场刚性需求
可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每年亏损300万以上,各项管理一步步崩塌,项目黯然解散。
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
1
钱,非常重要
因为资金问题导致项目失败,这应该是50%以上的小微企业会面临的困境。所以钱这个概念,在A内心根深蒂固,没钱万万不能。
在创业之初,除了自身产品项目的研发及团队的组建,A更多的心力会投入到开拓人脉资源,积累启动资金的事务上。
“没钱”对于每一个老板来说,无疑是个恐怖的词。
没钱,量产、订单、铺货都是泡影。
【股权众筹】门槛低,周期短,能快速融到资金,也就成了很多小微企业的首选。
“那个时候一听智能空气净化器,很多人的眼睛都亮了。”A的项目股权众筹非常顺利,在短短的两周内,就获得了十多位“天使”的投资意向。
A出让了项目的24%股权,共筹得资金800万,吸收了8名投资人成为项目新股东。企业的现金流没问题了,新进来的股东还有一些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可以支持,量产以及后续的铺货问题得到了顺利的解决。
第一批量产的智能净化器上架,凭借优质的技术及产品性能,作为一个新品牌,一个月就卖出1000 台的销量,A跟创始团队被打上了一剂强心剂,觉得未来一片光明。
一切看起来非常的“完美”,这仿佛又是股权众筹所创造的又一个小微企业走向发展壮大之路的案例。
可事实,却并非这样一帆风顺。
2
不是每个股东都是好股东
股东A:首月的销量不够高,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信息爆发,产品接下来的生命力十分堪忧。
股东B:现在的产品功能已经能满足市场需求了,研发费需要减少,投入到渠道开发跟宣传上去。
股东C:智能化电器已经很常见了,功能也大同小异,需要从外观设计上改良,吸引中高端客户的青睐。
A及创始团队:日益增加的销量证明产品本身的功能与设计没有任何的问题,应该抓紧时间,扩大线上的推广力度,快速打入全国的市场。
对于股东所提出来的改进要求,创始团队是接受还是拒绝?
结果是A的设想被股东无情地驳回,原因是股权众筹进来的部分股东手中掌握的是线下渠道的优势资源,如果团队发力线上,那么这些股东的利益会变少。
但是,A认为自己是整个项目的CEO,必须要对整个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负责,并不应该只局限于部分股东利益去思考问题。最终,在大量反对声中,还是在某知名电商平台设立了品牌旗舰店,以求最大程度的拓展全国市场。
同时,又陆续吸收了几名具有其他优势资源的新股东参与到项目中,整个项目众筹股东数量最终达到了15位之多。
但是A没有意识到的是:如此粗放式的股权众筹,带来大量发展资金的同时,越来越少的股权也预示着A的控制权岌岌可危,想法各异的股东正虎视眈眈的想吃掉这块“肉”,为接下来公司的未来埋下了定时炸弹。
3
公司控制权之争
2015年中,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空气净化器诞生,这种新兴的智能家居硬件产品逐渐走入千家万户,智能净化器也成为部分消费者提升生活质量的标配品。
这样的红利期待已久,可A跟团队在迎来春天之前,却不告知“产品下架。”
因为之前的一些过节,加上他推动线上渠道的销售计划,得罪了部分股东。所以这部分股东联合起来,在电商渠道还没站稳,线下渠道亟待发力的节骨眼上,采用了一些手段将产品从很多实体店下架了。
一个强势的创业者遇上了心思各异的众筹股东,手中还没有足够的股权去保证对公司的控制权。结局可想而知。
无奈之下A只好召集了全体股东开会,希望通过示好缓解与部分股东之间的紧张关系。可这场股东大会却成了他的批斗会。
这一次的忍让却没有换来这部分股东与团队之间的共识,反而是另一部分股东认为创始人过于软弱,容易“被牵着鼻子走”。他们觉得这会导致项目失败,提出了退股。
在线上尚未打开局面,线下“缺席”半年之后,这款智能净化器产品再次重回实体渠道。销售团队去做市场推广时,发现无论是技术还是知名度,都已经被其他同类产品赶超了,即便是上架也只是被摆放在商超或者专柜的角落里无人问津。
显然,他们错过了市场红利期。
再后来,解散,便是这家公司的结局。
图片
2
股权众筹是魔鬼吗?
本来在这个人人皆天使的创业时代,股权众筹能够帮助项目快速成长,没想到众筹股东却将公司推向失败。
2011年股权众筹在国内出现,最早是基于互联网渠道而进行的一种融资模式,逐步转化下变成多种形式,在民间,非正式且融资额度小的股权融资方式,都被称作为股权众筹,还有一些人将其混为一谈。
可事实上,股权众筹只是股权融资的补充,同时还有一系列的风险:
1
众筹股东的身份及权益并不会在工商登记中显现,多以委托持股方式进入,甚至没有具有法律效益的书面文件,一旦双方关系破裂,“股东”身份的证明,成为难点。
2
参与公司经营权的程度。无论何种方式的股权众筹,最终都绕不开混乱的问题,因为人多不好决策。如上文的案例中的A一样,股东插手A的项目事务,导致了
3
管理众筹股东难度大。创始人稀释股权后,控制权不稳,遇到想法各异的多位众筹股东,互相扯皮、干扰,不利于企业发展。
本来创业就是一场幸存者的游戏,但在创业热潮里它却被伪装成了人人唾手可得的财富故事。追逐风口,让创业者热血上头,也让投资环境呈现了非理性状态。
当资本逐渐回归理性之后,号称要取代风险投资游戏规则的股权众筹,却因为“众口难调”走入困局。
或许,错不在股权众筹,也不在缺钱的老板们,而是人性的贪婪。
作为老板,在选择股权众筹之前,应该先了解现阶段稀缺怎样的资源,再根据稀缺的资源吸收有相应优势的股东,而不是为了金钱的诱惑,让股东全部进入。
善行天下。感谢生命里所以的遇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