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游杭州西湖(一)白堤、平湖秋月、浙江省博物馆、白苏二公祠和林社

 hsgzlgg 2020-07-30

西湖全景图。

我们的旅店在保俶塔下面。

保俶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北线宝石山上,始建于北宋年间,后屡毁屡建,现塔为六面七级实心砖塔,高45.3米,为1933年按明末以后的原式样重建。吴越王钱俶当朝,深得民心,百姓虑其不永,筑塔于宝石山上以保之,塔名因此而得。

       前面就是大名鼎鼎的断桥残雪

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其实断桥不断,孤山不孤。断桥之所以成为断桥,是因为亭顶的雪比较快融化,而亭子内的雪因为处于阴凉,所以和岸边的雪一样融雪较迟,远远望去,整座桥就像从中间断开了一样。

云水光中亭位于断桥侧畔。青瓦朱栏,飞檐翘角,在此可远眺外湖漾漾水色,近赏里湖连天荷叶,令人思绪悠远深长。

宋人曾写过一首词,专咏这里的景色:“水月光中,烟霞影里,涌出楼台。室外萧笙,云间笑话,人在蓬莱。天香暗逐风回,近十里荷花盛开,买个扁舟,山南游遍,山北归来。”

水榭中“断桥残雪”碑亭,碑文为清康熙皇帝御笔。

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断桥残雪是西湖美景之一。其实断桥还是远远的看好看。

近了到桥上就没啥感觉了。

       断桥下来就是白堤。白堤原名“白沙堤”,是将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相连的纽带,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长达2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人们以为这条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就叫它“白堤”。实际上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在旧日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修筑了一条堤,称为“白公堤”,如今已经无迹可寻了。  

现在的苏堤春晓,已徒有虚名,要看“春晓”,一是“异军突起”的太子湾,二就是白堤了。仲春,白堤两侧的湖畔石径旁,柳烟团团,桃花灼灼。

桃花盛开。

沿白堤西行,西湖美景,向你扑来,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分列湖中,保俶塔,城隍阁,雷锋塔尽收眼底。西边的青山,秀美的天际线,似屏障,更似西子的美眉。

眼前一座桥叫“锦带桥”。清代许承祖在《西湖渔唱》中专咏锦带桥的诗:"波光山色渐模糊,锦带桥平入画图。约略前身是渔父,一竿双桨占西湖。" 据悉,锦带桥是中日两国的姐妹桥。早在1653年,杭州高僧独立禅师将《西湖志》一书带到日本,岩国的藩主参照书中杭州西湖的锦带桥,在岩国的锦川河上也建造了一座桥,同样取名为锦带桥,与日光神桥及大月猿桥并称為日本三大名桥,也是岩国市的城象征。

锦带桥,前面是孤山,它因位于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故名孤山,又因多梅花,一名梅屿。孤山海拔38米,为西湖群山最低的山,然而却是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中唯一的天然岛屿。它东接白堤,西连西泠桥,形如牛卧水中,浮在碧波萦绕的西子湖中。孤山自然风景绝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诗为证“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

平湖秋月景区

平湖秋月景区包括:始建于清代康乾年间的水院空间、御书楼、碑亭、观景平台、曲桥、碑刻等建筑和构筑物遗存,以及荷花、垂柳、西府海棠等传统植物;景域包括:外湖水域及三岛,西湖西、南环湖群山和东岸沿湖景观,以及孤山南麓景观。

水院整体建于湖水中,由中部的长方形水池和四面环绕的建筑物构成。水池的北界即为湖岸,建有围墙;南界为御书楼;东界为东区桥和御碑亭;西界为西曲桥和月波亭。

绕过石碑后面有条石板路路通往御书楼。“御书楼”也称“湖天一碧楼”是景区的主要建筑,在水院南缘中部,座北朝南,北面入口临水,南、西、东三面临湖。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顶的两层木构建筑,楼面阔三间、外环檐廊、面湖开敞。底层面积约150.7平方米,楼通高约10.8米。御书楼正面二层檐下匾额“平湖秋月”原为康熙帝御笔,现为启功1980年所题的平湖秋月四字。并有一联: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唐代在此地建有“望湖亭”;明代改建为“龙王祠”;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在龙王祠的旧址上建御书楼。御书楼视线开阔,楼前筑有宽敞的围栏平台,是赏月的绝佳地方。康熙帝六次南巡,五次驻跸御书楼,其对平湖秋月的喜爱可见一斑。现在是“承春堂”,里面是一些丝绸商品小铺。

