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抢跑式”教育的后果:跑得快一时,却跑不远一生

 武小靖妈妈 2018-07-23

最近,教育部下令对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展开了专项治理。

其中治理内容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

现在“抢跑式”教育多严重?

其实不光是幼儿园小学化,我们的教育现在从小到大、从一线到二三线城市几乎每个阶段哪哪都在“抢跑”、“速成”。

去年某机构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1280名接受调查的上海家长中,98%都在“抢跑”,55.5%的家长把“幼升小”准备期提前至幼儿园中班。

上海这样,北京也是。睿妈身边的幼教老师抱怨说,虽然小学是7月份才发入学通知书,但北京很多孩子早在半年前甚至一年前就已经离开了幼儿园准备“幼升小”,现在的幼儿园大班很多“空巢”现象。

幼升小如此,小升初亦然。看新闻报道,刚放暑假,杭城新华书店十天内买掉了近5000本初一数学书;一个杭州妈妈给即将“小升初”的女儿报了11个培训班,其中语文、数学就各有3个,因为“周边孩子都在报班学”。

11个培训班!这是什么概念啊?!孩子根本没有玩的时间!


记者随机采访正在上暑期补习班的小朋友

乃至高中、大学、读研也一样,处处都是抢跑式备考。因为做家长的总觉得:孩子的教育路径是步步为营,一步晚,步步晚,一步错,步步错!


“抢跑式”教育好不好?

已经到了国家层面都在出手管制的地步了,不言自明,非常不好!

依据教育理论,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模式本应是“游戏模式”,而不是“教学模式”!现在很多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短期舒缓了家长的焦虑情绪,但长期看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

且不说孩子应有的童年乐趣被剥夺,孩子身心俱疲,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会受到挫伤。孩子提前学过高年级的知识后,反而会导致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更有甚者,抢跑后虽然一时跑得快,看长远却跑不远,到后面甚至跑慢、跑不动了。


教育界有个“三年级现象”,即在幼儿园阶段学了一些知识,在进小学时测试分数高的孩子,三年级成绩开始下滑,而另外一些在幼儿园游戏玩得尽兴、个性能力发展充分的孩子,到了三年级,成绩开始反超一年级时成绩更好的孩子。

上海知名小学校长张人利一直在说要“科学育人”,“人在什么时间,学习什么学科,是有规律可循的。抢跑了,也是白搭”。

他以“有理数”的学习为例,上海曾进行过两轮课改,第一轮,把“有理数”放在小学阶段学习,大约需要60个课时;第二轮,“有理数”被放在了中学阶段,仅花费20个课时。“既然中学阶段到了这个认知时间了,就该抓紧学,放在中学更合适。”张校长觉得“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说法有道理,但他觉得“起跑线”不是通常家长认为的“越早越好”,而应该是“越合适越好”。

想想也是:一年级要花5堂课来学的知识点,按学校计划到了二年级再学,一堂课解决问题,岂不是更高效,老师学生和家长三方都舒服!

以上,还只是从学业角度看问题,实际上,学业之外的很多东西很容易在抢跑、速成式教育中被忽略。有些孩子在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在小学上中学的课,到了大学里,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东西,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等等。

太多太多从应试教育磨出来的高分孩子,到了大学或者出国留学,突然间不用考试,就毫无方向感了。很多大学生因为习惯了跟着考试走,离开了试卷,似乎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新知识;还有思想上的依赖性,因为从小习惯于照着父母老师说的做,而不习惯问为什么这样做,无法从被动式服从转变为主动式创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很多我们中国的孩子出国留学,发现不适应,除了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之外,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批判式思维和独立人格。

这些软性或者隐形的竞争力往往被忽视,但它们却是决定一个人跑多远的重要因素。

教育是慢的艺术,推迟放缓又如何?

教育是慢的艺术,曾经有人说:什么叫教育?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现在教育体制下,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如果懂得反其道而行之,推迟、放慢教育的节奏,会怎样呢?

