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源市:市县级巡察如何做到精准发现问题

 竺言小聚 2018-07-23

    发现问题是巡察工作的核心。然而作为市县级巡察刚刚起步方兴未艾,多项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按照中央要求实现基层巡察全覆盖并发现问题形成震慑,这是对巡察机构和巡察干部的最大考量。发现问题的能力强则效果好,震慑、遏制、治本作用就发挥明显,否则就是走过场、流于形式。

    万源市委巡察机构以突出政治巡察、形成震慑的明确定位,不断探索、率先谋划,走出了一条精准巡察之路。

    一、高素质的巡察干部是精准发现问题的基础

    在巡察人员的组织结构上,区别于其他县市人员少数固定,多数相对不固定,平时工作在原单位,只有巡察“出征”时再召集队伍,不利于巡察队伍的学习和提升,且在保密和回避制度上存在风险和不便。我市在队伍组建上首先是将全市各部门、乡镇的业务能手纳入海选“人才库”,其次经过考试、考察进入初选名单,最后面试过关。在人员选择方面精挑细选、好中选优,既要求人员素质高、能力强又适当纳入专业性人才。选择过程以是否讲政治为首选,力求素质高。重点是选择忠诚、干净、担当,有政治定力、抗腐能力的干部。这是为防止在巡察中可能遇到“被腐败”的预防手段,也是防止“灯下黑”的必备条件。其次侧重能力强。初选中要求巡察干部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口能讲、提笔能写的能力以及具备一定的谈话技巧。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能从众多资料中找出问题,才能从谈话中察言观色、诱导深入、挖掘线索。即使是夸部门、跨行业的问题也能一点就通、一攻即破,很快找到问题突破口。

    此外适当抽调专业性人才,以提升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抽调农业、民政、财政、卫计、审计等多个职能部门的精兵强将,他们处在本单位的重要岗位,对本部门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关键性岗位较为熟悉,对于巡察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二、运用高科技是精准发现问题线索的必备手段

    在精准发现问题方面,运用“大数据”发现问题的做法在各县市区、网络媒体等已屡见不鲜,但深究发现其内容和运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万源市在“大数据”的运用上独具匠心,以“三步走”的做法为精准发现问题起到了“杀手锏”作用,特别是针对乡镇巡察,有效实现了“快、准、恨”的巡察效果。

    第一步建立“大数据”。汇集市农业局、民政局、林业局、审计局、扶贫移民局等12个单位共计130余万条的基础数据,形成原始的“大数据”库,涵盖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地力保护补贴、生态林补贴、退耕还林补助、低保五保、救灾救济等方方面面,为巡察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是进一步发现问题的“超级账单”。

    第二步精心比对。在每一次的巡察进驻之前,利用发出公告到进驻之间的“空档”时间,将“大数据”同被巡察单位在阳光村务监督平台上公布的内容,如低保花名册、地力保护补贴发放花名册、财务支出明细等分类逐一对比发现问题,如对比中发现地力保护补贴中同一名字多次出现,某一户的退耕还林数字明显偏大,财务支出存在不相符等,将明显存在问题或有待核实的信息分别建立登记台账,形成初步的“问题账单”。

    第三步深入核查。进入巡察后,根据“问题账单”中的不同内容或再次与被巡察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比对或直接下村入户核查对比,问题线索自然明了。如在第四轮巡察中,巡察干部将对比出的退耕还林“问题账单”到户核对时发现该村干部一家多成员领取退耕还林补助的问题。随后,就该单位的100余条“问题账单”,对其中80条进行了核查,发现问题54个,其中问题线索34个。发现了一些村干部为“隐藏”自身虚报退耕还林面积过于“醒目”的问题,将家庭成员上报以此分摊数据,更有乡科级领导干部弄虚作假冒领群众退耕还林补助款,这些干部在“大数据”的“问题账单”前原形毕露。