楼侧也有一联: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为辛亥革命先驱黄侃撰写。

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有联:“佳景四时 最好秋光何况月,静观万物 欲平天下有如湖”

现碑是的1989按原样复制,碑身正、反面均刻有1699年康熙御题行书“平湖秋月”。

月波亭位于御书楼西曲桥头,是水院的西界建筑,康熙三十八年始建,现为清代风格歇山顶木构敞轩。亭座西面东,面阔三间。敞轩架于湖面之上,柱间设美人靠坐栏,用于临湖观景。亭联“欲把西湖比西子,更邀明月说明年”为集联,均摘自苏东坡诗句。

御书楼侧门有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 “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 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楼前铺建石桥,通往侧出口。桥洞在水中呈现圆月倒影。跨过水池通向月洞门,表现“平湖秋月”的意境。湖中月、池中月,月洞门,拱桥,众月辉映的意境油然而生。

侧出口也是圆洞门。

平湖秋月边的这棵千年老樟树的树冠遮盖了方圆数十米的范围。它的树枝远远地探到了湖中心,枝头悬空垂到了湖水里。

 “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这是古人对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的描述。西湖秋月之夜,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


       我们凭栏远眺,对面群山连绵,浓淡不一,只见西湖中的的湖心亭、阮公墩和三潭印月等三个小岛犹如海上仙洲一般,静卧在碧澄澄的湖面上,满载游客的色彩绚丽的机动游艇在湖上“突突突突”巡回游弋。美丽的风景犹如仙境。



浙江博物馆孤山馆

浙江博物馆有孤山馆和武林馆两个场馆,老馆孤山馆位于孤山南麓,由主楼、浙江西湖美术馆和皇家藏书楼文澜阁组成。

主楼。主楼主要有三层,设有陶瓷馆、青瓷馆、漆器馆等展馆,一楼主要是展出一些陶器,二楼、三楼主要是瓷器,二楼主要是一些越窑瓷、龙泉瓷等,三楼是明清以后或更加晚期一些的瓷器,而且每层都有3D触摸板,可全方位的看展品。详情另文专述。

平面图。

漆器馆。

陶瓷馆。

青瓷馆。

常书鸿美术馆。

黄宾虹艺术馆。

浙江西湖美术馆位于浙江省博物馆东侧,1999年秋落成。馆址系我国第一所高等美术学府--国立艺术院旧址。恰遇调整布展,暂不开放。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曾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校长。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1928年,蔡元培(坐者)、林风眠(立者)先生,选址杭城西子湖畔,创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

原国立艺术院门楣。  

文澜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是乾隆年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在全国范围内修建的七大官府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仅存的一阁。其所存的《四库全书》编撰于18世纪,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存文澜阁及其院落为清光绪六年(1880)重建的小型园林式院落。该阁是我国唯一保存着书、阁共存的清代皇家欶建《四库全书》藏书楼,为中国历史悠久的藏书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见证,是西湖景观拥有丰厚内涵的物证之一。

这里从康熙年间开始,就是皇帝南巡的行宫,雍正即位以后,这里成了一座叫“圣因寺”的寺庙,不过乾隆七下江南的行宫依然选择在这里。

平面布置图。

大门正对孤山路。匾额:“西湖博物馆”。

阁前庭院的垂花门。

垂花门和两侧厢房,围合成一个面对西湖的小庭院。

迈进垂花门,一座错落的假山兀立眼前,有如影壁。堆砌成狮象群,山下有洞。

假山分两峰,东峰有月台。

西峰有“趣亭”。

假山中间,穿过一道石洞,就是皇帝休憩和召见臣下的御座房。

御座房。

御座房介绍。

现已经成为介绍文澜阁的展厅。

匾额“文澜遗泽”,前言部分介绍文澜阁是珍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清代皇家珍藏《四库全书》的七阁,是指“内廷四阁”的紫禁城文渊、圆明园文源、承德文津、沈阳文溯,及其“南三阁”的扬州文汇、镇江文宗和杭州文澜。玻璃柜是文澜阁《四库全书》原抄本(复制品)。