曾经写过一个用7年时间给儿子开发全球十大课程的逗逗爸爸,他曾经让孩子推迟1年上小学,利用这1年的时间去游历,之后每逢假期便带孩子去全球各地旅游探索,每到一处都收获满满学识和见识。在爸爸刻意推迟、放缓教育节奏下成长的逗逗有什么变化呢?

以前腼腆内向,现在大方开朗,胸怀和格局远超同龄人;

因为近距离看过无数自然现象,锻炼出很强的洞察力;

因为见识过全球的文明瑰宝,具备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关键的,是逗逗更加信赖爸爸,父子关系更亲密了!

有一个朋友是做留学辅导的,他是个耿直人,有时会在辅导一段时间后告诉学生:你程度还不行,多准备一年出去更为明智。因为即使已经被美国英国的大学录取,一般都能申请推迟入学。他建议学生等有了实力再去,可能表现会更优异。

但是很多的学生和家长不理解:身边的同学都出去了,许多不如我的也出去读书了,怎么偏偏我要留下来为了留学“复读”?孩子对于未来新环境充满了期待,恨不得赶紧去体验,而家长也觉得准备了那么久好不容易录取了,还不赶紧去读等什么。最终到了国外发现上学上得很吃力,各种不适应,好不容易挨到毕业回国找工作,发现薪资不理想,变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海归族。

在美国,学生流行gap year(间隔年),通常是在高中后大学前,或者大学后工作前空出一年,花时间旅行、做志愿者或其他想做的事情,借此更好地了解自己,接触社会。

实际上,间隔年最初是从英国兴起,现在仍是欧洲国家很常见的一种做法,一些大学会主动提示学生,如果想要申请,你可以随时选择申请间隔年。

高中毕业之后,用一年的时间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这样在上大学后能更有效地吸收和融入。留学海外知名大学的教育费用日益飙升,想要把孩子送出国的家长总归希望高投入能有高回报,孩子更成熟、对未来发展更有目标感,出国留学读书才不枉费家庭和孩子自己的巨大投入。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里面有好几层意思:

第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方式方法,每一个孩子成才的途径没有确定指向。而且不能以唯一的标准“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与坏。

第二,适合孩子脾性和特长的教育方法才行之有效。不要看到邻居家的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父母是博士是成功人士,所以子女就要比别人学得多一些,也要比别人优秀,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不适合孩子的学了没用,一定要学这个孩子内心喜欢的东西。

第三,符合阶段规律的教育更高效。每一个学段都有每一个学段的特质,都有学段不同的重点。比如学前阶段,应该着重于学习礼貌,了解生活常识,培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和阅读习惯等,而不是学习小学生文化知识;高中阶段,孩子要能够认识自我、定义自我、了解大学、选择专业,而不是一上来就瞄准高考。

如何在这个焦虑的社会不焦虑

睿妈很能理解当下父母的状态,因为睿妈就是一个偶尔被焦虑、不安裹挟之下的妈妈。我们都活在这个几乎全民焦虑的当下社会,父母怎样做到不焦虑?

睿妈觉得还是要理清几个根本问题:

1、我们为什么生养孩子?

2、做为父母我们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我们自己做到了吗?

3、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4、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么?

5、目前孩子健康快乐吗?

当我们弄清楚这几个根本的问题,心中有了标准(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为准),有了目标(首先要品性良好,其次才是成功成才,但成功成才的目标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不要用父母做不到的寄望于孩子),才不会被外界压力所左右和胁从。

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快乐,是源于家长的不快乐、焦虑恐慌。其实想要改变孩子不快乐的状态,还是要先改变父母自己的心态。“改变”说来容易,难在家长不坚定,不坚持。

坚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最珍贵的,放下自己心中期待的完美小孩,接纳自己的孩子,用心去观察、倾听孩子。

坚持给予孩子适合的教育。作为家长,摆在我们面前有两个选择,与大环境共舞,或者甩开大环境,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教育理念来。

只是,现实中,有太多家长在两者之间骑墙。不坚定,不坚持,这样的家长痛苦,孩子遭罪。

文丨睿妈Grac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