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湖秋月——金波万里、良辰美景、风月无边

 也无风雨18 2018-07-24


春水初生绿似油,新蛾泻影镜光柔;待予重命行秋棹,饱弄金波万里流。


这是乾隆皇帝笔下的平湖秋月。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连天。放生鱼鸟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浪能令山俯仰,风帆似与月装回。未成大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大文豪苏轼在夏日濒湖望波,其眼中的平湖秋月更是水天一色、良辰美景、风月无边。


古今文人墨客赋咏、描摹、赞叹平湖秋月的诗词、画卷和乐曲诸多,其中从泛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来抒怀的尤甚。


远观,舟戢不动凝青玉,双峰含黛泻烟霾;近观,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可肆设席、笙歌剧戏。


平湖秋月乃杭州西湖十景之一,早在元代又称之为西湖夜月,亦为当年钱塘十景之一。如今的平湖秋月景区位于西湖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


该景区三面临水、背倚孤山,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景区沿西湖绵延,其中包括御碑亭、水面平台、湖天一碧楼等建筑。


湖天一碧楼位于景区核心部位,楼前有突入湖中的平台,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阔,秋夜在此凭栏纵目,见皓月当空、湖天一色、湖光月影、烟波浩淼,尽显“一色湖光万顷秋”之神韵。


囿于眼前酷夏,臆想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辉映,平湖秋月由此得名。


早在南宋时期,平湖秋月尚无固定景址,仅以泛舟西湖览秋夜月景为胜。至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巡幸西湖,御书“平湖秋月”匾额,至此,该景点定址,景区范围亦被固定了下来。


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平湖秋月的美景又岂止秋季和月夜,无论春夏秋冬、晴雨阴晦,在平湖秋月眺望西湖水光山色,都会令人意趣盎然,这里还是一处观览杭州城市夜景的绝佳观赏地。


如黛远山的迷雾是她的轮廓;藤蔓间灯火斑斓的楼台是她的眉宇;一方幽蓝的西湖水映着皎洁的月光是她的明眸。


在平湖秋月,人们还可寻访、体味历史的悠长和文化的深远。


1928年3月,蔡元培先生在平湖秋月中的罗苑发表了激情四溢的一段演说:大学院在西子湖畔成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改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完成人们的生活。


从此,创造美的中国画坛精英们茎基于此,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就在平湖秋月中的罗苑扎根30余年,成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


今天的湖天一碧楼即罗苑的遗存,这栋西湖边曾经的豪宅,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哈同兴建的私人别墅,又名罗苑。


如今,湖天一碧楼作为当年罗苑遗存的主体建筑,修旧如旧。从旧时代的显贵私人豪宅到如今的公共景点,湖天一碧楼和平湖秋月一起,承载了历史沧桑与时代故事。


清夜湖光平似镜,冰轮冷浸玉壶秋。


此刻月亮已升起,隔着西湖,见远处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泛一叶轻舟,清风徐来、水月相溶、月白风清、赏月言欢、平湖秋月又是良辰美景。




望湖、望月亭



早在唐朝,平湖秋月区域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时,这里又建望月亭;明万历年间,官府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亦对望湖亭大加修缮。



望湖、望月亭,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景区的定址打下了重要的伏笔。

               



御书楼 



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区,是在康熙三十八年后才确定下来的。当年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改为御书楼,并在楼宇前建挑出湖面的赏月观景平台,平台周围以石栏相围,构建水轩,并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建景碑亭于其左。



如今的平湖秋月景区更是历经翻建、扩建,景区形成了一片狭长的沿湖园林,遍植四季花木,点缀假山叠石,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更宜赏月、品茗、休闲。




湖天一碧楼



眼前这座古色古香的中式花园别墅,是杭州西湖为数不多保存尚好的古建筑之一,雅称湖天一碧楼,位于平湖秋月的西侧。



湖天一碧楼飞檐翘角、花檐滴水、花棱门窗、雕梁画栋;其南濒西湖、北邻孤山,园内楼台水榭辉映,假山水池错落。



该园原先的主人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犹太富商哈同,老杭州们称此园为哈同花园,又名罗苑。



清末民初,哈同在上海滩“冒险”,发迹后广置地产,西湖作为上海的“后花园”,当然也被这位精明的犹太富商看中。1917年春,哈同携其中国太太罗迦陵来杭游西湖,相中了平湖秋月景区的一块空地,这块地傍路临湖,位置极佳。



这座当年的湖畔私人豪宅别墅,是哈同通过巧取豪夺,占据了大片公共土地才得以建成的。哈同花园落成后,在距离该豪宅几米外的湖面上打下暗桩数十条,禁止游船靠近,将西湖近岸的湖面划为其私人领地。



1927年,屡经交涉,国民政府“接受民意,收回罗苑”,交由浙江大学管理使用。次年2月,蔡元培先生欲在杭州西湖畔创建国立艺术院 (今中国美术学院),蔡先生便和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林风眠一起出面,以只收一块银元的租金向浙大租下罗苑,作为国立艺术院的开办校舍。



上世纪五十年代,租用罗苑30年之久的国立艺术院迁址。政府还湖于民,将罗苑改造成公共风景区,与平湖秋月景点连成一片。





(撰写自:网络综合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