展厅局部。

《四库全书》的介绍。

文澜阁的历史。 

御座房背后,回廊环绕,一鉴方塘占满庭院。方塘三面全用太湖石垒砌池岸,只有北面用条石垒砌池岸,上立汉白玉石栏,这一面池岸上,是御座房,方塘对面就是全院主体建筑——文澜阁。

方塘中,一峰奇石直抵青空,石形似人,得名“仙人峰”,是西湖假山叠石中的精品,与杭州曲院风荷的“绉云峰”、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合称“江南三名石”。

东南侧有碑亭一座,碑正面刻有清乾隆帝题诗。

背面刻乾隆颁发《四库全书》上谕。

御碑亭后,是一道腰门回廊,回廊后侧为清光绪御碑亭,正面碑上刻清光绪帝题“文澜阁”三字。

背面刻光绪修复文澜阁的上谕。

主体建筑仿宁波天一阁,是重檐歇山式建筑,共两层,中间有一夹层,实际上是三层楼房。民国元年(1912年),阁内所藏《四库全书》均被移至孤山馆舍珍藏。

上悬“敷文观海”金匾,中央紫檀木龙椅书案。

两侧对称陈列仿制的《四库全书》收藏柜。左侧。

右侧。  

二楼。

  西有曲廊,东有月门通太乙分清室和罗汉堂。

“太乙分清室”是古代文人士子抄阅古籍及休憩的场所。

现“太乙分清室”被辟为清代文人雅居陈列室。

中堂陈列。

两侧按琴、棋、书、画建有四个房间,每个房间分别安置古琴、棋盘、书架、画卷,以此展陈来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琴。  

棋。

书。

画。

文澜阁东侧的一个小院落是由圣因寺罗汉堂改建的文澜乐府。

文澜乐府是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文化品牌,通过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等项目来展示中华文化的精髓。  

白苏二公祠

白苏二公祠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是当时杭州百姓为纪念两位杭州老市长——白居易和苏东坡对西湖的功绩而建。在杭州的水利历史上,白居易和苏东坡功不可没,特别是对西湖的疏浚贡献很大。1798年,杭嘉湖兵备道秦赢在孤山四贤祠址旧屋建造了苏文忠公祠以纪念苏东坡。1804年,浙江巡抚阮元在苏文忠公祠东建白文公祠以纪念白居易。由于历史的变迁,白苏二公祠在历史上屡经迁徙,最终于1866年2月由杭州著名乡绅丁丙重建白公祠、苏公祠于孤山东南白堤旁,将其合二为一。上世纪80年代白苏二公祠被拆毁,遗迹无存。2005年10月,根据原貌在原址上复建白苏二公祠,现在的白苏二公祠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是杭州典型的祠堂建筑。一围院落,两侧厢房,三进屋宇;黑瓦粉墙,旧门古井,青石苔痕;朝南的大门门楣上有一砖雕匾额:“白苏二公祠”。

中厅门额上有匾额:“英爽颉颃”。是由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余正所书,颉颃的原意是指鸟儿上下翻飞,这里用来比喻白苏二人的学识相当,不相上下。两侧挂对联:“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杭州。”是清代浙江巡抚阮元所撰。

厅正中是一幅明代西湖全景图,上方悬挂匾额:“山水功臣”,是集米芾的字。

中厅西墙展示的白居易诗为《寄韬光禅师》、《杭州春望》、《余杭形胜》、《春题湖上》。

东墙展示的苏轼诗为《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卜算子》、《湖上夜归》。

在悬挂全景图的墙背面,是由大书法家沙孟海书写的《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其中的这首词是白居易晚年在洛阳怀念杭州美景之作,也表达了白居易对杭州深深的眷恋之情。

