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红桥倒塌的瞬间

 汐钰文艺范 2018-07-23

大红桥始建于1888年。建成伊始,便成为津门一景。“大红桥为弓形,长有四十余丈,距岸高有丈余。桥之梁架与桥栏、皆系铁质,桥下无柱,造法极精,建筑至今,有六十余年,仍极坚固。该桥又为通北乡要路,中外人士好奇者,常至该桥拍照。”(摘自:1924年8月3日《益世报》刊发《大红桥冲折详志》一文)。

可惜的是,如此精巧的一座铁桥,于1924年8月1日在洪水中倒塌。当时,此事震动津城,引起多家媒体关注,各大报社记者、摄影师纷纷赶至岸边,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大桥最后的瞬间。在随后几日,《大公报》《益世报》《申报》相继刊载专题文章进行相关报道,鼎章照相馆、商务印书馆借此事件出版了明信片(下图)。


在《申报》于1924年8月7日发表的《天津大红桥塌陷实况》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大桥的倒塌原因。首先,大桥“闻前系德人工程司包建,保险二十年……超过保险期将近二十余年。”桥梁已过保险期,势必存在安全隐患。此外,洪水对大桥的威胁,很多人也早有预见,可惜官方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自前月西河大水暴发,水流激急,该桥两岸桥基冲刷。关系水利者,无不引为杞忧,而负水利之责者,对该桥危险,讳莫如深,甚为可诧。”
由此,不幸之事终于发生。在8月1日下午2点左右,桥身破裂,声响不绝于耳,巡警随即禁止行人通行。至下午4点多,桥梁彻底垮塌,沉入河中。“当塌陷时,河水溢出数尺,冲倒北岸铺房六间。上游之水,立时高起,浸出两岸。”可见,当时桥梁坍塌声势之剧烈。事已至此,官方也不敢掉以轻心。时任天津警察厅厅长的杨以德亲临现场,督同警察,培筑两岸土埝。据1924年8月3日《益世报》所载《大红桥冲折详志》报道:王孝伯省长,同警务处长张敬林,于下午四钟后,乘汽车赴该处勘验,约一时之久,始行返署,警察厅长即在署召集各区署员副官,并约集绅商会议,共同筹款筑埝一切办法云。”所幸这一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大红桥本是天津市区通往北乡之咽喉。大红桥倒塌,导致交通中断。此后虽有摆渡维系两岸往来,但多有不便。直到1937年,新大红桥的建成(下图),才使这一状况得以改善。此座大红桥建成至今,已历时79年,经过多次大洪水的洗礼,仍然运转良好。建国后,市政府对该桥多次整修加固。


此外,1955年,在天津市的行政区域调整中,在原有的第八区界内,因以大红桥著名,而改称“红桥区”,并沿用至今。这也是天津市唯一用桥名作为行政区名的唯一案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