     三、多措并举是精准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

    “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并非对每一个被巡察单位都是万能的“法宝”。有的被巡察单位只有十几人甚至几个人,业务范围涉及较窄,信访量相对较少,巡察中几乎无来访、无来信、无来电。对于该类单位如果完全按照一贯的工作程序,可能陷入无事可查的困境。如何攻破堡垒寻找切入点,万源市委巡察机构在“查”“谈”“访”上下功夫,做到点面结合,精准发现问题。

    “查”出问题。巡察进驻后立即收集被巡单位2013年以来各年度的所有会议记录、党建资料、财务凭证等重要资料。包括党委(组)会、班子会议、职工会议、支委会、财务资料等,并按照“一事一台账”的形式,将会议时间、主持人、参会人员、主要内容逐一登记,最后归总梳理,综合研判、查找问题。如今年上半年在巡察某部门时,通过梳理出的台账直观地反映出该单位中心组学习几乎为零、支部建设没有部署没有安排、贯彻文件以会代会、班子会上主要领导违背末尾发言制度、财务支出中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等问题,这些均是通过对各项资料“查”出的结果。

    “谈”出问题。做到“四必谈”,被巡察单位领导班子必谈、近年退休的班子成员必谈、重大项目的参与者和知情人必谈、关键岗位上的人员必谈。谈话重点是要“带着问题谈”,根据“查”出的问题,再选择性谈,谈话过程中注意谈话方式,帮助访谈对象卸下包袱,引导其说出掌握的情况,要听懂“话外音”,做好谈话记录,后及时分析,不轻易放过任何重要事实和关键疑点,建立谈话线索台账,逐条追踪问询,将谈话结果与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其他手段综合运用,缜密筛选,相互印证,问题线索自然浮出水面。

    “访”出问题。巡察部门不能仅仅依赖于来电、来信、来访,而更多是采取出门“访”的方式,增强主动性达到广开言路寻找线索的目的。派出明察暗访小组到与被巡单位相关的其他单位或被巡单位的下设机构深入了解。一方面从工作纪律、工作状态、业务开展等宏观掌握;另一方,带着“查”出的问题、“谈”出的问题找相关人员作证进一步发现问题。如上半年在巡察卫计部门时,查阅资料发现了该部门在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走向不合理的疑点,随即找到该部门分管人员了解到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执行存在偏差的问题,根据问题,工作人员出访多个基层乡镇卫生院,进一步厘清了专项资金的去向,发现了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执行偏差等问题的具体根源。

    四、灵活变通是精准发现问题的重要方法

    巡察一般是按照入驻—动员会—谈话—查阅资料—入户核查的基本程序进行,经过几轮巡察后乡镇之间互通“情报”,部门之间交流“心得”,对巡察“套路”掌握于心,尽可能“抹平”存在的问题,有的干部甚至将可能谈话的内容列出提纲,给巡察造成很大障碍。因此巡察不能固定模式,而是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让被巡单位措手不及。

    变通“程序”扰乱阵脚。总体上按照巡察工作程序进行,但是在细节上要“不走寻常路”,如谈话、查阅资料、入户走访的先后开展灵活变通顺序,必要时可相互交叉,让被巡察单位“摸不透、吃不准”。如最近两轮巡察中,进驻被巡察单位后不通知谈话、不通知查阅资料,而是直接入户核查对比或向下一级调查摸底,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再回过头来有针对性同干部谈话,将谈话由“常规问答”模式转变为“问题说清”模式。往往因一个“问题”而在谈话中牵出其他诸多问题,问题线索自然而然从干部口中脱口而出。

    “倒查法”追踪线索。巡察中有的问题或因人员调离或因时间“久远”或因有个别人员故意掩盖,逐渐被“遗忘”,这些问题很难收到信访人举报,而且通过谈话和走访也难以捕捉。这类难题主要依靠倒查,即通过查阅过去的资料,寻找蛛丝马迹,倒查经办人,追踪责任人,从而打开缺口进一步发现问题线索。

    市县巡察工作开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巡察的目的是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实现厚植党的执政基础、净化政治生态的目标。万源市委织密巡察制度体系,在精准发现问题线索上精准发力,打通基层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为我市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作出了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