西厢房。

白居易画像。

白居易的年表。

白居易勤政恤民的事迹。公元822年,50岁的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如:疏浚六井,保护农田,筑堤捍湖等。白居易59岁定居洛阳,公元846年在洛阳去世,享年75岁,去世以后被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唐代诗人李商隐为其撰写了墓志。

“杭城第一古迹”唐代龙兴寺经幢的拓片,拓片包含了经幢八面全部的文字。  

东厢房内展示的苏轼画像。

苏轼生平年表。

苏轼在杭功绩。苏东坡一生曾先后两次到杭州为官。第一次是公元1071年——1074年,36岁的苏东坡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公元1089年——1091年54岁的苏东坡任杭州知州。苏东坡在任职期间政绩斐然,他兴修河道,赈灾济民,建造了一座叫“安乐坊”的医疗机构。他还对杭州进行了综合治理,特别是对西湖的疏浚贡献很大,苏堤便是利用疏浚西湖淤泥堆积营建而成的。经过他的治理,杭州形成了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通全城的景象。在离别杭州16年后,苏东坡再次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他感叹道:“江山故国,所至如归,父老遗民,与臣相问”。公元1101年7月28日,苏东坡病逝于江苏常州,享年66岁。 

东西厢房内各有一个“廉”字。这个廉字特别有意思,变体“廉”字上头仿佛一顶宋朝大小官员戴的长翅帽,下面一个“兼”字。这样写廉字,体现的正是'为官需清廉’的涵义。廉的圆型背景板仿汉代规矩纹饰,寓意一面汉代古鉴,以镜鉴人。

从侧门出去是碑廊。

碑廊这里有12块与“白苏二公祠”相关的石碑。

4块出自于苏东坡手迹“苏东坡书陶渊明归去来辞字诗六首”的石刻价值非常高,每块石刻高30厘米、宽70厘米,行书字体,苏东坡题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

予喜渊明归去来辞,因集字为诗六首。

命驾欲何向   欣欣春木荣   世人无往复   乡老自将迎 云内流泉远   风前飞鸟轻   相携就衡宇   酌酒话交情 

涉世恨形役   告休成老夫   良欣就归路   不复向迷途    去去径犹菊   行行田欲芜   情亲有遝往   清酒引觞壶

与世不相入   膝琴聊尽欢   风光归笑傲   云物寄游观  言语审无倦   心怀良独安   东皋清有趣   植杖日盘桓

云岫不知远   巾车行复前   仆夫寻老木   童子引清泉 矫首独傲世   委心怀乐天   农夫告春事   扶老向良田

世事非吾事   驾言乡路寻   向时迷有命   今日悟无心  亭内归菊酒   窗前风入琴   寓形知已老   犹未倦登临

富贵良非愿   乡关归去休   携琴已寻壑   载酒复经丘  翳翳景将入   涓涓泉欲流   老农人未乐   我独与之  

1932年沙孟海书白居易《春题湖上》(右);1980年费新我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左)。

明代“苏东坡、米芾画像”石刻,两边是苏东坡、米芾线刻画像,中间为董其昌书“东坡先生自赞小像”。

二进是二层楼房。一楼横匾是“居易乐天”,二横匾是“贤达高风”。大殿门联是:“但是人家有遗爱,曾将诗句结风流”。

中堂正中是一幅白居易全身线刻画。对联:“韵分西子,柳堤边,思一镜画图亲手构;政惠杭州,梅屿上,设两樽芳醴肃容瞻。”

东墙的“白居易生平图谱”通过十二幅图展现了这位唐代大诗人一生。

西墙所展示的白居易守杭事迹图包括“千里赴任”、“倾听民声”、“筑堤兴利”、“刻碑立法”、 “浚治六井”、 “吟咏湖山”、“留俸归公”、“惜别杭城”八幅图。   

林社

林启纪念馆是一座中西结合、飞檐翘角的小楼。小楼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0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 此小楼是在1900年林启病逝后,杭人邵章、陈敬第、何燮侯等为永志思念,而建立的。

 旁边有林启先生铜像。这是一尊比真人略大的青铜雕像。身着旧式长袍的老年林启面容慈祥,端坐于石凳上,右手轻靠在一旁的石桌边,闲适地遥望着远处的西湖水面。

林启(1839-1900)福建人,在杭州任知府期间,创办了三所新式学堂,分别是求是书院,为浙江大学的前身;养正书塾,是杭高中和杭四中的前身;蚕学馆,即后来的蚕桑学校。林启生前非常敬仰隐居孤山的北宋诗人林和靖,曾在孤山补植梅树百株。杭州人为了纪念他,将他埋葬在孤山,并于50年代初在放鹤亭边建林社。

鲁迅雕像。1909年曾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孤山曾是他带领学生采集植物标本的地方。

放鹤亭是元代陈子安在北宋诗人林和靖隐居地“巢居阁”旧址所建的纪念性建筑,现亭为1915年所重建。林和靖长期隐居孤山,终生不娶,平生喜爱作诗作画,喜欢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相传他死后,他养的白鹤也在此地悲鸣而死。每到梅花盛开的季节,我们总能在这里感受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美好意境。

亭内有清康熙皇帝临摹明代董其昌书鲍明远的作品《舞鹤赋》,亭前外柱上有林则徐撰林散之手书的“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无名花转不孤”楹联。内柱联王文中题:“山孤自爱人高洁,梅老惟知鹤往还。 

放鹤亭中立有《舞鹤赋》石碑一块,碑高2.4米,宽近3米。这篇《舞鹤赋》是南北朝时的鲍超所撰,现在碑上刻的《舞鹤赋》是康熙皇帝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笔法所书。全赋共466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仙鹤美丽动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天性。

在放鹤亭后面还有林和靖处士的墓。

旁边有净因亭。当时的杭州园文局长施奠东,撰书亭联:“孤屿照栖霞疏影暗香留处士;绝艺渡东海妻梅子鹤得传人。”  

林净因,是北宋诗人林逋的第七代后裔,奉化黄贤村人。将馒头传入了日本。林氏盐濑馒头,受到了各代幕府将军的喜爱,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皇室的“御用点心”。1986年,川岛英子为了追念祖辈对日本饮食文化作出的贡献,特地到杭州,在柳浪闻莺公园内建立了林净因纪念碑。

1993年徙来孤山。沈立新又重刻花岗石碑记,改建立日为一九九四年十月,字体改隶书。又立一块太湖石,平面处再刻“日本馒头始祖,林净因纪念碑”,仍沿用前度蒋北耿的题书,碑记石前设石元宝形石供桌。聚景园曾用过的碑名石也徙来亭后附置,以作旧物陈展。

敬一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时任浙江巡抚的赵士麟在西湖边的孤山上亲手创建和担任主持。意谓“一念不敬,心便放逸;一刻不敬,体便松懈;一言不敬,言便招尤;一事不敬,事便取悔”。

1998年,敬一书院按清式书院风格重修,2009年开始逐步恢复书院的主要功能。

门前有一水塘,有泉水不断涌出,常年不枯。  

书院东外墙上,在那片绿树掩映的白墙上面,能看到五个孤寂而温暖的大字:“孤山一片云”,那是道光初赵士麟的云南同乡浙江布政史朱嶟书题。

敬一书院有前后两进厅堂及左右两厢房构成四合院。头进的“瀛屿芬馨”厅。

后进的“秀萃明湖”堂。

院内有一石碑,石碑上有王冕的墨梅图。据说这块梅花碑大约是晚清时期的作品,梅花碑上刻着的墨梅图,一枝倒挂老梅,刀斧铁削。  

范公亭是纪念范仲淹的亭子。为四角方亭,亭楣上有当今书法家张继先生隶书“范公亭”三字,亭上有一联:“慕子陵和靖之高节,贻百世千秋之美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